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用于转向管柱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2025-09-07 14:00:02 53次浏览
的区段22延伸穿过在侧框架部10 (侧框架部10还可以在锁定部分19的区段22上方截止)中的开口并且穿过在中间单元14的侧支脚部12中的开口。在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下,区段22借助于被设置在其上的有齿部件25而被按压顶靠保持部分5的有齿部件26。取决于转向管柱的长度设定,所述有齿部件25、26在不同位置中彼此接触。
[0062]锁定部分19的区段22 (该区段整体位于夹紧螺栓16的一侧)通过延伸穿过侧框架部10的开口的边缘和/或通过延伸穿过中间单元14的侧支脚部12的开口的边缘而被保持为不可位移,以便防止相对于支撑单元6在平行于纵向轴线4的方向上位移。
[0063]通过区段22的有齿部件25与保持部分5的有齿部件26的相互作用,保持部分5在锁定装置7的锁定状态下被锁定以便防止相对于锁定部分19而在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方向上位移。如果所述两个有齿部件在锁定装置7的锁定过程中在齿对齿的位置中彼此接触,则为如下情况:至少在轻微的初始位移(该初始位移小于有齿部件的齿间距)之后,阻止保持部分5相对于锁定部分19的进一步位移。
[0064]还可以在锁定部分19与保持部分5之间存在其他的强制接合连接,例如借助于接合到孔中的螺栓。
[0065]在锁定装置7的打开状态下,锁定部分19从保持部分5撤回并且所述两个部分彼此脱离接合,其中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可以在长度调整方向8上与保持部分5 —起进行调整。
[0066]除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与保持部分5之间的连接的设计(将在下文中以更多细节来讨论)之外,转向管柱33的上述元件可以按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各种方式来设计。
[0067]保持部分5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而相对于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被可位移地引导,并且首先通过断开式连接并其次借助于能量吸收装置30而被连接至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上。所述断开式连接可以借助于例如剪力螺栓27来实现。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剪力螺栓27在一侧被插入到在保持部分5中的开口 28中并且在另一侧处被插入到开口 29中(参见图5)。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包括管柱47。轨道31例如借助于焊接连接而刚性连接至所述管柱,并且在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U形截面,所述轨道31是能量吸收装置30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开口 29形成在轨道31中。
[0068]弯曲卡件32为能量吸收装置30的一部分,其连接至保持部分5和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两者。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弯曲卡件32是U形的,其U形的一个肢部被连接至保持部分5上而U形的另一个肢部借助于轨道31而被连接至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上。优选U形的两个肢部至少基本上平行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延伸。
[0069]可以从图4中的侧视图、图5以及图6及图7的分解图示一起尤其清楚地看到在所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能量吸收装置30的构造。图6示出了保持部分5的后侧(未在图5中展示),并且图7从内侧示出了轨道31。如已经讨论过的,在此所示的能量吸收装置30的轨道31被固定地设置在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的管柱47上。引导轨道34以狭槽的形式形成在轨道31中。示出了狭槽或引导轨道34的始端35和末端36。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弯曲卡件32具有作为第一紧固元件40的燕尾榫状末端,该燕尾榫状末端被保持在保持部分5的后侧上的元件42之间。在元件42与弯曲卡件32的第一紧固元件40之间的连接被设计为使得元件42在第一紧固元件40沿引导轨道34的位移过程中伴随第一紧固元件40移动。因此,当提及元件42时,这些元件还可被称为伴随第一紧固元件40移动的元件。当锁定装置7锁定时,如已经讨论过的,保持部分5借助于有齿部件25和26的接合而在支撑元件6上在转向心轴轴承单元4的方向上保持为不可位移。以此方式,第一紧固元件40在锁定装置7锁定时借助于保持部分5被固定到支撑元件6上。第二紧固元件41位于弯曲卡件32的另一个末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紧固元件41呈三个凸出部的形式,这些凸出部被固定地保持在轨道31的内凹部39中。因此所述第二紧固元件41借助于轨道31被固定到管柱47或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上。现在,如果车辆驾驶员在撞击情况下受到方向盘猛烈冲击并且因此顶靠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锁定装置7被锁定,则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在与转向心轴纵向轴线4平行的方向上与转向心轴I相对于支撑单元6沿车辆的前轮方向上位移。通过借助于保持部分5而将第一紧固元件40紧固到支撑单元6上(已讨论过),在此发生了第一紧固元件40及伴随移动的元件42沿引导轨道34而在末端36的方向上的位移。弯曲卡件32在此发生的变形导致将施加到转向心轴轴承单元2上的冲击能量进行针对性地吸收或针对性地消散。在保持部分5开始相对于轨道31的位移时,本身是已知的是将两个开口 28和29彼此连接的剪力螺栓27断开。在本文中,应指出的是可以在下文具体的优选实施例中设置剪力螺栓27。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装置30,可以全部省去剪力螺栓27。
