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复方叶下珠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2025-09-06 11:20:07 344次浏览
专利名称:复方叶下珠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方叶下珠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草药配制品及其制备工艺技术领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危害健康,现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西药为主,但疗效不甚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中草药叶下珠为主要原料,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疗效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复方叶下珠药剂,其主要原料包括叶下珠,黄芪,绞股兰,白术,垂盆草,茵陈,赤芍,丹参,郁金等,其特征在于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叶下珠30~45%,黄芪4~10%,绞股兰3~7%,白术3~7%,垂盆草7~13%,茵陈8~22%,赤芍4~10%,丹参4~10%,郁金3~7%。所述的叶下珠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消积明目,可治痈
、蛇伤和疳积;所述的黄芪性温,能补中益气,可治各种虚证;所述的绞股兰性平,能化痰降脂,可治各种高脂血症;所述的白术性温,能健脾燥湿利水,可治各种脾虚水肿、消化不良;所述的垂盆草性凉,能清热解毒利湿,可治肝炎疮毒、蛇伤;所述的茵陈性微寒,能清热利湿退黄,可治黄疸肝炎;所述的赤芍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可治各种血瘀之症;所述的丹参性微寒,能活血、宁神,可治各种血瘀症;所述的郁金性微寒,能行气解郁括血,促胆汗分泌,利胆退黄化石,可治温病热闭,神昏。由上述中草药配制的复方叶下珠药剂能益气健脾、解毒活血、利湿退黄,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病毒、改善微循环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疗效。
所述的叶下珠可为浙江省绍兴会稽山簏生长的成熟苦味叶下珠。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中还可添加生山楂,甘草等,其添加量按重量百分比计可为生山楂1~3%,甘草1~3%,生山楂性微温,能消滞行气化瘀,降血脂;甘草性平,能益气生津,和中缓急,调和药性。能化食降脂,改善服用效果。
所述复方叶下珠药剂的制备方法为将所有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量后混和,加水煎煮二次,然后合并煎液浓缩,静置36~48时后,吸取上清液过滤,将滤液加蔗糖加热溶解,最后经过滤后灭菌灌装。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可为液体状冲剂或粉状胶囊。所述的加蔗糖加热溶解后,还可加入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苯甲酸钠。
本发明采用叶下珠为主药配合黄芪、绞股兰等制成复方冲剂或粉剂,使之从多点位的药理功能发挥其较好的药物协同作用,病人服用后,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作用,降低肝脏炎症程度及保护受损肝细胞的修复,经临床应用及对比观察,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疗效。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实施例可定名为“神珠肝宝”口服液一、处方组成(括号内为重量百分比)叶下珠600~800克(30~40%)生黄芪100~200克(5~10%)白术80~120克(4~6%) 垂盆草150~250克(7~12%)茵陈200~400克(10~20%) 赤芍100~200克(5~10%)
丹参100~200克(5~10%) 绞股兰80~120克(4~6%)郁金80~120克(4~6%)生山楂40~60克(2~3%)甘草40~60g(2~3%) 蔗糖适量 尼泊金乙酯0.8~1.2克苯甲酸钠2~3克二、制备工艺取处方量药材清洗整理→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浓缩至适量→静置48小时→吸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加蔗糖加热溶解→加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苯甲酸钠)→灌装→封口→灭菌→质检→包装三、临床资料1、对象选择HBsAg(表面抗原)、HBeAg(E抗原)、抗-HBc(核心抗体)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2例,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轻度49例,中度46例,重度5例。病程1~7年,最长达15年,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8~58岁,平均32岁。对照组92例轻度45例,中度41例,重度6例。病程1~7年,其中男64例,女28例,年龄9~60岁,平均33岁。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2、服法与疗程治疗组每次服用该药口服药30ml,一日三次,二个月为疗程。对照组服用常规护肝药如肌苷、肝泰乐、维生素类等,亦以二个月为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加用其他抗病毒药。
3、观察项目与标准①乙肝病毒标准(HBsAg、HBeAg、HBV-DNA)三项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及停药半年时作检测,定阳性转阴为有效。②肝功能(ALT、TBiL和A/G)及肝纤维化标志(HA、CIV)等项目,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作对比检测。定ALT、TBiL及A/G以恢复正常(复常)为有效。
4、统计学处理;本实施例数据均通过数理方法处理(主要使用x、t值等检验)。
