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片模具及其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贯流风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叶片模具及其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贯流风叶是一种空调风叶,贯流风叶包括电机轴盘、钢轴盘和若干个设置于电机轴盘和钢轴盘之间的中节盘连接构成,其中电机轴盘、钢轴盘和中节盘均是采用模具注塑一体成型。但是,现有模具中的模芯冷却是由模板1和模芯2过盈配合,构成冷却水道4实现(如图1所示),该冷却水道的缺陷是没有密封圈,仅靠模板和模芯通过热配来过盈配合达到密封,故此密封效果不好,容易漏水,且装配、拆装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模具,该叶片模具实践冷却效果好,便于拆卸和装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上述叶片模具的冷却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叶片模具,所述模具包括模板,以及设置在模板上的模芯;所述模芯上设有用于填充注塑材料并形成叶片产品的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内侧的模芯上开设有内冷却水道,模腔外侧的模芯上开设有外冷却水道。
作为优先,所述模板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设置于内冷却水道和外冷却水道的水道口上;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密封圈将内冷却水道和外冷却水道进行密封,由此形成了冷却回路,防止冷却水渗漏。
作为优先,所述内冷却水道包括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内冷却水腔,相邻两个内冷却水腔之间通过内隔水板相隔开,上述方案可提升冷却效率。
作为优先,所述外冷却水道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外冷却水腔,相邻两个外冷却水腔之间通过外隔水板相隔开,上述方案可提升冷却效率。
作为优先,所述内冷却水道和外冷却水道对称设置于模腔两侧。上述技术方案,是为了使模腔内部冷却均匀,防止注塑过程中由于冷却不均而导致的成型不规则问题。
作为优先,所述外冷却水道与模腔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外冷却水道的水道宽度。
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涉及的所述的叶片模具,以及设置在叶片模具的模板上的第一冷却水管和第二冷却水管;所述第一冷却水管与内冷却水道的水道口相连接,第二冷却水管与外冷却水道的水道口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叶片模具,该模具的模芯上开设有内冷却水道和外冷却水道,在注塑过程中可向内冷却水道和外冷却水道通入冷却水,对于模芯及其内的叶片进行冷却。采用该技术方案,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现有的冷却水道,具有以下两方面是优势:1,该方案中的冷却水道设置在模芯,距离模腔更为接近,且对于模芯进行全面冷却,冷却效果更佳;2,采用该方案后,模芯与模板无需过盈配合安装,因此便于模芯的装配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模具中的冷却水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叶片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应用叶片模具的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的一种叶片模具,所述模具包括模板1,以及设置在模板1上的模芯2;所述模芯2上设有用于填充注塑材料并形成叶片产品3的模腔;所述模腔内侧的模芯2上开设有内冷却水道41,模腔外侧的模芯2上开设有外冷却水道42。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叶片模具,该模具的模芯2上开设有内冷却水道41和外冷却水道42,在注塑过程中可向内冷却水道41和外冷却水道42通入冷却水,对于模芯2及其内的叶片进行冷却。采用该技术方案,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现有的冷却水道,具有以下两方面是优势:1,该方案中的冷却水道设置在模芯2,距离模腔更为接近,且对于模芯2进行全面冷却,冷却效果更佳;2,采用该方案后,模芯2与模板1无需过盈配合安装,因此便于模芯2的装配和拆卸。
上述技术方案中涉及的叶片模具,具体细化结构如下:
所述内冷却水道41和外冷却水道42对称设置于模腔两侧,外冷却水道42与模腔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外冷却水道42的水道宽度,为了使模腔内部冷却均匀,防止注塑过程中由于冷却不均而导致的成型不规则问题。所述内冷却水道41包括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内冷却水腔,相邻两个内冷却水腔之间通过内隔水板5相隔开,所述外冷却水道42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外冷却水腔,相邻两个外冷却水腔之间通过外隔水板5相隔开,上述方案可提升冷却效率。所述模板1上设有密封圈6,密封圈6密封设置于内冷却水道41和外冷却水道42的水道口上;采用密封圈将内冷却水道41和外冷却水道42进行密封,由此形成了冷却回路,防止冷却水渗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1中的叶片模具的具体应用,具体如图3所示;该方案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叶片模具,以及设置在叶片模具的模板1上的第一冷却水管71和第二冷却水管72;所述第一冷却水管71与内冷却水道41的水道口相连接,第二冷却水管72与外冷却水道42的水道口相连接。通过上述冷却系统的运用,可在模芯2和模板1组装后实现对于冷却水道的快速对接,有利于提升加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周会中,张焕法
技术所有人:宁波朗迪叶轮机械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