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空调器内机电控设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内机电控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1、根据当前环保需求,使用环保制冷剂r32/r290的家用空调当前得到大力推广运用。这两种制冷剂gwp值较低、对大气污染小,但由于属烷类制冷剂,存在可燃性,r32(ch2f2)二氟甲烷属于a2安全等级,具备可燃性;r290(c3h8)丙烷属于a3安全等级,具有高可燃性。随着可燃制冷剂空调的大量上市,在终端用户家发生空调室内机燃烧案例也在逐年上升,室内燃烧事故发生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后果都比较严重。通过调查溯源,发生内机燃烧的根源有内机电控强电打火引起周围可燃物燃烧的,也有空调蒸发器铜管破裂导致可燃制冷剂泄漏到内机电控盒里面,可燃制冷剂在内机电控盒内局部浓度达到上限,恰遇电控强电部件发生故障或短路打火点燃可燃制冷剂而发生的燃烧事故。
2、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只要是涉及到空调室内机燃烧事故,基本都是由于内机电控强电打火造成,因此内机电控对于空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尤其是采用可燃制冷剂的空调,如可燃制冷剂在空调内机蒸发器系统发生泄漏,扩散到电控盒中聚集,将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3、现有家用空调无论是壁挂式分体挂机还是落地式柜机,其内机电控盒均与蒸发器相邻,通过图1壁挂式分体挂机结构布局示意图可以看出,蒸发器与内机电控盒是紧密相靠的,中间间距非常小,且蒸发器的端部铜管组件很多焊点正好在电控盒一侧,蒸发器容易发生泄漏的薄弱点正是这些焊点位置,如连接点焊接不好、存在虚焊、漏焊、过烧都容易造成焊接点发生制冷剂泄漏,制冷剂泄漏后在空气中挥发为气态,很容易通过缝隙渗透到电控盒中,电控盒由于涉及很多组线束,很难做到完全密封,对于气体的渗透也就很难避免,故现有技术电控盒与蒸发器在同一壳体中对于可燃制冷剂一定会存在泄漏打火燃烧的风险;即使是非可燃制冷剂,电控盒内强电器件故障、短路、老化也存在自燃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现有的空调器,特别是使用可燃制冷剂的空调器,由于内机电控强电打火造成空调室内机燃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内机电控设计方法。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空调器,包含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外机上设置新增电控盒,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连接设置在新增电控盒内。
4、显而易见的,现有室外机内设有风扇、外机电控盒等部件,此处新增电控盒的位置应满足不发生干涉等基本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施中室外机结构进行布设新增电控盒。
5、此处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包含开关电源变压器、熔断器、继电器等部件;而内机遥控接受控制的接收板以及互联网关,由于是弱电,不存在打火风险,还是可以设计摆放在室内机的,同时也不会影响用户的操作体验。
6、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内部一侧设置有风扇,室外机前面板一侧对应设置风扇出风口,新增电控盒固定设置在室外机前面板的远离风扇出风口一侧。
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新增电控盒设置在室外机前面板,具体的,位于室外机前面板的远离风扇出风口一侧。
8、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远离风扇一侧的侧壁内侧或外侧设置新风容纳腔,新风容纳腔外侧壁上开设百叶窗,以连通室外机外界空间;还包含第一散热导流管和第二散热导流管,第一散热导流管连通新风容纳腔和新增电控盒,第二散热导流管连通新增电控盒和风扇转动形成的负压区域。
9、在本实施例中,现有设计中基于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于室内机,且外机电控器件发热量高于内机电控器件,因此现有的外机电控器件常设计有散热器,器件选型的耐温等级也要高于内机电控器件,以提升安全性能。本技术中室内机强电部分迁至室外机,亦需对新增电控盒的散热进行考量,显而易见的,可采用如现有外机电控器件实施的,加设散热器或改进器件选型等措施,此处基于成本考虑,优选的通过引入新风来进行散热,通过室外机风扇形成负压引入新风,满足新增电控盒的散热要求,实施方便且成本较低。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远离风扇一侧的侧壁设置外机电控盖板,外机电控盖板底部开设过孔,供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通过。
