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具体是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
背景技术:
1、诱集礁是一种人工鱼礁,旨在吸引和聚集鱼类等水生生物。诱集礁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珊瑚礁、海藻床等生态系统,提供适合鱼类栖息、繁殖和觅食的环境,从而吸引鱼类聚集。这种人工鱼礁通常由混凝土、钢铁、陶瓷或其他材料制成,形状和尺寸也各不相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2、诱集礁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们可以被放置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等水域中,为渔业生产提供支持。诱集礁的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水域的生态环境、水流情况、鱼类种类和数量等。除了渔业生产方面的应用,诱集礁还可以用于生态旅游和海洋保护。通过吸引鱼类等水生生物聚集,诱集礁可以为生态旅游提供观赏点,同时也可以为海洋保护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持。
3、总之,诱集礁是一种重要的人工鱼礁类型,可以为渔业生产和海洋保护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诱集礁的设计和建设也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但是现有的诱集礁结构单一,无法很好的吸引鱼类聚集。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包括一养殖框架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架主体包括一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是一外轮廓呈六边形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的中央安装有一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框架的其中两个内壁相抵,所述金属框架的其余四个内壁上设有抽拉板,所述抽拉板沿着所述金属框架的内壁上下移动,所述抽拉板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构成三角形的养殖通道;
3、所述抽拉板上和所述支撑架上均放置有竹制的礁体,所述礁体是一圆柱形的礁体,所述抽拉板竖直方向上设有三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所述抽拉板水平方向上设有两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位于抽拉板内的礁体沿着竖直方向排布,所述支撑架水平方向上设有五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所述支撑架竖直方向上设有七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位于支撑架上的礁体沿着水平方向排布。
4、本实用通过抽拉板与支撑架之间构成的养殖通道,可以在诱集的同时为鱼类提供了活动空间,抽拉板可移动便于更换和组装,也可以减少养殖框架的运输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方向排布的礁体可以实现更广泛的诱鱼范围,提高了整体的诱鱼效果。竹礁在海水中自然分解堆积可以为鱼类提供养分。
5、进一步优选,所述抽拉板的顶部高于所述金属框架的顶部。
6、从而可以便于拿取抽拉板。
7、进一步优选,所述金属框架的外壁设有横向排布的加强筋。
8、从而可以提高金属框架的强度。
9、进一步优选,位于支撑架上的礁体呈倾斜向上排布。
10、从而可以使藻类沿着水流方向均匀分别。
11、进一步优选,所述养殖框架主体的下方设有一底座,所述底座是由混凝土制成的底座,且所述底座的外轮廓呈六边形结构。
12、通过底座可以防止养殖框架直接与底质层接触。
技术特征:
1.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包括一养殖框架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架主体包括一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是一外轮廓呈六边形结构,所述金属框架的中央安装有一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框架的其中两个内壁相抵,所述金属框架的其余四个内壁上设有抽拉板,所述抽拉板沿着所述金属框架的内壁上下移动,所述抽拉板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构成三角形的养殖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拉板的顶部高于所述金属框架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架的外壁设有横向排布的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支撑架上的礁体呈倾斜向上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架主体的下方设有一底座,所述底座是由混凝土制成的底座,且所述底座的外轮廓呈六边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多方向竹礁排布六边形养殖框架,包括一养殖框架主体,养殖框架主体包括一金属框架,金属框架是一外轮廓呈六边形结构,金属框架的中央安装有一支撑架,支撑架的前后两端分别与金属框架的其中两个内壁相抵,金属框架的其余四个内壁上设有抽拉板,抽拉板沿着金属框架的内壁上下移动,抽拉板与支撑架的两侧分别构成三角形的养殖通道;抽拉板上和支撑架上均放置有竹制的礁体,礁体是一圆柱形的礁体,抽拉板竖直方向上设有三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抽拉板水平方向上设有两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位于抽拉板内的礁体沿着竖直方向排布,支撑架水平方向上设有五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支撑架竖直方向上设有七层等间距排布的礁体。
技术研发人员:刘尊雷,张辉,张翼,杨林林,袁兴伟,宋小迪,朱越,王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40117
技术公布日:2024/8/21
技术研发人员:刘尊雷,张辉,张翼,杨林林,袁兴伟,宋小迪,朱越,王芸
技术所有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