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2025-09-17 11:20:01 152次浏览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作的一种短暂性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另一类为颅前、中、后窝及鼻窦区等局部炎症和肿瘤等累及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而出现继发性三叉神经损害的症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为单侧性。一般发病无先兆,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如电击、刀割或钻样疼痛,每次由几秒钟至1-2分钟,反复发作,剧烈难忍,再间歇期可由刷牙漱口或抚摸口角而诱发,称为激光点或“扳机点”。疼痛严重者常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抽搐。本病属中医学的“面痛”、“头风”等范畴。临床辨证可分为风热伤络、风寒袭络、 风痰阻络、胆火上扰、胃火上攻、阴虚火旺、瘀血阻络七个证型。目前西药治疗本病主要是镇静、止痛为主,常用药如地西泮、卡马西平等。中医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因辩证施治,方法灵活多样,疗效相对稳定,复发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了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川芎15-18g、白芷15-18g、石膏20-30g、菊花 15-18g、赤芍12-15g、牛膝12-15g、僵蚕15_20g、熟大黄6_10g、细辛3_6g、黄芩9_12g、桅子 9-12g、蜈蚣1-2条、徐长卿15-20g、防风12_15g。药理分析本发明方药中,川芎辛,温。归肝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芷 辛,温。归肺、胃经。功效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石膏辛,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功效疏风清热,明目,平肝阳,解热毒。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牛膝辛,苦,平。归肝、肾、膀胱经。功效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细辛辛,温。归肺、肾经。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黄芩、桅子 苦,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僵蚕、蜈蚣咸、辛,寒。归肝、肺经。功效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徐长卿辛,温。归心、肝、胃经。功效祛风止痛,解毒, 各种疼痛单用即效。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熟大黄苦,寒;清热泻火,通便。以上药物配合,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对于风热伤络所引起的三叉神经痛频具良效。剂型及用法本发明方药剂型为汤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煮两遍。先用500ml 冷水将上述药物浸泡2小时,第一遍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150ml ;第二遍加 400ml热水,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再煎煮40-50分钟,取汁150ml,两遍药汁混合后,早晚分别于饭后2小时各服150ml,温开水送服。本方只适用于风热伤络型三叉神经痛。有益效果服药两周为一疗程,多数患者服用一疗程症状明显减轻,两疗程而痊愈。总有效率80%,治愈率60%,好转率23%,无效17%。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川芎 15-18g、白芷 15-18g、石膏 20-30g、菊花 15_18g、赤芍 12_15g、牛膝 12_15g、僵蚕 15-20g.fi 大黄6-10g、细辛3-6g、黄芩9-12g、桅子9-12g、蜈蚣1-2条、徐长卿15_20g、防风12_15g。实施例2 —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中各种原料药物的优选重量份配比为 川芎15g、白芷15g、石膏30g、菊花15g、赤芍15g、牛膝15g、僵蚕15g、熟大黄10g、细辛5g、 黄芩10g、桅子10g、蜈蚣1条、徐长卿15g、防风15g。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资料2年共治疗病人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0-50岁8人,50-60岁6 人,60岁以上2人。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3年。二、诊断标准1、症状阵发性面颊部灼热掣痛,流涎,目赤流泪,口苦微渴。2、体征舌尖、边红干,苔薄黄而干,脉弦或弦数。三、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面颊部疼痛消失。2、好转面颊部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无效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四、典型病例病例1 赵XX,男58岁,农民。2009年8月就诊。右面部阵发性灼热掣痛5年, 每年发作数次,曾去过多家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服用中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此次发作症状同前,右面部灼热疼痛,呈阵发性,伴有目赤流泪,口苦而干。查体 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而细数。给予本发明中药服用一疗程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继续服用一疗程诸症消失痊愈。随访至今再未复发。病例2 董XX,女,50岁,工人。2010年6月就诊。自述患三叉神经痛已有3年。 曾服过“卡马西平”、“正天丸”等药,病情时轻时重,痛苦不堪。今来院要求服中药治疗。患者左面疼痛时伴有灼热感,且时有口苦干,尿黄。查体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诊为风热伤络。给予本发明汤药服一疗程,诸症大减,近期只发作两次。继续服用一疗程,诸症消失。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川芎15-18g、白芷15-18g、石膏20-30g、菊花15_18g、赤芍12_15g、牛膝12_15g、僵蚕 15-20g、熟大黄6-10g、细辛3-6g、黄芩9-12g、桅子9-12g、蜈蚣1-2条、徐长卿15-20g、防风 12-15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川芎15-18g、白芷15-18g、石膏20-30g、菊花15-18g、赤芍12-15g、牛膝12-15g、僵蚕15-20g、熟大黄6-10g、细辛3-6g、黄芩9-12g、栀子9-12g、蜈蚣1-2条、徐长卿15-20g、防风12-15g。有效率80%,治愈率60%。
文档编号A61P25/02GK102342994SQ201110327248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8日
发明者刘运波, 董晓燕 申请人:文登市口腔医院
文档序号 : 【 843171 】

技术研发人员:刘运波,董晓燕
技术所有人:文登市口腔医院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刘运波董晓燕文登市口腔医院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吸用中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