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2025-09-17 10:20:07 146次浏览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
背景技术
: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病因未明的发作性面痛。西医在治疗上有一些药物和方法。但总的来说,疗效不理想。手术疗法创伤大或许带来一些副作用。中医中药显示出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在中医学中的偏头痛、头风等病和三叉神经痛类似。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多因胃火、肝胆火、痰火上攻而发病。如《张氏医通》说:“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另一方面,血阻络脉也有很大的关系,“不通则痛”。根据上述中医理论,清胃火、清肝胆火、清痰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组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短、治愈率高,能够有效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白 Ε 10-15g、白苟50-55g、甘草8-10g、石膏30_40g、龙胆草10-12g、川芎30-35g、地龙15-20g、僵蚕10_12g、全蝎8_10g、蜈蚣4条、细辛10_12g、大黄4_6g、香附 15-20g、蝉蜕 30-35g。药理分析:
本发明中药:白芷,辛、温。入胃、大肠、肺经,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经,补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平。入脾、胃、心、肺经,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降火,除烦止渴。龙胆草,苦、寒,入肝、胆经,泻肝降火,清利湿热。川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地龙,咸、寒。入肝、肾、肺经,清热止痉,通络疗痹。僵蚕,咸、辛、平。入肝、肺经,化痰止痉,祛风泄热,消肿散结。全蝎,甘、辛、平,有毒。入肝经,息风止痉,活络止痛,解毒疗疮。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息风止痉,解毒疗疮。细辛,辛、温。入肺、肾经,散寒解表,祛风止痛,祛痰止咳。大黄,苦、寒。入胃、大肠、脾、肝、心包经,清肠通便,泻火解毒,逐瘀通经。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入肝、三焦经,理气解郁,理气止痛。蝉蜕,甘、寒。入肺、肝经。疏散风热,祛风解痉,有很好的镇静止痛作用。以上诸药合用,清胃火、清肝胆火、清痰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非常好。制备、服用方法及用量:本药煎煮两遍。首先单独取出蜈蚣、全蝎研为细末备用。第一遍取余下中药用凉水浸泡I小时后,先用武火煎沸,再改用文火煎沸60分钟后,滤出200ml。第二遍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沸40分钟,滤出200ml,两遍混合共4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蜈蚣、全蝎细末也分两次随药汤服下。有益结果:本发明方多年来应用于临床,以服药30剂的标准统计:治愈34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
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白芷10-15g、白芍50-55g、甘草8-10g、石膏30_40g、龙胆草10_12g、川芎30_35g、地龙15-20g、僵蚕10-12g、全蝎8-10g、蜈蚣4条、细辛10_12g、大黄4_6g、香附15_20g、蝉蜕30-35go实施例2:—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中各种原料药物的优选重量配比为:白 £ 10g、白苟50g、甘草10g、石膏30g、龙胆草10g、川弯30g、地龙15g、僵蚕10g、全蝎8g、蜈蚣4条、细辛12g、大黄4g、香附15g、蝉蜕30g。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资料:本发明中药多年来应用于临床,共治疗51例患者,年龄段49岁-68岁。其中女性32人,男性19人。本发明中药每日I剂,分2次服用,最少服药16剂,最多服药40剂。临床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一年内未复发者。有效:疼痛消失,一年内复发者。无效:疼痛时轻时重,未消失者。二、诊断标准:
疼痛部位严格限于三叉神经分支支配区,反复出现发作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而无感觉失常等传导功能障碍。疼痛性质闪电样,阵发性剧烈疼痛,痛如刀割针刺、烧灼样,来去骤然,突发突止。沿三叉神经分支放散疼痛时间每次可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无痛。依据三叉神经 分布区域有明显压痛点,如第一枝在眶上孔,第二枝在眶下孔,第三枝在颏孔等不同部位,有压痛的阳性体征。排除因听神经瘤、鼻咽癌等疾病压迫或侵犯三叉神经通路引起的续发性三叉神经痛者。三、制备、服药方法和用量:本发明中药用量为成人量。本药煎煮两遍。首先单独取出蜈蚣、全蝎研为细末备用。第一遍取余下中药用凉水浸泡I小时后,先用武火煎沸,再改用文火煎沸60分钟后,滤出200ml。第二遍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沸40分钟,滤出200ml,两遍混合共4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蜈蚣、全蝎细末也分两次随药汤服下。本发明方细辛用量偏大,经I小时高温煎煮,再加上有甘草调和药味,没有发现副作用,反感觉到细辛用量偏小疗效就差一点。四、治疗效果:本发明方多年来应用于临床,以服药30剂的标准统计:治愈34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五、典型病例:
病例1:刘X X,女,63岁,农民。2003年7月就诊。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年多。经常服用苯委英钠片和卡马西平片,勉强维持不疼痛。今年感觉病重了。上述药不灵验了。根据舌诊和脉诊于是服用本发明方,先服5剂后小效,又服15剂,自觉病愈,停药。随访3年,未复发。病例2:赵XX,女,53岁,农民。2006年10月初诊。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已两年。平日里服过多次中药治疗。疼痛严重时,服用卡马西平片,但病终未治愈。听病友介绍来我处,于是根据舌诊和脉诊服用本发明方,先服10剂,感觉良好。又继续服用20剂,病痊愈。随访3年未 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白芷10-15g、白芍50-55g、甘草8-10g、石膏30_40g、龙胆草10_12g、川芎30_35g、地龙15-20g、僵蚕10-12g、全 蝎8-10g、蜈蚣4条、细辛10_12g、大黄4_6g、香附15_20g、蝉蜕30-35go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是由白芷、白芍、甘草、石膏、龙胆草、川芎、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细辛、大黄、香附、蝉蜕组成。本发明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好、疗程短、治愈率高,总有效率96%。
文档编号A61P29/02GK103083507SQ20121052929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1日
发明者宋协勘 申请人:宋协勘
文档序号 : 【 821804 】

技术研发人员:宋协勘
技术所有人:宋协勘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宋协勘宋协勘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