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2025-05-14 15:00:02 310次浏览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前的钛笼、人工椎体不具有界面式融合的理念,也没有固定的功能,以前的其他的胸腰椎前路固定器械只具有固定的功能,要联合钛笼、人工椎体使用,并且没有一个是零切迹的,而且需要暴露临近阶段的椎体,损伤骨膜(骨膜是营养骨的组织)、结扎血管,影响骨的血运,最终影响骨的生长和愈合,也影响脊髓血液供给,增加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瘫痪的风险。
[0003]且传统钛笼无法调节、无法撑开,需要额外器械固定(比如钢板固定),必须双侧骨生长达6厘米才可以愈合;而人工椎体同样需要生长达6厘米左右才能骨融合,可想而知,骨爬行替代生长6cm需要多久的时间和难度,并且由于钢板固定,临近阶段椎体的血液供给受损以后,骨生长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缩短骨生长的距离和愈合时间,减少病人术后制动的时间和痛苦,并可提高了骨融合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包括连接套筒和融合部件,所述连接套筒一端有左旋内螺纹,连接套筒的另一端有右旋内螺纹,所述融合部件有两个,一个融合部件的一端有与所述左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另一个融合部件的一端有与所述右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融合部件包括轴向相连的融合部和连接部,所述外螺纹设于连接部上,所述融合部的外端面为网状多孔结构。旋转连接套筒的时候,2个融合部件将靠拢或者撑开,这样就可以实现撑开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实现可撑开性,同样,当向另外一个方向旋转时,2个融合部件将靠拢,可以取出此器械,弥补了传统内置物不便取出的缺点。骨从融合部的网孔中长入,起到界面融合的作用,一旦界面骨整合达到稳定,融合器本体将起到一个支撑连接物的作用,融合目的实现。
[0007]优选的,所述网状多孔结构的网孔A轴向贯穿融合部,所述网孔A内侧开口大于外侧开口。网孔A内大外小,骨一旦从网孔A中长入,椎体将无法从融合器本体中拔出。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轴向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套筒径向开有螺纹孔A。当旋转到合适长度,将螺钉依次拧入螺纹孔A与凹槽,连接套筒和融合部件将实现锁定,固定,在纵向和旋转各个方面实现坚强稳定,椎体高度被维持,不能再被撑开或压缩。
[0009]进一步的,通孔A轴向贯穿融合部件,所述通孔A的直径大于网孔A的直径。以便于椎体骨通过通孔A大面积长入到融合器本体中并与对侧椎体骨汇合,但是这种功能是额外的,是双保险式的,网状多孔的骨界面愈合已经能使椎间和融合器骨整合达到稳定作用;通孔A还可以用于椎间融合器骨材料的填充孔道用,包括髂骨,人工骨等;同时也便于椎体的血管血运营养物质包括一些成骨刺激因子经过此孔向融合装置中央渗透。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筒侧壁中央开有通孔B,所述通孔B连通连接套筒内部。通孔B可以用于填充骨材料,也可以用于器械内植骨和器械外植骨生长融合到一起。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把持器,所述把持器为杆状,所述把持器的一端与融合部件上的预留孔相连,所述把持器有两个。可通过把持器,安放和维持融合装置的位置,尤其是旋转连接套筒的时候,防止融合部件的移位。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旋转器,所述旋转器一端为手柄,旋转器另一端为虎口状,所述连接套筒侧壁中央设有一圈轮齿状凸起,所述虎口状内侧有与所述轮齿状凸起A配合的轮齿状凸起B。旋转器用于旋转连接套筒,实现融合装置长度的调节。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筒和连接部的侧面沿圆周方向均等分为四个面,其中一个侧面均为密封面,连接套筒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C,通孔C连通连接套筒内部,所述连接部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D,通孔D连通通孔A,所述密封面与通孔B所在的面正对。通孔C和通孔D有利于血管血运营养物质包括一些成骨刺激因子向融合器本体中心渗透,方便各种营养物质、刺激因子的进入。密封面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植骨材料向椎管内脱落,保护了脊髓。
[0014]进一步的,所述融合部件远离连接套筒一端的端面与轴线方向的夹角为90°、85°或80°。在胸腰椎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夹角的器械,更符合脊柱生理弯曲,增加贴服面积,降低了下沉风险,提高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
[0015]进一步的,所述融合部件的外端面上设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有与紧固螺钉配合的螺纹孔B。通过紧固螺钉可使融合装置与椎体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止移位。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通过旋转连接套筒,使两端的融合部件向中间靠拢或者向两边撑开,从而实现融合装置长度的调节,方便放入和取出,且适用性高;传统钛笼和人工椎体无法自身固定,必须辅助额外的固定器械,例如钢板。而本发明将调节、撑开、支撑、融合、零切迹固定集一体形成一个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0018]2.本发明与椎体零切迹,无须暴露临近椎体,无须结扎临近椎体血管、最小程度影响骨和脊髓神经血运,手术创伤更小,手术切口更小;
[0019]3.本发明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骨的血运,增加融合率,和界面融合相辅相成;
[0020]4.传统钢板是凸在椎体表面的,胸膜损伤切开以后无法拉拢缝合,胸膜长度不够了。本发明由于与椎体零切迹固定,可以实现原位缝合胸膜,减少气胸的发生,病人可以及早下床活动和康复,恢复块;
[0021]5.本发明不需要暴露临近节段,以前胸腰椎处需要切2根肋骨,现在只需要切一根肋骨即可,手术对胸廓和呼吸影响更小;
[0022]6.以前的钢板固定,钢板有时候会达到临近节段的椎间盘处,对临近节段椎间盘产生压迫和损伤,椎间盘变性加快,患者虽然此次手术康复,可能若干年以后又将再次手术治疗临近节段的椎间盘,而零切迹固定就不会对临近节段椎间盘产生直接的压迫和损伤。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的后视图;
[0025]图3是图1的俯视图(包括把持器);
[0026]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的右视图(不包括把持器);
[0028]图6是旋转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融合部件、2-连接套筒、3-螺纹孔A、4_凹槽、5-通孔B、6_螺钉、7-预留孔、8_固定部、9_把持器、10-紧固螺钉、11_螺纹孔B、12-倒刺、13-网孔A、14-通孔A、15-旋转器、16-通孔C、17-通孔D。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包括连接套筒2、融合部件1、把持器9和旋转器15,连接套筒2 —端有左旋内螺纹,连接套筒2的另一端有右旋内螺纹,左旋内螺纹和右旋内螺纹以连接套筒2的中央为界。融合部件1有两个,一个融合部件1的一端有与左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另一个融合部件1的一端有与右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融合部件1包括轴向相连的融合部和连接部,外螺纹设于连接部上,融合部的轴向尺寸为2mm,融合部的外端面为网状多孔结构,网状多孔结构的网孔A13轴向贯穿融合部,网孔A13内侧开口大于外侧开口,通孔A
文档序号 : 【 9512312 】

技术研发人员:马立泰,杨毅,刘浩,洪瑛
技术所有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马立泰杨毅刘浩洪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易组装磁悬浮人工椎间盘复合体及安装方法 一种立式全膝置换关节髌骨运动测试装置的制造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