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用于转向管柱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2025-09-07 14:00:02 55次浏览
定起始位置,该剪力螺栓在撞击情况中被剪断。
[0018]除能量吸收装置自身之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管柱,该转向管柱具有一个转向心轴,所述转向心轴安装在该转向管柱的一个转向心轴轴承单元中从而使得可以围绕转向心轴纵向轴线旋转,并且所述转向管柱具有用于将该转向心轴轴承单元紧固在机动车辆中的一个支撑单元。在此,根据本发明的转向管柱的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装置,并且所述弯曲卡件直接或间接地借助于这些紧固元件中的一个而被紧固到作为该转向管柱的一个部件的所述转向心轴轴承单元上,并且借助于这些紧固元件的另一紧固元件而被紧固到作为该转向管柱的另一部件的所述支撑单元上。在此,转向心轴轴承单元是转向管柱的部件,用于安装转向心轴,其在撞击情况中与转向心轴一起相对于为支撑单元形式的用于安装转向心轴轴承单元的转向管柱部件位移。在转向心轴轴承单元与支撑单元的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弯曲卡件的变形导致第一形式的能量吸收,并且如果在系统中引入了相对大量的冲击能量并且弯曲卡件变形至对应程度,则第一紧固元件和/或沿引导轨道伴随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移动的元件与碰撞元件相互作用导致额外的能量吸收。
[0019]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撞击情况中的机动车辆的转向管柱中吸收能量的方法为如下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装置中,第一紧固元件随着弯曲卡件的变形相对于第二紧固元件沿引导轨道位移,并且通过该第一紧固元件和/或沿该引导轨道伴随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移动的元件与碰撞元件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该碰撞元件和/或该第一紧固元件和/或该伴随移动的元件的变形来额外地吸收能量。如已经论述过的,在此如下设置是有利的:弯曲卡件首先变形,并且仅在随后发生第一紧固元件或者伴随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移动的元件与撞击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并非必须如此。如所述的,表述“变形”还包含对应元件的断开或撕裂。在适用情况下,关于能量吸收装置的描述也另外适用于转向管柱及所述方法。
【附图说明】
[0020]将基于以下对附图的描述来论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另外特征和细节,在这些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管柱的侧视图,该转向管柱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类型的能量吸收装置;
[0022]图2示出了来自图1沿线AA截取的截面;
[0023]图3示出了图1的转向管柱的斜视图;
[0024]图4示出了图1的转向管柱的转向心轴轴承单元的斜视图,该转向管柱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装置;
[0025]图5示出了图4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分解图;
[0026]图6和图7示出了能量吸收装置的所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部分和轨道;
[0027]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设计的第二能量吸收装置,并且
[0028]图9至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设计的处于不同位置的第三能量吸收装置。
[0029]附图标记:
[0030]I 转向心轴25 有齿部件
[0031]2 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6 有齿部件
[0032]3 方向盘侧末端27 剪力螺栓
[0033]4 转向心轴纵向轴线28 开口
[0034]5 保持部分29 开口
[0035]6 支撑单元30 能量吸收装置
[0036]7 锁定装置31 轨道
[0037]8 长度调整方向32 弯曲卡件
[0038]9 高度或倾角调整方向33 转向管柱
[0039]10侧框架部34 引导轨道
[0040]11侧框架部35始端
[0041]12侧支脚部36末端
[0042]13侧支脚部37碰撞元件
[0043]14中间单元38开口宽度
[0044]15枢转心轴39内凹部
[0045]16夹紧螺栓40第一紧固元件
[0046]17开口41第二紧固元件
[0047]18开口42伴随移动的元件
[0048]19锁定部分43局部延伸区域
[0049]20锁定部分44凸出区域
[0050]21连接区段45凸耳
[0051]22区段46位移行程
[0052]23夹紧杆47管柱。
[0053]24凸轮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54]在图1至图3中所展示的转向管柱33包括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该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用于安装转向心轴I使得其可以关于转向心轴I的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旋转,所述转向心轴具有用于附接方向盘(未在图中示出)的方向盘侧末端3。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连接至保持部分5 (其借助于将在下文中进一步更细节描述的断开式连接以及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装置30)。保持部分5被相对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方向不可位移地连接至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上,直到达到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而在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与保持部分5之间作用的力的阈值。在此,对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两个方向上的阈值可以相等或可以不同,并且可以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来设定。
