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系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层叠膜,其为包含3层以上的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的层叠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层叠体(l)的波长400nm~800nm的整个范围中的最大直线透过率为7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层叠体(l)的波长600nm处的直线透过率为5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层叠体(l)的厚度为20~10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中,至少1层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包含具有来自四羧酸酐的结构单元(a)的聚酰亚胺系树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中,至少1层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包含具有来自二胺的结构单元(b)的聚酰亚胺系树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层叠体(l)依次包含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2)、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1)及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3),所述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1)、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2)及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3)各自包含具有来自二胺的结构单元(b)、和来自式(a1)表示的四羧酸酐的结构单元(a1)及/或来自式(a2)表示的四羧酸酐的结构单元(a2)的聚酰亚胺系树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层叠体(l)为由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2)、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1)及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3)形成的层叠体(l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层叠体(l1)的厚度为20~100μm,并且,所述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2)及所述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3)的厚度各自为所述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1)的厚度的0.05~0.3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结构单元(b)包含来自式(b1)表示的二胺的结构单元(b1),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pi-1)中所含的聚酰亚胺系树脂还包含来自式(a3)表示的含酯键的四羧酸酐的结构单元(a3),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膜,其中,所述结构单元(b)包含来自式(b2)表示的含联苯骨架的二胺的结构单元(b2),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其在10ghz时的介质损耗角正切为0.0040以下。
14.层叠片材,其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膜的一面或两面包含金属层。
15.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其包含权利要求14所述的层叠片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系膜。层叠膜,其为包含3层以上的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的层叠膜,由构成前述层叠膜的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中的处于彼此相距最远的位置关系的2个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和位于前述2个含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层之间的层形成的层叠体(L)的、波长465nm~550nm范围的直线透过率的斜率为0.38(%/nm)以下。
技术研发人员:高冈裕太,小沼勇辅,西冈宏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
技术研发人员:高冈裕太,小沼勇辅,西冈宏司
技术所有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