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车状态智能调整装置和方法
调整模块3,用于监测并获取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
控制模块4,用于读取用户身份识别模块的用户身份数据,并根据所述用户身份识别模块识别出驾驶员,确定与所述驾驶员相对应的驾车状态数据;读取所述调整模块中的驾车状态数据;读取所述存储模块中的用户身份数据和驾车状态数据,并可以向存储模块存储用户身份数据和驾车状态数据;根据所述驾车状态数据发送控制指令。
[0022]所述控制模块4判断驾车状态数据有无变化,并将变化前后的驾车状态数据相对比。
[0023]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1:获取当前驾驶员的用户身份数据;这里获取用户身份数据可以是用户上车、关闭车门之后,一般是开启车辆电源以后,因为一般开启车辆电源系统才通电工作。
[0024]步骤2:将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对比,以核对存储系统中是否有与该用户身份数据相对应的数据;若是,则执行步骤2.1 ;若否,则执行步骤3 ;用户身份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不要求完全一致,采用现有的用户识别技术。
[0025]步骤2.1:获取当前驾车状态数据,并判断驾车状态数据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则执行步骤2.2 ;若无变化,则执行步骤4 ;将当前驾车状态数据与初始状态如系统工作时默认的驾车状态数据相比较,看有无变化。
[0026]步骤2.2:将当前驾车状态数据中经过变化后的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对比,以核对变化后的数据与当前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中相应的数据是否一致,若是,则执行步骤4 ;若否,则执行步骤2.3 ;此处,当前驾车状态数据中那些经过变化且变化之后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与识别的用户在存储系统中预存的驾车状态数据中相应的数据对比,不要求全部数据对比。如,用户A上车后调整了后视镜的位置,其它如座椅、音量等没有调整,则该步骤只比较调整后的(即变化后的)后视镜位置与存储系统中用户A的后视镜位置数据进行比较,不比较其它数据。
[0027]步骤2.3:将驾车状态数据中的相应的不一致的数据更新为变化后的数据,并存储,执行步骤4 ;此处以用户A为例,相应的也只更新经过变化后的后视镜位置数据,不更新其它数据。
[0028]步骤3:获取当前驾车状态数据,并连同当前驾驶员的用户身份数据绑定为一个新用户,并存储;
步骤4:根据该用户身份数据对应的驾车状态数据调整相关的驾车状态。
[0029]本实施例中“不一致的数据”并非该驾驶员的全部驾车状态数据,而是该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中某一项或几项变化的数据,比如,老用户只调整了后视镜位置,只在存储系统中只更新后视镜位置的数据,而其它驾车状态如座椅位置可能不是该老用户适合的位置,因此不更新其它未变化的数据。
[003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该方法将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与存储系统中的预存的用户身份数据相比较,若用户第一次使用该车辆,则存储系统中无预存数据,自然就不存在与当前驾驶员相对应的数据。这时系统会自动将当前驾驶员的相关数据绑定新用户并存储到存储系统中,该驾驶员下一次进入车辆时系统将按照存储的驾车状态数据为该驾驶员作调整。若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能够识别,即当前驾驶员的用户身份数据已经存储过,则控制模块向车辆的相关执行模块发送控制指令,将车辆调整为与该驾驶员相对应的驾车状态。本发明的方法中新用户数据的存储一般不通过显示屏等装置提示驾驶员是否存储的提示,用户不需要做任何操作,系统自动识别用户身份并作相应调整,能够增加用户体验。
