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2025-09-12 17:20:02 464次浏览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 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 2/10万,患者中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 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 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 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0003]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服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副作用大, 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大。
[0004] 中医学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外感和内伤有关。
[0005] 1、外感: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袭手足三阳之络,闭阻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风 邪善行而数变,故疼痛乍发乍止。
[0006] 2、内伤:情志郁结,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犯头面而作疼痛;面痛日久,多年不 愈,致气血亏损,病邪入血入络,瘀滞而作疼痛。
[0007]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寒夹痰:疼痛为阵发性抽掣样痛,面部虚浮面色苍白,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 白,脉紧或滑。
[0008] 2、风热夹痰:疼痛阵作,为烧灼感或刀割样剧痛,痛时面潮红,目赤,遇热痛增,得 寒则减。伴有口干,溺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0009] 3、肝郁化火:疼痛乍发乍止,亦为灼热、刀割样剧痛,面红目赤,常伴有心烦易怒, 胸胁胀闷,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0010] 4、气虚血瘀:疼痛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时作抽掣,或如锥刺难忍。面色不华且晦 滞,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暗苔白边有瘀点,脉细弱。
[0011]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两个,一是开发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较好的中药 制剂,另一个是开发这种制剂的制备方法。
[0013]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技术问题,发明人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从自己在临床实践中 总结的验方入手,充分研究中药制剂技术和现代中药加工工艺,对组方的药材种类和比重 进行反复的摸索和试验,最终获得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和一套将其制成成品制剂的制备方 法。由此获得的中药成品制剂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该中药组方以重量 份表示为: 全蝎6-19份、川芎10-36份、白芷7-26份、细辛5-19份、当归6-20份、柴胡8-30份、 黄芩6-28份、牡丹皮7-24份、赤芍6-27份、蜈蚣3-10份、钩藤7-32份、鲜桑葚30-80份、 没药6-19份、乳香4-11份、红花5-17份、桂枝6-20份、甘草7-14份。
[0014] 在发明过程中发现的具有优异疗效的组方配比以重量份表示为: 组方1 :全蝎12份、川考23份、白芷17份、细辛12份、当归13份、柴胡18份、黄芩16 份、牡丹皮15份、赤芍18份、蜈蚣6份、钩藤19份、鲜桑葚55份、没药12份、乳香7份、红 花11份、桂枝13份、甘草10份。
[0015] 组方2 :全蝎15份、川考20份、白芷20份、细辛10份、当归15份、柴胡20份、黄芩 20份、牡丹皮17份、赤芍10份、蜈蚣4份、钩藤15份、鲜桑葚40份、没药10份、乳香9份、 红花10份、桂枝10份、甘草8份。
[0016]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 ⑴、按本发明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全蝎、川考、白?£、细辛、当归、柴胡、黄苳、牡丹皮、赤 芍、蜈蚣、钩藤、鲜桑葚、没药、乳香、红花、桂枝、甘草等各味中药材; (2) 、将白J£、没药、甘草分别粉碎,炒制磨细,过80-130目筛,得细粉a,备用; (3) 、将全蝎、川芎、细辛、当归、柴胡、黄芩、牡丹皮、赤芍、蜈蚣、钩藤、乳香、红花、桂枝 分别粉碎混合,加入初始药材4-16倍重量的纯化水,浸泡4-24小时,回流煎煮1-7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4-13倍重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1-6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 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 24-1. 28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3)的滤渣加4-12倍重量的浓度65-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 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 24-1. 28的浓缩液 备用; (5) 、将鲜桑葚榨汁,过滤,得桑葚汁,备用; (6) 、将步骤(3)和(4)所得的浓缩液与桑葚汁合并,保持50°C,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 39-1. 43的中药浸膏,25°C真空干燥至干浸膏,粉碎磨细,过80-130目筛,获得细粉b,备 用; (7) 、将细粉a和细粉b混合均勾,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 成临床需要的中药成品制剂,如片剂、冲剂、袋泡剂、口服液剂、胶囊剂、滴丸剂、合剂、酊剂、 气雾剂、灌肠剂、丸剂、颗粒剂、散剂、糖浆剂、汤剂、丹剂、酒剂等剂型。
[0017] 该发明所用原材料的来源和性质特点: 全蝎: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味辛,性平;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 结,通络止痛。
[0018] 川考: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 气,祛风止痛。
[0019] 白芷: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0020] 细辛: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味辛,性温; 归心、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0021] 当归: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 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0022] 柴胡: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和 解表里,疏肝,升阳。
[0023] 黄芩: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0024] 牡丹皮: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清 热凉血,活血化瘀。
[0025] 赤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 血,散瘀止痛。
[0026] 蜈蚣: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味辛,性温;归肝经;息风镇痉,功 毒散结,通络止痛。
[0027] 钩藤: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 钩茎枝。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0028] 鲜桑葚: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补血滋阴,生 津润燥。
[0029] 没药:橄榄科没药属植物没药树及同属他种植物的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味 苦,性平;入肝经;散瘀止痛,外用消肿生肌。
[0030] 乳香:橄榄科乳香树属植物乳香树、药胶香树及野乳香树等,以其树干皮部伤口渗 出的油胶树脂入药。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调气活血,定痛,追毒。
[0031] 红花: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活血通 经,去瘀止痛。
[0032] 桂枝: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 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0033]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
文档序号 : 【 9512798 】

技术研发人员:许跃龙,陈萍,韦友红
技术所有人:青岛华之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许跃龙陈萍韦友红青岛华之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