四、结果1、乙肝病毒标志变化(如表1所示)治疗组血清HBeAg(E抗原)转阴率于疗程结束时与停药半年时分别为58.0%及49.0%,对照组分别为15.0%与11.9%;治疗组HBV-DNA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率分别为46.0%与40.7%,对照组分别为13.2%与11.1%,上述两项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2、肝功能变化(如表2所示)经一疗程治毕后,治疗组及对照组ALT(谷丙转氨酶)的复常率分别为80.0%(80/100)与51.07%(47/92);TBiL(血清总胆红素)的复常率分别为71.4%(40/56)与45.5%(25/55);A/G(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的复常率分别为65.1%(28/43)与30.9%(13/42),两组比较,治疗组的肝功能恢复效果明显较对照组显著(P<0.05)3、肝纤维化标志变化(如表3所示)治疗组于疗程结束后HA(透明质酸)及CIV(四型胶原)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P<0.05)。表1血清乙肝病毒指标变化检测时间组别 HBsAg HBeAg HBV-DNA(转一) % (转一) % (转一) % P治疗前 治疗组 0/100 0 0/100 0 0/540对照组 0/920 0/920 0/530疗程结束 治疗组 8/100 8.0 58/100 58.0 26/54 46.0<0.05对照组 1/921.0914/92 15.2 7/5313.2停药半年时 治疗组 7/100 7.0 49/100 49.0 22/54 40.7<0.05对照组 2/922.1611/92 11.9 6/5311.1
表2肝功能治疗前与疗程结束时变化项目 组别 例数 复常 复常率 PALT 治疗组100 80/10080.0<0.05对照组9247/92 51.07TBiL 治疗组5640/56 71.4<0.05对照组5525/55 45.5A/G 治疗组4328/43 65.1<0.05对照组4213/42 30.9表2肝纤维化标志HA、CIV治疗前后变化x±s项目 组别 例数治前治后 PHA 治疗组100 204.55±83.15103.15±45.83<0.05对照组92 202.31±81.76171.28±52.120.05CIV 治疗组100 83.08±39.33 56.12±28.31 <0.05对照组92 82.76±38.46 71.03±30.17 0.05注正常参数HA57±27mg/ml CIV49.77±15mg/ml。
五、讨论1、本研究应用苦味叶下珠为主药配合黄芪等中草药,制成复方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服用一疗程结束及停药半年时HBeAg转阴率分别为58.0%与49.0%,而对照组转阴率分别为13.2%与11.1%,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它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并提示复方制剂较单独应用苦味叶下珠一药为优,此乃由于复方苦味叶下珠组方成分中加入黄芪、绞股兰等多味中草药,根据复方多成分的特点,从多点位的药理功能发挥其较好的药物协同作用。
2、治疗组临床观察结果,其降低ALT和TBiL及改善A/G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各项P均<0.05),显示复方苦味叶下珠有降低肝脏炎症程序及保护受损肝细胞的修复、改善肝功能的疗效。
3、血清HA、CIV水平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肝纤维化的良好标志。治疗组血清HA与CIV幅度的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临床应用复方苦味叶下珠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综上所述,复方苦味叶下珠药剂经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疗效。另外,选用浙江省绍兴会稽山簏生长的成熟苦味叶下珠,由于该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与其他地区生产的叶下珠相比,其疗效尤为明显。
权利要求
1.一种复方叶下珠药剂,其原料包括叶下珠,黄芪,绞股兰,白术,垂盆草,茵陈,赤芍,丹参,郁金,其特征在于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叶下珠30~45%,黄芪4~10%,绞股兰3~7%,白术3~7%,垂盆草7~13%,茵陈8~22%,赤芍4~10%,丹参4~10%,郁金3~7%。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下珠可为浙江省绍兴会稽山簏生长的成熟苦味叶下珠。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中还可添加生山楂,甘草,其添加量按重量百分比计可为生山楂1~3%,,甘草1~3%。
4.按权利要求1或2,3所述复方叶下珠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有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量后混和,加水煎煮二次,然后合并煎液浓缩,静置36~48时后,吸取上清液过滤,将滤液加蔗糖加热溶解,最后经过滤后灭菌灌装。
5.按权利要求1或2,3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可为液体状冲剂或粉状胶囊。
6.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方叶下珠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蔗糖加热溶解后还可加入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苯甲酸钠。
全文摘要
一种复方叶下珠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原料包括叶下珠,黄芪,绞股蓝,白术,垂盆草,茵陈,赤芍,丹参,郁金等,其特征在于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叶下珠30~45%,黄芪4~10%,绞股蓝3~7%,白术3~7%,垂盆草7~13%,茵陈8~22%,赤芍4~10%,丹参4~10%,郁金3~7%。由上述中草药配制的复方叶下珠药剂能益气健脾、解毒活血、利湿退黄,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病毒,改善微循环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疗效。
文档编号A61P31/12GK1273832SQ0010730
公开日2000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9日
发明者黄志荣, 钟建平, 祝桂琅, 舒祝明, 费迎明 申请人:黄志荣, 钟建平, 祝桂琅, 舒祝明, 费迎明
文档序号 : 【 1038812 】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荣,钟建平,祝桂琅,舒祝明,费迎明
技术所有人:黄志荣,钟建平,祝桂琅,舒祝明,费迎明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黄志荣钟建平祝桂琅舒祝明费迎明黄志荣钟建平祝桂琅舒祝明费迎明
一种用于治疗牙齿和口腔疾病的中药复方剂的制作方法 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