[0031]同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驾车状态的智能调整方法还包括对驾车状态数据进行更新的步骤。具体是,驾驶员在使用车辆过程中,有可能对车辆的驾车状态进行调整,在现有的技术中,一但某一驾驶员的相关数据被存储,则该驾驶员每次被识别后系统都会自动调整为被存储的驾车状态数据,没有数据更新过程或者更正信息操作复杂,使得用户体验降低。本发明的方法通过监测驾车状态有无变化,比如可以实时检测,也可以获取当前驾车状态数据与系统启动时的初始驾车状态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当前驾驶员有无对某一驾车状态如座椅位置进行调整,若无调整,则进入步骤4直接根据预存储的当前驾驶员相应的驾车状态数据调整相关的驾车状态。若有调整,则还要将经过变化并以变化的数据与存储的相应数据对比,将对比不一致的数据在存储系统中更新,并存储,作为最新的该用户的驾车状态数据,并在步骤4中根据最新的驾车状态数据进行调整相关的驾车状态。
[003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其不但对比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用以用户识别,未识别的驾驶员自动绑定新用户。还对比获取的经过变化的驾车状态数据,用以更新当前驾驶员的驾车状态数据,使得该方法或系统自动化程度更高,用户体验更强。
[0033]现有的座椅调整技术都需要先扫描指纹或者操作按钮等,本发明对用户来说,不需要繁琐的操作,对用户的操作体验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
[0034]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示例,在步骤I中获取用户身份数据时,还判断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是否具备能够识别的足够的数据信息,如否,则进一步获取用户身份数据,至到满足条件。若获取的用户身份数据的数据信息量达不到有效识别的条件,就与存储系统的数据相对比,则有可能被错误地识别为其他驾驶员。若没有被识别(极端情况下),则车辆状态不做任何调整。此时用户只能自行调整各个位置到满足其习惯的位置,一旦用户做了调整,则触发步骤I。此时因为要重新识别用户,则有可能被识别为一个新的用户数据保存。如果全面的设想此情况,此时在系统中对于这个用户则有两组身份数据(假设为用户1A,用户1B),那在用户再次启动车辆后,若识别为用户1A,则汽车将车辆状态调整为用户IA对应的车辆数据,若识别为用户1B,则汽车将车辆状态调整为用户IB对应的车辆数据。按照现有的面部识别技术,识别不出来的情况很低,但全面设想仍有可能识别不出来的情况,则识别不出来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步骤执行。以摄像头为例,摄像头拍摄驾驶员面部图像,并传送给控制模块,如果控制模块判断该面部图像是否具备被识别的足够信息,若否,则向摄像头发送重新拍摄指令,摄像头会在一定时间(如20s)以后再次拍摄,直到拍摄出能识别的照片为止。
[0035]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所述方法过程中实时监测驾车状态数据的数据变化。这样可以获知自驾驶员启动车辆后的驾车状态数据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后的数据。系统根据变化后的数据为新用户配置相应的驾车状态数据,变化后数据也可对老用户的相关数据进行及时更新。
[0036]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所述步骤4后若监测到驾车状态数据的数据有变化,则执行所述步骤1-3。在当前驾驶员的驾车状态调整好以后,老用户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再次调整各项驾车状态,如座椅、后视镜、方向盘位置等,系统获取这些变化的数据,并可能通过步骤1-3,系统不需要执行步骤4,而是获取当前驾驶员的用户身份数据进行用户识别并将变化后的数据更新进驾车状态数据中,该驾驶员下一次进入车辆时系统将按照新的驾车状态为用户作调整。即,系统已经根据用户身份调整车辆设置之后,用户在驾车过程中再做调整,则系统更新新的数据到对应的用户身份所对应的数据,用户再次进入车辆时系统将按照新的驾车状态为用户做调整。
[0037]其中用户身份数据至少包括下列数据之一:面部数据、指纹数据、语音数据、虹膜数据。优选为单纯采用一种身份数据识别的装置,如面部数据识别的装置摄像头,并优选这种无需驾驶员主动操作的装置,例如无需驾驶员主动进行指纹识别,以增加用户体验。将相应的装置安装在车辆内适当的位置,并可以在车辆点火后(和关闭车门后),获取相应的用户身份数据。驾车状态数据至少包
文档序号 :
【 8494942 】
技术研发人员:黄修源,马超
技术所有人:上海修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黄修源,马超
技术所有人:上海修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