[0055]由于在撞击情况中车辆驾驶员与方向盘之间的碰撞而导致的施加在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上的力F(或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对应力分量)指向车辆的前方(如在图1中所示),并且对应地由在支撑单元6上的反向力来吸收抵消。
[0056]在转向管柱33的运行状态中,承载了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的支撑单元6刚性地连接到机动车辆的底盘上。在锁定装置7的打开状态下,可以调整转向管柱33的长度和高度或倾角。在此,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能够相对于支撑单元6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长度调整方向8)以及相对于支撑单元6而在与所述转向心轴纵向轴线成直角的高度或倾角调整方向9上进行调整。在锁定装置7的锁定状态中,为了将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相对于支撑单元6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相对位移锁定而施加了锁定力,其中对于在至少关于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而沿车辆前方的方向上的位移而言,所述锁定力比使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保持相对于保持部分5不发生位移的力的阈值更高。此外,为了将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相对于支撑单元6在高度或倾角调整方向9上的调整锁定,锁定装置7施加了锁定力。
[0057]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被布置在支撑单元6的侧框架部10、11之间。还在支撑单元6的侧框架部10、11与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之间设置中间单元14的侧支脚部12、13,这些侧支脚部至少在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的圆周的主要部分上围绕该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在锁定装置7的打开状态下,中间单元14可相对于支撑单元6而在高度或倾角调整方向9上调整。为此目的,所述中间单元可以相对于支撑单元6而围绕枢转心轴15枢转。例如(还)借助于所述枢转心轴15的设计,中间单元14相对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方向而不可位移地连接至支撑单元6上。在锁定装置7的打开状态下,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可以相对于中间单元14而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位移,该中间单元可移动地引导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而在锁定装置7的锁定状态下,所述转向心轴轴承单元通过由锁定装置7施加的锁定力而保持为在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方向上不可相对于中间单元14位移。
[0058]锁定装置7包括夹紧螺栓16,该夹紧螺栓16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成直角地延伸并且延伸穿过侧框架部10、11中的开口 17、18(参见图2),这些开口为在高度或倾角调整9的方向上延伸的狭槽的形式,并且在转向管柱33的高度或倾角调整的过程中夹紧螺栓16在这些开口中位移。所述开口 17、18的边缘使夹紧螺栓16保持相对于支撑单元6在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方向上不可位移。此外,夹紧螺栓16还延伸穿过中间单元11的侧支脚部12、13中的开口,这些开口的直径与夹紧螺栓16的直径对应,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游隙。
[0059]在夹紧螺栓16上,将锁定部分19、20设置到支撑单元6的侧框架部10、11的两侧,夹紧螺栓16延伸穿过这些锁定部分的开口,并且这些锁定部分可在夹紧螺栓16的轴线方向上进行轴向位移。一个锁定部分19具有由夹紧螺栓16延伸穿过的一个区段以及通过连接区段21连接至前述区段上的一个区段22,所述锁定部分在所述区段22中与保持部分5相互作用(如在下文中进一步描述)。在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下,锁定部分20和锁定部分19在其由夹紧螺栓16延伸穿过的区段的区域中被按压顶靠支撑单元6的侧框架部10、11,用以将转向管柱33在高度及倾角调整方向9上的调整锁定。所述锁定可以由摩擦接合来实现。还可以提供以强制接合方式来进行相互作用的元件,例如有齿部件。
[0060]对于将锁定部分19、20紧靠侧框架部10、11以及将锁定部分19紧靠保持部分5而言,锁定装置7可以按常规方式来设计。例如,用于打开和关闭锁定装置7的锁定杆23被连接至凸轮盘24,该凸轮盘24在围绕夹紧螺栓16的轴线旋转的过程中由所述夹紧杠杆来驱动并且与狭槽引导板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狭槽引导板与锁定部分19整体形成,但也可以提供单独的狭槽引导板。还可以使用具有滚动体的设置或一些其他形式的夹紧机构。
[0061]锁定部分19
文档序号 : 【 9457039 】

技术研发人员:A·克莱普,H·苏尔泽,F·塞加托,S·福特
技术所有人: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A·克莱普H·苏尔泽F·塞加托S·福特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将转向柱连接在横梁上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