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假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储能脚。
背景技术:
对于肢体残缺者而言,有ー款能够恢复肢体部分功能并能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功能的假肢,是他们的期望,也是他们回归社会的信心。对于下肢载肢 患者来说,通常是利用假脚来代替正常人体的踝关节和足部机能。但是,目前国内的假脚大都是采用一体成型的木材脚芯,配以橡胶或者聚氨酯外包裹足型体结构。这种结构,患者在行进过程中,来自地面的冲击カ直接传递到患者残肢,使患者不舒适,易疲劳且体力消耗大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储能脚,解决现有假脚使用起来不舒适、体力消耗大易疲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储能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板、V形板和承接座,所述前叉板与所述V形板通过螺丝固定在承接座上。进ー步的,所述前叉板为前端纵向分叉的弧形结构。进ー步的,所述V形板与前叉板接触的ー边为弧形结构。进ー步的,所述承接座用于固定所述前叉板的部分为ー带弧形的L形凹ロ。进ー步的,所述前叉板和所述V形板均为碳纤维复合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通过前叉板和V形板配合,使得形成的储能脚具有良好的弾性,也即储能作用,从而令使用者行走时能够获得弹力作用,即减轻体力消耗也減少地面的冲击力,提高稳定性和舒适性。
图I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假脚设计,一般都是根据脚的形状制造,并没有加入弾性结构,因此使用者使用时体力消耗较大,易疲劳。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提出一种解决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ー种储能脚,包括前叉板、V形板和承接座,所述前叉板与所述V形板通过螺丝固定在承接座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分解示意图。如图I所示,一种储能脚,包括前脚板I、V形板2和承接座3,所述前脚板I的后端与V形板2的一边叠在一起,并通过螺丝4固定到承接座3上。所述前叉板I为前端纵向分叉的弧形结构。所述分叉结构设置在所述前叉板I的前端部分,所述前叉板I后端为一体、不分叉。所述分叉结构使使用者在道路不平的时候能够保持平稳,而弧形结构则能够有效缓冲行走中受到的冲击力,增强舒适性。所述V形板2的V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结构弹性,而且V形板2的一边紧贴地面,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所述V形板2与前叉板I的接触的一边为弧形结构。这种设计,使得V形板2和前叉板I能够紧密贴合在一起,能够有效承受前叉板I传递过来的冲击力,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所述承接座3用于固定所述前叉板I的部分为一带弧形的L形凹口。所述L形凹口能够将前叉板I和V形板2的固定部分的端部包覆起来,增强了三者连接的牢固程度。·[0021]所述前叉板I和所述V形板2均为碳纤维复合结构,即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弹性好的特点,使得所述的储能脚更轻便、耐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脚,通过前叉板、V形板和承接座三部分的简单、合理设置,利用前叉板的分叉增强稳定性、前叉板和V形板的弹性缓冲使用者脚受到的冲击力以及行走时的支撑弹力,实现了所述储能脚稳定、省力的特点;进一步的,所述储能脚由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且结构简单,具有轻便耐用的优点,并大大降低了成本。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储能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板、V形板和承接座,所述前叉板与所述V形板通过螺丝固定在承接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储能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板为前端纵向分叉的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储能脚,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板与前叉板接触的一边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储能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座用于固定所述前叉板的部分为一带弧形的L形凹口。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储能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板和所述V形板均为碳纤维复合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储能脚,包括前叉板、V形板和承接座,所述前叉板与所述V形板通过螺丝固定在承接座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储能脚解决现有假脚使用起来不舒适、体力消耗大易疲劳的问题,提高了使用者行走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文档编号A61F2/66GK202568542SQ2012201673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9日
发明者陈永豪 申请人:厦门富堡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博纳威(厦门)康复器具有限公司
文档序号 :
【 932542 】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豪
技术所有人:厦门富堡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博纳威(厦门)康复器具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豪
技术所有人:厦门富堡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博纳威(厦门)康复器具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