1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室外机远离风扇一侧侧壁上的外机电控盖板穿入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亦即新增电控盒所对应的电源线,以便于实施。进一步的,外机电控盖板可实施为可拆卸的连接在室外机侧壁上,以便于维护。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机电控盖板和室外机侧壁之间形成新风容纳腔,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插入新风容纳腔,并通过第一散热导流管连接新增电控盒。
13、在本实施例中,如上实施,使得第一散热导流管不仅用于新风导流,还承担新增电控盒的穿线功能。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内机电控设计方法,用于前述空调器的设计,空调器包含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包含以下步骤:s1,在室外机上设计新增电控盒,用于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连接设置到室外机;s2,对新增电控盒的穿线和散热进行设计。
15、在本技术中,考虑到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打火造成室内机燃烧的问题,创新的将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迁至室外机,室内机出现可燃制冷剂泄露时,与此处强电部分不会接触,避免发生事故;且由于室外机所处环境开阔,空气流通好,即使外机系统发生制冷剂泄露,也容易扩散;且室外机外壳均为金属材质,不可燃,安全系数比室内机高。
16、基于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于室内机,需对迁入室外机的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进行散热设计。
17、进一步的,s1中,将新增电控盒设置在室外机前面板远离风扇出风口所在的一侧。
18、基于现有的室外机结构,风扇总布置在室外机左侧,室外机后面设有冷凝器和管路,右侧板存在外机接线和配管连接。此处优选的新增电控盒设置在室外机前面板,具体的,位于室外机前面板的远离风扇出风口一侧。
19、进一步的,s2中,在室外机远离风扇一侧的侧壁内侧或外侧设计连通室外机外界空间的新风容纳腔,设置导流管以此连通新风容纳腔、新增电控盒和室外机内部风扇转动形成的负压区域。
20、此处优选的通过室外机风扇运转形成的负压引入新风,便于实施,且不用额外增加散热器等措施,避免成本上升。
21、进一步的,s2中,在室外机远离风扇一侧的侧壁外侧设置外机电控盖板,在外机电控盖板底部开设过孔,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由该过孔进入室外机内部,并连接至新增电控盒。
22、优选的对外机电控盖板进行设计,使得其可用于新增电控盒穿线。
23、进一步的,s2中,新风容纳腔设计为由外机电控盖板和室外机侧壁合围形成,使得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沿过孔插入新风容纳腔后,从散热导流管内部穿过,进入到新增电控盒。
24、优选的如上设计,使得外机电控盖板兼顾新增电控盒穿线和形成新风容纳腔的功能;使得散热导流管不仅用于新风导流,还承担新增电控盒的穿线功能,具体的承担室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从新风容纳腔到新增电控盒之间的穿线。
2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7、1.利用物理隔绝的方法,将内机电控强电部分迁移到室外机,室内机出现可燃制冷剂泄露时,与此处强电部分不会接触发生事故;且由于室外机所处环境开阔,空气流通好,即使外机系统发生制冷剂泄露,也容易扩散;且室外机外壳均为金属材质,不可燃,安全系数比室内机高。
28、2.新增电控盒设置在室外机前面板的外侧,不影响原有的室外机内部组件布局,便于实施,也不影响室外机安装空间。
29、3.对外机电控盖板进行设计,使得其兼顾遮挡外机接线部分、新增电控盒穿线和形成新风容纳腔三项功能。
30、4.通过室外机风扇运转形成的负压引入新风,便于实施,且不用额外增加散热器等措施,避免成本上升。
31、5.内机电控强电部分电源线插入新风容纳腔,并通过第一散热导流管连接新增电控盒,使得第一散热导流管不仅用于新风导流,还承担新增电控盒的穿线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覃兴文,凡艳,余豹,兰德龙,赵蓬,蒋龙宇
技术所有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