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素制品生产中的主要设备—混捏机,尤其是涉及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
背景技术:
混捏机是碳素制品生产的主要设备,其正常运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阳极糊的产量。目前混捏机动搅刀磨损是混捏机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混捏机动搅刀磨损使得混捏机运转率低、从而降低了动搅刀的使用周期,因而增加了维修费用、延长了维修时间,增加了成本。混捏机动搅刀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堆焊方式不当,其次是无法准确定位。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使混捏机运转率提高、延长动搅刀的使用周期、降低维修费用、缩短维修时间、降低成本的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
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种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它依次包括如下工艺过程放样、制作卡具、在钢板上用侧面展开图画出动搅刀的形状,气焊割下,根部两边开坡口、用直流反接法在常温下将动搅刀堆焊在混捏机的主轴上、待焊牢后,上面再用堆667焊条堆焊5-6mm厚的硬质合金层即可;所述放样是用纸按1∶1比例画出Φ380至Φ220的动搅刀的侧面展开图;所述制作卡具为在1.5mm厚的钢板上按1∶1的比例画出三个连续动搅刀Φ380的展开图,将展开图剪掉,按Φ380面卷好,上面焊把手;所述根部两边开的坡口为8*45°;所述堆焊的焊条为堆667,堆焊前先将焊条预热2小时以上,然后用直流反接法常温下堆焊,坡口处不施焊。
本发明有如下效果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打破了混捏机动搅刀不能冷焊这个常规,在国内首创了混捏机动搅刀堆焊新工艺。
2)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作动搅刀工艺简单、方便,制作出的动搅刀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使用可靠,寿命长,大大提高了混捏机的产能,使之能够保证正常生产的需要。
3)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在常温下堆焊,避免了以往的高温作业,从而改善了工作环境,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
4)降低了成本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每年节约燃料费用3万多元,维修费用约5万元。
5)提高了混捏机的运转率从下表可以看出通过改进动搅刀焊接工艺,提高了混捏机的运转率(比改进前提高了14.2%),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9-12月份混捏机运转率统计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它依次包括如下工艺过程放样、制作卡具、在钢板上用侧面展开图画出动搅刀的形状,气焊割下,根部两边开坡口、用直流反接法在常温下将动搅刀堆焊在混捏机的主轴上、待焊牢后,上面再用堆667焊条堆焊5-6mm厚的硬质合金层即可,放样是用纸按1∶1比例画出Φ380至Φ220的动搅刀的侧面展开图,制作卡具为在1.5mm厚的钢板上按1∶1的比例画出三个连续动搅刀Φ380的展开图,将展开图剪掉,按Φ380面卷好,上面焊把手,根部两边开的坡口为8*45°,堆焊的焊条为堆667,堆焊前先将焊条预热2小时以上,然后用直流反接法常温下堆焊,坡口处不施焊。
权利要求
1.一种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它依次包括如下工艺过程放样、制作卡具、在钢板上用侧面展开图画出动搅刀的形状,气焊割下,根部两边开坡口、用直流反接法在常温下将动搅刀堆焊在混捏机的主轴上、待焊牢后,上面再用堆667焊条堆焊5-6mm厚的硬质合金层即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放样是用纸按1∶1比例画出Φ380至Φ220的动搅刀的侧面展开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制作卡具为在1.5mm厚的钢板上按1∶1的比例画出三个连续动搅刀Φ380的展开图,将展开图剪掉,按Φ380面卷好,上面焊把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根部两边开的坡口为8*4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堆焊的焊条为堆667,堆焊前先将焊条预热2小时以上,然后用直流反接法常温下堆焊,坡口处不施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碳素制品生产中的主要设备-混捏机,尤其是涉及混捏机动搅刀的焊接工艺,其特征是它依次包括如下工艺过程放样、制作卡具、在钢板上用侧面展开画出动搅刀的形状,气焊割下,根部两边开坡口、用直流反接法在常温下将动搅刀堆焊在混捏机的主轴上、待焊牢后,上面再用堆667堆焊5-6mm厚的硬质合金层即可;本发明能使混捏机运转率提高、延长动搅刀的使用周期、降低维修费用、缩短维修时间、降低成本。
文档编号B23K33/00GK101045264SQ20071010310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0日
发明者贺玉艳, 刘宏毅, 罗立军, 俞斌, 杨慧东, 胡兴龙 申请人: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文档序号 :
【 3226104 】
技术研发人员:贺玉艳,刘宏毅,罗立军,俞斌,杨慧东,胡兴龙
技术所有人: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贺玉艳,刘宏毅,罗立军,俞斌,杨慧东,胡兴龙
技术所有人: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