[0070]如果由弯曲卡件32的变形所实现的能量吸收不够充分,例如因为是尤其重的驾驶员猛烈冲击方向盘,则能量吸收装置30提供设置在引导轨道34上的作为额外能量吸收机构的碰撞元件37。在撞击情况下,借助于第一紧固元件40或元件42 (其沿引导轨道34伴随所述第一紧固元件移动)与碰撞元件37 (其优选地保持其沿着引导轨道34的位置)的相互作用,能量通过碰撞元件37和/或第一紧固元件40和/或伴随移动的元件42的变形而被额外地吸收。为了所述额外的能量吸收不是突然的而是沿引导轨道34缓慢地增加强度的发生,优选实施例(例如在此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设置成将碰撞元件37设计为沿局部延伸区域43改变能量吸收强度。为此目的,在此展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碰撞元件37在各种情况下都是楔形形式或具有至少一个楔形区域。如所述的,还可以优选的是,使碰撞元件37沿引导轨道34的局部延伸区域43延伸。这还可以在此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清楚地看出。
[0071]通过对碰撞元件37的形式的设置并且通过对应地选择所述碰撞元件沿引导轨道34的位置,可以以针对性的方式控制借助于碰撞元件37实现的所述额外的能量吸收过程在何时并且以何种强度起作用。同样还可适用于局部延伸区域43的长度,如果需要的话,碰撞元件37在所述局部延伸区域上提供对应的额外的能量吸收。由碰撞元件37实现的额外能量吸收的强度沿所述局部延伸区域43而在引导轨道34的末端36的方向上有利地增加。在此是借助于对应的楔形碰撞元件37的实施例来实现的。如可以在图4中尤其清楚可见的,在优选实施例中的情况为,碰撞元件37借助于其楔形区域减小了形成引导轨道34的狭槽的开口宽度38,第一紧固元件40和/或伴随移动的元件42穿过所述开口宽度38。主要指出的是,碰撞元件37实际上可以被设置在引导轨道34的始端35与末端36之间的任何所期望的位置处。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如果意图使由弯曲卡件32的变形所实现能量吸收首先起作用,则优选实施例(类似在此所实现的)设置成将碰撞元件37在其上起作用的所述局部延伸区域43设置在引导轨道34朝向末端36的一半的区域中。碰撞元件37基本上可以被设置在引导轨道34的末端36之前。然而,所述碰撞元件还可以延伸直至引导轨道的末端36。
[0072]在所有在此示出的实施例中,形成了伴随移动的元件42的螺柱在保持部分5上延伸穿过形成了引导轨道34的狭槽,这些螺柱对弯曲卡件32的第一紧固元件40进行支持。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伴随移动的元件42还出于能量吸收的目的而与碰撞元件37相互作用。然而,不言自明的是,与在此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相比,弯曲卡件32的第一紧固元件40还可以被设计为使得在弯曲卡件32已经变形至对应程度时而直接与碰撞元件37相互作用。还应清楚的是,碰撞元件37不必设置在所述狭槽或所述引导轨道34的开口平面中以便有效地减少开口宽度38或使开口宽度38变窄。具体而言,如果第一紧固元件40和/或伴随移动的元件42凸出到所述开口平面外部,则碰撞元件37不必为此目的而设置在所述开口平面中。
[0073]在根据图4至图7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碰撞元件37是为单独的部件形式,其可以在所期望的位置处被固定到轨道31并从而被固定到引导轨道34上。甚至可以提供的是,具有不同长度和/或不同设计的多个碰撞元件37能够以可对应地进行更换的方式紧固到引导轨道34上。紧固类型可以是卡夹连接、螺钉连接、铆钉连接等等,或者如果不期望更换碰撞元件37则还可以是粘合式紧固类型,例如焊接、粘接等等。
[0074]与以上描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比,在根据本发明的图8的能量吸收装置30的替代实施例中进行如下的设置:碰撞元件37没有形成为单独的部件而是形成为弯曲卡件32本身的一部分。在所述的设计变体中,如可以在图8中清楚可见的情况是,碰撞元件37是弯曲卡件32的楔形凸出部。根据图8的所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方面都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以相同方式来运行,因而这里不需做进一步解释。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装置30的如图8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以及如图9至图12所示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替代如图4至图7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而对应地用于如图1至图3中所
文档序号 : 【 9457039 】

技术研发人员:A·克莱普,H·苏尔泽,F·塞加托,S·福特
技术所有人: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A·克莱普H·苏尔泽F·塞加托S·福特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将转向柱连接在横梁上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