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少量排肥器的制造方法
[0099]所述排肥轮安装槽29为与排肥轮6适配的圆形凹槽,
[0100]排肥轮底座7上居中设有立柱安装孔31,
[0101]排肥轮底座7上设有与肥箱螺栓孔10相对应的、贯穿排肥轮底座7上下表面的螺栓安装孔28,
[0102]在排肥轮安装槽29的底面上设有逆螺旋出肥口 30,逆螺旋出肥口 30沿逆时针方向呈弧形延伸,靠近立柱安装孔31 —端的宽度小于远离立柱安装孔31 —端的宽度。
[0103]螺栓穿过螺栓安装孔28、肥箱螺栓孔10将排肥轮底座7固定在肥箱I的底面,排肥轮底座7和肥箱I间可按需设置密封垫圈。
[010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排肥轮6包括:
[0105]排肥轮主体(疏刷齿安装座)27,呈圆盘状,居中设有排肥轮定位安装孔24,排肥轮主体27的厚度等于或略小于排肥轮安装槽29的深度,
[0106]沿排肥轮主体27侧面壁体设有若干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
[0107]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的后侧面设有肥料导流坡口 26。
[0108]图5所示实施例中,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沿顺时针方向呈弧形延伸,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的后侧面指与其转动方向相反的一侧侧面。显然,根据安装立柱4转动方向的不同,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亦可改为逆螺旋渐变疏刷齿25 (沿逆时针方向呈弧形延伸,),其余部件的相关结构也需同时反向设置,不再详述。
[01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设有六个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等间隔分布。
[01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刮肥轮5包括:
[0111]刮肥轮主体(圆柱护肥面)23,呈圆柱状,其上表面设有子弹头状的导流帽20,
[0112]刮肥轮定位安装孔19沿轴线贯通导流帽20和刮肥轮主体23,
[0113]沿刮肥轮主体23侧面壁体设有若干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
[0114]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的下表面设有逆螺旋肥刷22。
[01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设有六个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等间隔分布。
[01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排肥轮主体27的直径与刮肥轮主体23的直径相同,
[0117]导流帽20底面的直径与刮肥轮主体23的直径相同,
[0118]逆螺旋肥刷22与刮肥轮主体23间无间隙,
[0119]刮肥轮主体23的高度等于逆螺旋肥刷22和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的高度总和,
[0120]肥箱出肥口 11的扇形孔内圆半径与刮肥轮主体23的外圆半径相同。
[012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1、3.a、3.b所示,破拱刀3位于刮肥轮5上方,
[0122]包括:
[0123]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
[0124]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呈螺旋形,与水平面夹角5?15°,一侧设有周向破拱后刃口 17,另一侧设有周向破拱前刃口 14,周向破拱后刃口 17的水平高度高于周向破拱前刃口14的水平高度,朝向安装立柱的端部设有根部安装孔18,远离安装立柱的端部设有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
[0125]破拱刀3通过根部安装孔18轴向等间距,轴向等角度的固定安装于安装立柱上。
[012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与拱刀周向破拱部13夹角90?135。,
[0127]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朝向周向破拱前刃口 14的一侧设有轴向破拱前刃口 15,刃口角度为15?30°。
[0128]安装立柱4进行逆时针旋转,此时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将肥料向上抛起,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将肥料向内挤压,肥料在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和轴向破拱部16的双重作用下产生扰动,达到预防和破除起拱、结块的目的;
[0129]松动的肥料通过刮肥轮5上的导流帽20流入逆螺旋肥刷22之间的空隙中,逆螺旋肥刷22也会在逆螺旋的特殊作用下再次对肥料施加挤压力,达到二次预防和破除起拱、结块的目的,同时肥料在逆螺旋肥刷22的作用下,逐渐向内流动,通过设在肥箱I底部的肥箱出肥口 11流出,在肥料导流坡口 26的作用下流入排肥轮底座7的排肥轮安装槽29内,排肥轮6上的顺螺旋渐变疏刷齿30再次作用,将肥料疏刷均匀分布在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之间的空隙内,在排肥轮6旋转的过程中肥料通过设置在排肥轮安装座6底部的逆螺旋出肥口 30流出,通过集肥嘴8收集,最后肥料通过排肥口 9排出肥料。
[0130]最后所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代,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中。
