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0110] 西医诊断标准
[0111] 按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的记载:1、面部三 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阵发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并有触发点;2、间歇期正常;3、神 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0112] 中医辨证标准
[0113] 按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相关标准。风寒外侵型:常遇寒而发,发作时 面侧阵发性短暂抽搐剧痛,面肌有紧束感,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痰 火上攻型:患部灼痛,局部喜冷敷,口渴不欲饮,头昏,胸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胃火上攻型:患部阵发性短暂剧痛,每遇热等刺激诱发,痛时如火燎肉裂,牙欲脱,或伴 牙龈肿痛、口臭、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洪数。阴虚阳亢型:伴颧红,烦热,失眠健忘, 腰酸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弦稍数。脾胃气虚型:面颊阵发性抽搐短暂疼痛,痛时心烦 意乱,坐卧不安,不愿说话,胸腹胀满,纳呆,面黄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0114] 治疗方法
[0115]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卡马西平(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 lg/片) 口服,每次〇. 2g,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随访1年。
[0116]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1服用,每次300ml,每日3次,同时 在患处涂抹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药膏1,每日4~6次,20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 程,随访1年。
[0117] 疗效评定标准
[0118] 参照《实用内科学》(戴自英,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相关标准制订。显效:疼 痛症状消失,压痛点消失。有效:疼痛症状缓解,痛苦减轻,间歇期延长,疼痛区域感觉 轻度减退。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0119] 统计学方法
[0120] 本研宄结果均采用SPSS13. 0与DPS7. 0统计软件联合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 < 0. 05表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0121] 结果
[0122] 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
[0123] 表1两组疗效比较
[0124]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 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莶根、牛 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5g~ 55g、连翘25g~35g、茜草15g~25g、蒲黄20g~30g、孔雀草20g~30g、白]E 30g~40g、 鶴不食草l〇g~20g、天蓬草15g~25g、地瓜藤15g~25g、蒲公英20g~30g、苦参15g~ 25g、桂枝20g~30g、熟地黄25g~35g、地茶根5g~15g、牛筋草20g~30g、山大黄10g~ 20g、云苔草15g~25g、没药15g~25g、玄参30g~40g、辛夷25g~35g和甘草10g~ 20g〇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8g~ 52g、连翘28g~32g、茜草18g~22g、蒲黄23g~27g、孔雀草23g~27g、白]E 33g~37g、 鶴不食草13g~17g、天蓬草18g~22g、地瓜藤18g~22g、蒲公英23g~27g、苦参18g~ 22g、桂枝23g~27g、熟地黄28g~32g、地茶根8g~12g、牛筋草23g~27g、山大黄13g~ 17g、云苔草18g~22g、没药18g~22g、玄参33g~37g、辛夷28g~32g和甘草13g~ 17g〇
4. 权利要求1至3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选取党参、连翘、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桂枝、熟地黄、地莶根、牛筋草、山大 黄、云苔草、玄参、辛夷和甘草,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 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该步获得的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10倍量,煎煮2h,第二次加水为 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8倍量,煎煮1. 5h,合并煎液,0. 08MPa、70°C下减压浓缩至70°C时相 对密度为1.15,加95% (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 (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 0. 08MPa、65°C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C时相对密度为1. 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相对于 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6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相对 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 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步获得的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 至70°C相对密度为1. 30,获得中药浸膏,根据需要制备成各种需要的剂型。
5. -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外敷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 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敷药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5g~ 15g、扶桑花5g~15g、兔毛蒿20g~30g、三愣草15g~25g、白苟30g~40g、地龙15g~ 25g、麻黄20g~30g、青叶胆20g~30g、杜仲25g~35g、大叶南苏15g~25g、夏天无30g~ 40g、牛蒡子25g~35g和甘草20g~30g。
7. 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外敷药物,其特征在于: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 8g~12g、扶桑花8g~12g、兔毛蒿23g~27g、三愣草18g~22g、白苟33g~37g、地龙 18g~22g、麻黄23g~27g、青叶胆23g~27g、杜仲28g~32g、大叶南苏18g~22g、夏天 无33g~37g、牛蒡子28g~32g和甘草23g~27g。
8. 权利要求1至7所述外敷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将各原料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中2小 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 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C时1. 36的浸膏,获得第一 浸膏,静置备用; 第二步,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 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 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C时1. 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 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 后封装,获得膏剂。
9. 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所述内 服药物的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 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莶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 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 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其包括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所述内服药物的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通过内外合治,一方面疏通经气,气至则达到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通过药力扩散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痛苦的作用,整体上更易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传统疗法治疗费用少,无毒副作用。
【IPC分类】A61K36-899, A61P25-02
【公开号】CN104623376
【申请号】CN201510073580
【发明人】孙锋, 相波, 房雷, 袁海成, 吴娴娴
【申请人】孙锋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1日
文档序号 :
【 8306299 】
技术研发人员:孙锋,相波,房雷,袁海成,吴娴娴
技术所有人:孙锋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孙锋,相波,房雷,袁海成,吴娴娴
技术所有人:孙锋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