一种微生物培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领域,涉及一种微生物的培养器。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制作微生物制剂的设备已经很多,但是,这些设备在进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成本投入较高。目前小型的设备却只能进行简单的厌氧发酵,而不能进行补气和光照等方面的培养,因而限制了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中推广。如专利00107619.1公开的微生态反应器生产制剂的方法,其反应器只能做单一的厌氧发酵,不能做更为复杂的微生物反应培养。专利号00201168.9公开的微生物反应器在加热功能和保温功能上也很简单,采取的是让加热管直接在罐体内加热的方式,没有夹层保温,这样在培养过程中温度变化太快,影响培养效果。而且升温管在罐体内直接加热升温会杀死有益微生物,也影响培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技术克服了以前技术产品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的微生物培养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有一个由外部的保温层(5)、中间的调温层(11)及内胆(17)组成的罐体,调温层内有加热器(6)、并有调温层出水口(4),在罐体顶部有搅拌机(1)、搅拌机与内胆内的搅拌叶轮(12)连接,顶层的搅拌机周围有视镜(2)、手孔(3)、排气孔(16)、光照灯(14),各通电部分由微电子自动控制器(7)控制、罐体底部有自动进出水装置(10)、空气压缩装置(8),内胆上有加气孔(13),下部有排料孔(15)。
由于加热管在罐体夹层内,加热升温不会直接杀死有益微生物。有保温层,有利于温度的稳定,并增加了光照,和补气装置。可以适合于做更为复杂的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反应。比如,光合菌种需要加光,好气菌种需要补气,因此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果和应用范围。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1、搅拌机,2、视镜,3、手孔,4、调温层出水口,5、保温层,6、加热器,7,微电子控制器,8,空气压缩及过滤装置,9、罐体支腿,10、调温层自动进水装置,11、调温层,12、搅拌叶轮,13、加气孔,14、光照灯,15、排料孔,16、排气孔,17、内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保温层5及内胆17之间的自动调温层11中装有液体,将原料倒入内胆17后,利用加热器6对液体进行加热,该液体的加热温度由微电子本自动控制器7控制。此时的温度可对内胆17内的原料进行灭菌消毒。然后由微电子自动控制器7控制调温层11的自动进水装置10及调温层出水口4进行降温,到合适的培养温度后,再打开手孔3,将菌种倒入内胆17。然后再启动微电子控制器7控制搅拌机1及与其连接的搅拌叶轮12、空气压缩及过滤装置8、光照灯14进行培养,即可成为成品,通过排料孔15排出。
加热层和冷却层为一体、在消毒的阶段可走水升温加热,需要降温时,再走水降温。
为了提高加气效果,内胆上部的加气孔13由管道通往内胆下部。气体从内胆底部经过液体到内胆顶部再通过排气孔排出。
微电子自动控制器采用软件程序控制设计,并具有液晶显示屏,能对各种工艺参数的设定进行汉字提示。使微生物制剂培养过程的消毒、搅拌、恒温、加气等各个环节实现了自动控制。
在微生物制剂的培养过程中,可随时打开光照灯14,并通过视镜2观察内胆17内微生物制剂的培养状况。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微生物制剂培养器,其特征是有一个由外部的保温层(5)、中间的调温层(11)及内胆(17)组成的罐体,调温层内有加热器(6)、并有调温层出水口(4),在罐体顶部有搅拌机(1)、搅拌机与内胆内的搅拌叶轮(12)连接,顶层的搅拌机周围有视镜(2)、手孔(3)、排气孔(16)、光照灯(14),各通电部分由微电子自动控制器(7)控制、罐体底部有自动进出水加热冷却装置(10)、空气压缩装置(8),内胆上有加气孔(13),下部有排料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是加热器和调温层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是加热层和冷却层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培养器,其特征是微电子自动控制器采用软件程序控制设计,并具有液晶显示屏,能对各种工艺参数的设定进行汉字提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是内胆上的加气孔(13)由管道由内胆上部通往内胆下部。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的微生物培养器,适用于生态农业,饲料行业、和环保业各种微生物制剂的小规模化生产培养,由外部的保温层5、中间的调温层11及内胆17组成的罐体、调温层内的加热器6、罐体顶部的搅拌机1、微电子自动控制器7控制的自动加热冷却装置、空气压缩及过滤装置8、光照系统14等组成。解决了微生物大工业化生产需大投资和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小规模生产只能做厌氧和直接在罐体内加热升温培养方式,增加了好氧、光照和保温的功能。有利于微生物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文档编号C12M1/00GK2606110SQ022891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1日
发明者丁之铨 申请人:丁之铨, 易宁, 刘绍明
文档序号 :
【 405561 】
技术研发人员:丁之铨
技术所有人:丁之铨、易宁、刘绍明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丁之铨
技术所有人:丁之铨、易宁、刘绍明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