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包括上壳、下壳、上PCB板、高功率器件、下PCB板及板对板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in针及用于支撑所述pin针的支撑件,高功率器件底端与下PCB板焊接,下PCB板通过绝缘件与下壳连接,pin针两端分别与上PCB板和下PCB板连通。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中,由于高功率器件的底端焊接至下PCB板上,而上PCB板和下PCB板通过pin针连通,下PCB板与下壳连接,提高了高功率器件的定位精度,且避免偏差较大,导致pin针与上PCB板之间的焊点长期受力的情况,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专利说明】
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控制器总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背景技术】
[0002]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
[0003]如图1至图3所示,传统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包括上壳O1、下壳02、PCB板04、高功率器件03及pin针06,其中在组装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时,高功率器件03的上表面通过pin针06与PCB板04焊接,PCB板04与下壳02固定连接;然后将高功率器件03通过螺纹件07侧面紧固至下壳02上,其中高功率器件03通过绝缘件05与下壳02绝缘。
[0004]由于在组装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时,高功率器件03首先通过pin针06焊接至PCB板04上,再通过螺纹件07紧固至下壳02上,高功率器件03焊接至PCB板04上时,由于产品本身及产品组装公差的影响,导致高功率器件03难以与下壳02的安装孔准确定位,如果此时还将高功率器件03通过螺纹件07紧固时,会导致pin针06与PCB板04之间的焊点长期受力,使得产品的可靠性降低。
[0005]因此,如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该产品的可靠性提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包括上壳、下壳、上PCB板、高功率器件、下PCB板及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 in针及用于支撑所述pin针的支撑件,所述高功率器件底端与所述下PCB板焊接,所述下PCB板通过绝缘件与所述下壳连接,所述pin针两端分别与所述上PCB板和所述下PCB板连通。
[0008]优选地,所述绝缘件为散热绝缘件。
[0009]优选地,所述下PCB板通过螺纹件与所述下壳固定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上PCB板为fr4级板。
[0011]优选地,所述下PCB板为铝质PCB板。
[0012]优选地,所述高功率器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高功率器件等间距分布。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包括上壳、下壳、上PCB板、高功率器件、下PCB板及板对板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in针及用于支撑pin针的支撑件,高功率器件底端与下PCB板焊接,下PCB板通过绝缘件与下壳连接,pin针两端分别与上PCB板和下PCB板连通。当需要组装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时,首先将高功率器件焊接至下PCB板上,再将下PCB板连接至下壳上,上PCB板和下PCB板通过P in针连通。
[0014]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中,由于高功率器件的底端焊接至下PCB板上,而上PCB板和下PCB板通过pin针连通,下PCB板与下壳连接,提高了高功率器件的定位精度,且避免偏差较大,导致pin针与上PCB板之间的焊点长期受力的情况,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传统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三维结构图;
[0016]图2为传统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传统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侧视图。
[0021]其中图1-6中:01-上壳、02-下壳、03-高功率器件、04-PCB板、05-绝缘件、06-pin针、07-螺纹件;
[0022 ] 1-上壳、2-下壳、3-高功率器件、4-上PCB板、5_绝缘件、6_p in针、7-螺纹件、8-支撑件、9-下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产品的可靠性提高。
[00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5]请参考图4至图6,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包括上壳1、下壳2、上PCB板4、高功率器件3、下PCB板9及板对板连接器,高功率器件3底端与下PCB板9焊接,下PCB板9通过绝缘件5与下壳2连接,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in针6及用于支撑pin针的支撑件8。pin针6两端分别与上PCB板4和下PCB板9连通,具体的,pin针6与上PCB板4和下PCB板9焊接,具体的,P in针6插入上PCB板4的开孔中,经过波峰焊接,上PCB板4与板对板连接器连接。具体的,上PCB板4和下PCB板9的材质具体可以为FR4、铝、陶瓷等,结合散热及成本需求,优选,上PCB板4为fr4级板,下PCB板9为铝质PCB板。
[0026]当需要组装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时,首先将高功率器件3焊接至下PCB板9上,再将下PCB板9连接至下壳2上,上PCB板4和下PCB板9通过pin针6连通。
[0027]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中,由于高功率器件3的底端焊接至下PCB板9上,而上PCB板4和下PCB板9通过pin针6连通,下PCB板9与下壳2连接,提高了高功率器件3的定位精度,且避免偏差较大,导致pin针6与上PCB板4之间的焊点长期受力的情况,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工艺组装的复杂性,避免产品组装过程中对下PCB板9和上PCB板4上器件的Si碰和损伤。
[0028]为了提高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工作稳定性,优选,绝缘件5为散热绝缘件,具体的,该绝缘件5可以为散热胶层。
[0029]优选的,下PCB板9通过螺纹件7与下壳2固定连接。具体的,该螺纹件7可以由工作人员单独加工制造,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优选,该螺纹件7为螺栓。由于下PCB板9通过螺纹件7与下壳2固定连接,便于工作人员拆装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0030]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优选,高功率器件3为多个,多个高功率器件3等间距分布。
[003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I),下壳(2)、上PCB板(4)、高功率器件(3)、下PCB板(9)及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in针(6)及用于支撑所述pin针(6)的支撑件(8),所述高功率器件(3)底端与所述下PCB板(9)焊接,所述下PCB板(9)通过绝缘件(5)与所述下壳(2)连接,所述pin针(6)两端分别与所述上PCB板(4)和所述下PCB板(9)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5)为散热绝缘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PCB板(9)通过螺纹件(7)与所述下壳(2)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PCB板⑷为fr4级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PCB板(9)为铝质PCB 板。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功率器件(3)为多个,多个所述高功率器件(3)等间距分布。
【文档编号】B62D5/04GK205417755SQ201620257651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0日
【发明人】段晓磊, 王旭
【申请人】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文档序号 :
【 10736762 】
技术研发人员:段晓磊,王旭
技术所有人: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段晓磊,王旭
技术所有人: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