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原料的医用保健品,特别涉及一种清热 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 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 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 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 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 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所谓 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 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 存在是很常见的。湿热体质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 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 潮湿多汗。发病倾向:湿热体质的人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等征。
[0003]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 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 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 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 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 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0004]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 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 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 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 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 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甜食。
[0005] 肝胆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无特效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 和防止肝细胞坏死。
[0006] 大黄是多种寥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 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 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 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 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0007] 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 作用为强.蒽醌戒有:大黄酸-1-葡萄糖戒(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酸戒 (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戒(Emodin-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 糖戒(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酿葡萄糖戒(Physcion monoglucoside)、 大黄酸-8-葡萄糖戒(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戒 (Emodin diglucosi-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戒(Aloe-emodin diglucosi-de)、大黄酸双 葡萄糖戒(Chrysophanol diglucoside)。双蒽酮戒有番泻戒 A、B、C、D、E、F(Sennoside A、 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 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
[0008]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 (Physcion)、芦苔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
[0009] 大黄又含有大黄縣酸(Rheum tannic acids)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Gallic acid)、儿茶精(Cate-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0010]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0011] 大黄根状茎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衍生 物,均无致泻作用。另含以上物质的葡萄糖苷及番泻叶苷A、B、C等结合状蒽醌衍生物,均 有致泻作用。此外尚含鞣质等。大黄根状茎及根有清热泻下、破积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 生用为峻下药,炮制后使用为缓下药。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剂量服用时有健胃、收敛作 用。[5]
[0012] 大黄含有蒽甙,故呈黄色,有通便之效。又含近40 %的草酸钙,故多硬渣。其他成 分还有大黄素、胶质、树脂、大黄酸、大黄泻脂和具收敛性的大黄鞣酸。
[0013]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 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 脏转化为甙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 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大黄的泻 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
[0014]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 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 促进,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 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 05~0. 3g)时则 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
[0015] 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相同剂量下生大 黄的作用更明显,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 疾,与西药组疗效一致,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大黄含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 (0. 6~0. 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0016] 药理作用
[0017]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0018] (1)泻下作用: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泻下有效成分:认 为主要是番泻甙类。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 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_ATP 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0019] (2)利胆、保肝。
[0020] (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0021] (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0022]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0023] (1)止血作用: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止血有效成分:α -儿茶素、没食子酸。止 血作用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 血酶III活性;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0024] (2)降血脂: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 脂质。具体方法:首先肥胖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先用热毛巾热敷腹部[有条件的可用红 外线灯或用离子喷雾器照射腹部5-10分钟,灯距25-30cm]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注意避 免灼伤皮肤)。再将大黄涂布于腹部,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或从脐上方约三寸处起,双手上 下按摩,使大黄涂布均匀,由黄棕色变为乳白色,直到被完全吸收为止,这个过程需用10-20 分钟。
[0025] 抗感染作用
[0026]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谱: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 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 质炎病毒等。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0027] 抗菌有效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0028] 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 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0029] ⑵抗炎、解热作用
[0030] (3)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0031] (4)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 作用。
[0032]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 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治疗。大黄炭则多用于止血。
[0033] 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症状表现:湿热质人的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 消瘦;常有表现: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 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舌 象:舌质偏红怠黄腻;脉象:多见滑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适应能力:不能耐 受湿热环境。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湿疹、银肩病、汗疱疹,湿癣、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
[0034] 调养法则:调体方法:分消湿浊,清泄伏火。调体要点:一,宣疏化湿以散热:中医 认为"火郁发之",就是说体内火邪郁滞,要想办法把火发出来,配方中可加入泻火解毒、宣 疏清化的成分。二,通利化湿以泄热,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使湿热从二便中排泄出来。在 疏肝利湿同时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淡竹叶、薏苡仁、决明子,使热从下泄。
【发明内容】
[003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肝胆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
文档序号 :
【 9479531 】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技术所有人:青岛安倍康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技术所有人:青岛安倍康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