[0131]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主权项】
1.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肥箱(1),在肥箱(I)的底面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排肥轮底座(7), 排肥轮底座(7)的底面设有集肥嘴(8), 集肥嘴⑶的底面上设有排肥口(9), 排肥轮底座(7)内设有排肥轮(6), 肥箱(I)内沿轴向设有安装立柱(4), 安装立柱(4)的上端设有驱动轮(2), 安装立柱(4)的柱身上设有若干破拱刀(3), 安装立柱(4)的下端穿出肥箱(I)并与排肥轮(6)固定连接,安装立柱(4)能带动排肥轮(6)在排肥轮底座(7)内转动, 刮肥轮(5)位于肥箱⑴内的底部,刮肥轮(5)与安装立柱⑷固定连接,安装立柱(4)能带动刮肥轮(5)在肥箱(I)内的底部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肥箱(I),其上部呈圆筒状,其下部呈倒圆锥台形, 肥箱(I)的底面设有连接板(32), 连接板(32)的直径大于倒圆锥台形小径端的直径,形成环形凸边, 环形凸边上设有若干肥箱螺栓孔(10), 连接板(32)上居中设有立柱定位安装孔(12), 在立柱定位安装孔(12)的一侧设有肥箱出肥口(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肥箱出肥口(11)呈扇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肥轮底座(7),呈圆盘形,其上表面居中设有排肥轮安装槽(29), 所述排肥轮安装槽(29)为与排肥轮(6)适配的圆形凹槽, 排肥轮底座(7)上居中设有立柱安装孔(31), 排肥轮底座(7)上设有与肥箱螺栓孔(10)相对应的、贯穿排肥轮底座(7)上下表面的螺栓安装孔(28), 在排肥轮安装槽(29)的底面上设有逆螺旋出肥口(3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肥轮(6)包括: 排肥轮主体(27),呈圆盘状,居中设有排肥轮定位安装孔(24), 沿排肥轮主体(27)侧面壁体设有若干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 顺螺旋渐变疏刷齿(25)的后侧面设有肥料导流坡口(2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刮肥轮(5)包括: 刮肥轮主体(23),呈圆柱状,其上表面设有子弹头状的导流帽(20), 刮肥轮定位安装孔(19)沿轴线贯通导流帽(20)和刮肥轮主体(23), 沿刮肥轮主体(23)侧面壁体设有若干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 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的下表面设有逆螺旋肥刷(2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排肥轮主体(27)的直径与刮肥轮主体(23)的直径相同, 导流帽(20)底面的直径与刮肥轮主体(23)的直径相同, 逆螺旋肥刷(22)与刮肥轮主体(23)间无间隙, 刮肥轮主体(23)的高度等于逆螺旋肥刷(22)和逆螺旋肥刷安装座(21)的高度总和, 肥箱出肥口(11)的扇形孔内圆半径与刮肥轮主体(23)的外圆半径相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破拱刀⑶位于刮肥轮(5)上方, 包括: 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 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呈螺旋形,一侧设有周向破拱后刃口(17),另一侧设有周向破拱前刃口(14),朝向安装立柱的端部设有根部安装孔(18),远离安装立柱的端部设有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 破拱刀⑶通过根部安装孔(18)轴向等间距,轴向等角度的固定安装于安装立柱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破拱刀周向破拱部(13)与水平面夹角5?15°。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其特征在于: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与拱刀周向破拱部(13)夹角90?135°, 破拱刀轴向破拱部(16)朝向周向破拱前刃口(14)的一侧设有轴向破拱前刃口(15),刃口角度为15?3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包括:肥箱(1),在肥箱(1)的底面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排肥轮底座(7),排肥轮底座(7)的底面设有集肥嘴(8),集肥嘴(8)的底面上设有排肥口(9),排肥轮底座(7)内设有排肥轮(6),肥箱(1)内沿轴向设有安装立柱(4),安装立柱(4)的上端设有驱动轮(2),安装立柱(4)的柱身上设有若干破拱刀(3),安装立柱(4)的下端穿出肥箱(1)并与排肥轮(6)固定连接,刮肥轮(5)位于肥箱(1)内的底部,刮肥轮(5)与安装立柱(4)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精少量排肥器,在机械化施肥过程中,能够精确、定量、均匀稳定的排放流动性较好的肥料。
【IPC分类】A01C15-16
【公开号】CN204443071
【申请号】CN201420720295
【发明人】刘彩玲, 王徐建, 宋建农, 王继承, 董向前, 陈钱荣, 王超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6日
文档序号 :
【 8734272 】
技术研发人员:刘彩玲,王徐建,宋建农,王继承,董向前,陈钱荣,王超
技术所有人:中国农业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刘彩玲,王徐建,宋建农,王继承,董向前,陈钱荣,王超
技术所有人:中国农业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