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0055] 大黄素(emodin)在进行二年的口饲大黄素实验研究中,大黄素在280,830, 2500ppm食物含量中,对F344/N雄性大鼠无致癌性,对F344/N雌性大鼠有可能诱发 Zymmbal腺癌的发生,对B6C3F1雄性小鼠,有可能发生少见的肾小管赘生物(renal tuble 1^〇?1&81118),但发生率较低;大黄素在312,625,1250??111食物含量下,8603?1雌性小鼠 未发现有致癌性的证据。大黄素可导致雄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renal tuble hyaline droplets)和染色(pigmentation)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的发生率 增加,可导致雌雄大鼠肾小管染色的严重性增大,可导致雌雄小鼠肾小管染色的发生率增 加,导致雌性小鼠肾病的发生率增加。
[0056] 蒽醌(Anthraquinone)通过两年给药研究表明,基于肾小管腺瘤(renal tubule adenoma)、肾脏和膀胱迀移性上皮细胞乳头瘤(transitional epithelial papillomas)的 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雄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肝细胞瘤的发生与给予蒽醌有关。 基于肾小管腺瘤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雌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膀胱移行性上皮 细胞乳头瘤或/和癌的发生率以及在雌性大鼠出现的肝细胞腺瘤均与使用蒽醌有关。有明 显的证据表明蒽醌可增加雄性和雌性B6C3F1小鼠肝癌的发生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上的 甲状腺滤泡细胞瘤(Thyroid gland follicular cell neoplasms)的产生可能与蒽醌的使 用有关。使用蒽醌两年,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大鼠肾、肝、脾、骨髓非肿瘤性损害增加,可引起 雄性和雌性小鼠肝、膀胱和脾非肿瘤性损害增加,也可导致雄性小鼠甲状腺和肾脏的非肿 瘤性损害。使用蒽醌可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减少。
[0057]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 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 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 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国外曾报 道1例长期服蒽醌类泻药,导致结肠膨胀,手术切除结肠标本可见变黑,肌层神经元消失, 平滑肌萎缩。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还可能引起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大黄的临 床毒副作用除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引起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报 道正常人(男12,女11),年龄自24-66岁,分3组每晨服大黄醇提片9片(每片相当于原 生药lg)共服7日,IgA、IgG、IgM均较服药前降低,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降低(P < 0. 05), C3补体和总补体也降低(P < 0. 001),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无变化。服5片组在dl4所测 定的IgA、IgG、IgM均降低(P < 0. 02-0. 001),C3补体及总补体也降低(P < 0. 05),而淋 巴细胞转化率升高(P < 〇. 001)。服2. 5片组在dl4与服药比较:IgA、IgG、IgM均降低(P < 0. 05-0. 001)、C3补体与补体也降低(P < 0. 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P < 0. 05)。 然而这些数值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短期服用较大量 的大黄不会明显降低免疫功能。
[0058]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 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平, 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 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 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 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 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0059]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有利 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 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 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 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0060] 白芍苦,微寒。归肝经。主治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 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用 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本 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 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药性论》:治肺 邪气,腹中痔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 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0061] 玉米须味甘、淡,性平。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 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 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 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0062] 虎杖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散瘀 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产后瘀血不下,癥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 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虎杖煎剂作用,对外伤出血有明显止血作用,内服对上消化道出血也 有止血作用。《日华子本草》: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晕,扑 损瘀血,破风毒结气。《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 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0063] 墨旱莲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茎;叶对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腋生 或顶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能收敛、止 血、补肝肾之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可治各种吐血,肠出血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 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功效。《唐本草》说,墨旱莲"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 敬之"《日华子本草》中也说,墨旱莲可以"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癎"。
[0064] 车前子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 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本草经集 注》:"主虚劳。"《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 痛。"
[0065] 鸡内金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用于食积不消,呕 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 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0066] 冬瓜皮,中药名。为萌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 pida(Thunb. )Cogn.的干燥 外层果皮。食用冬瓜时,洗净,削取外层果皮,晒干。味甘,性凉。归脾、小肠经。利尿消肿。 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0067] 天花粉,中药名。《本草正义》:药肆之所谓天花粉者,即以萎根切片用之,有粉之 名,无粉之实。天花粉为萌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 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 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0068] 小米草学名:Euphrasia pectinata Ten,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具药用价值。味 苦;性微寒。归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主热病口渴;头痛;肺热咳嗽;咽喉肿 痛;热淋;小便不利;口疮;痈肿。
[0069] 淡竹叶(拉丁学名:Lophatherum gracile)为禾本科,根药用,有清凉,解热、利尿 及催产之效;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 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杀小虫、除热缓脾。又可作牧草。功能主治:具 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十主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惊啼,肺热咳嗽, 胃热呕哕,小便赤涩淋浊。《纲目》: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生草 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本草再新》:清 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0070] 白鲜皮,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拉丁文名:CORTEX DICTAMNI中药 名。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 《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 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现代研究,该品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0071] 陈皮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 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故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 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脾胃主运化水湿,故 脾胃之气行则能去湿、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说,陈皮温能养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由于 陈皮主行脾胃之气,脾胃地处中焦,中焦之气通行,使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三焦为决渎之 官,通行水液,与湿相伴;又为藏府之外府,上及心、肺,下及肝、肾。所以陈皮的作用可宽及 所有藏府,遍及全身之湿。从肺而言,则辛散肺气,
文档序号 :
【 9479531 】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技术所有人:青岛安倍康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技术所有人:青岛安倍康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