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车状态智能调整装置和方法
[0038]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设置一定的启动条件,如关闭车门、车辆点火之后开启,在一定连速如30km/h之后自动关闭。
[0039]实施例2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车状态的智能调整方法,其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1:获取当前驾驶员的用户身份数据;系统启动后监测驾车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如否,则执行步骤2 ;如是,则获取经过变化后的数据;
步骤2:将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对比,以核对存储系统中是否有与该用户身份数据相对应的数据;如系统监测的驾车状态发生变化,还要核对所述变化后的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是否一致,当存储系统存在与该用户身份数据相对应的数据且所述变化后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时,则执行步骤2.1,否则执行步骤3 ;
步骤2.1:获取当前驾车状态数据,并判断驾车状态数据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则执行步骤2.2 ;若无变化,则执行步骤4 ;
步骤2.2:将当前驾车状态数据中经过变化后的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对比,以核对变化后的数据与当前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中相应的数据是否一致,若是,则执行步骤4;若否,则执行步骤2.3;
步骤2.3:将驾车状态数据中的相应的不一致的数据更新为变化后的数据,并存储,进一步扫行步骤4。
[0040]步骤3:获取当前驾车状态数据,并连同当前驾驶员的用户身份数据绑定为一个新用户,并存储;
步骤4:根据该用户身份数据对应的驾车状态数据调整相关的驾车状态。
[0041]其中,步骤2中“变化后的数据”指经过变化且变化之后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其与识别的用户在存储系统中预存的驾车状态数据中相应的数据对比,不要求全部数据对比。如,用户A上车后调整了后视镜的位置,其它如座椅、音量等没有调整,则该步骤只比较调整后的(即变化后的)后视镜位置与存储系统中用户A的后视镜位置数据进行比较,不比较其它数据。另外“是否一致”不表示必须完全相同,可以存在一定模糊性(相近性)。同时,由于即便是同一驾驶员,像空调温度、收音机频率等驾车状态数据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系统中选用某些驾车数据作为辅助判断的内容,比如座椅位置、后视镜和/或方向盘等。
[004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驾车状态的智能调整方法还包括防止误识别的步骤。现有技术主要通过面部识别来判断用户身份,仅利用面部识别可能导致判断准确率不够。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可以结合用户上车之后的动作行为,比如通过用户对座椅、后视镜、收音机等状态的调整结果,结合面部识别的结果,综合判断用户身份,从而提高了用户识别的精度。
[0043]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前面步骤同实施例3或4。如图4所示,在步骤4后若监测到驾车状态数据的数据有变化,则:
步骤5.1:获取变化后的驾车状态数据;
步骤5.2:并将变化前后的驾车状态数据相比较,判断是否相近;若是,则更新当前驾车状态数据;若否,则执行步骤5.3 ;
步骤5.3:将变化后的驾车状态数据与用户识别前初始状态存储系统中的数据相比较,判断存储系统中是否存在相近的数据;若否,则执行步骤5.4 ;若是,则执行步骤5.5 ;
步骤5.4:恢复旧的当前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并将变化后的驾车状态数据连同当前用户身份数据绑定为一个新用户;
步骤5.5:恢复旧的当前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并将相近数据的用户作为新的当前用户。
[0044]在用户识别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发生误识别,如光线强度、驾驶员面部的角度等可能使摄像头拍摄的头像不同,从而产生误识别。本方法包括在发生误识别后判断误识别并恢复用户数据的步骤。具体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下:
一、老用户自己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是同一用户的操作,故步骤5.2判断变化前后两数据为相近,更新该用户下数据即可。
[0045]二、老用户一一新用户/老用户,即不能识别老用户,误认为另一老用户或绑定为一个新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前后变化较大,且变化后的数据与存储系统中该老用户的驾车状态数据相近,则将将存储的老用户作为新的当前驾驶员。若被误别为另一老用户,可以恢复另一老用户的数据。若被误识别为新用户,并可以删除被误识别新用户的相关数据(包括被误识别的用户身份数据和驾车状态数据),以防止下次再一次误识别。
[0046]三、新用户一一老用户,即新用户误识别为老用户,这种情况数据前后变化也大,且存储系统中无相近数据,执行步骤5.4,恢复老用户数据,绑定一个新用户。
[0047]现有技术中的用户身份的识别通常达到较高的精确度,但通常对采集的用户身份数据的要求比较高。在不良环境下,有可能需要多次反复采集,延长了采集过程,影响了用户体验。由于存在对误识别的修正的步骤,故可以使用户识别所需的用户身份数据更少或增大用户身份数据的模糊性,使采集过程更顺畅,增加用户体验。
[0048]实施例4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人像用户身份识别智能调整座椅、后视镜和方向盘位置的装置和方法,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0049]装置包括调整模块3、人像识别模块(身份识别模块I )、存储模块2 (操作系统数据库)、摄像头5、车辆座椅9、方向盘8、后视镜7、车辆网关6、车身控制器(BCM) 4。其中(位置)调整模块3连接人像识别模块、存储模块2和摄像头5,调整模块3还通过网关6连接车身控制器(控制模块4),车身控制器连接座椅9、后视镜7和方向盘8。
[0050]方法包括:
1、摄像头5安装在车机中控面板,可以拍摄到驾驶员位置的驾驶人面部图片;操作系统中有调整模块3,调整模块3通过网关获取车身控制器读取到座椅位置、后视镜位置、方向盘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后的座椅位置数据,实时监测驾驶舱座椅位置变化。
[0051]2、用户I第I次进入车辆并启动车辆后,车辆操作系统开始工作,车辆操作系统中的智能位置调整系统也开始工作。
[0052]3、用户I调整座椅、后视镜、方向盘三者任意一个装置的位置,调整模块3监测到三个装置的位置的变化。调整模块3立即向摄像头5发送拍摄命令。
[0053]4、摄像头5拍摄用户面部图像,传送给操作系统的人像识别模块;人像识别模块为现有的技术,比较通用的人像识别方法是“基于人脸特征点的识别算法(Feature-basedrecognit1n algorithms),,。
[0054]5、人像识别模块识别用户I身份,如果识别成功,则将识别的结果数据发送给调整模块3,并进入步骤7。
[0055]6、如果操作系统人像识别模块无法识别(因为不具备有效识别的足够信息)摄像头5拍摄的用户面部图像,则人像识别模块将失败信号发送给调整模块3,调整模块3向摄像头5发送重新拍摄指令,摄像头5会在一定时间(例如20秒)以后再次拍摄,直到拍摄出能识别的照片为止;
7、同时调整模块3已经通过网关从整车控制器上读取到了座椅、后视镜、方向盘当前位置数据。
[0056]8、操作系统的调整模块3查询数据库当
文档序号 :
【 8494942 】
技术研发人员:黄修源,马超
技术所有人:上海修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黄修源,马超
技术所有人:上海修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