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抹茶制作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抹茶"是绿茶的一种,是由"碾茶,,利用石磨磨成之粉状物,其粒径通常为1 ~ 20微米(万分之一公分),大部卩分的粒径在3微米以下, 超微粉碎。抹茶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首先是将采摘的绿茶茶青经去农残及 清水清洗处理,再进行蒸青,接着,将蒸青叶以冷风吹散冷却去除表面水份, 再进行干燥制得碾茶,最后将碾茶以石磨超微粉^淬即为抹茶。抹茶可使用范 围极广如食品类、罐装饮料、固体饮料、牛奶、酸奶等饮料类,还有如美 容产品等化妆品类、日用化工类等等,但由于受选材、制作工艺的限制,原 材料仅限于绿茶,售价极高,因此消费量和使用范围并不大,主要使用于日 本茶道,难于普及推广。鉴于此,如能对抹茶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将乌龙茶、 红茶作为原材料制作乌龙茶、红茶抹茶,降低原材料和制作成本,将有利于 将抹茶多领域推广使用。发明内容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抹茶选材、制作工艺的不足,提供一种乌龙茶/红 茶抹茶的制作工艺。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 .乌龙茶/红茶茶青经去农残及清水清洗处理;b) .处理后茶青经甩干及风吸干处理;c) .将经干燥后茶青用远红外线反复照射^f足进青叶发酵达到一定含水 并发出清香味后,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将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发 酵,发酵后便制得碾茶;d) .将碾茶送入微波杀青烘干机快速杀青烘干,达到醇化及去苦涩味 后,进入低温超细粉碎,制得抹茶。上述步骤3中,如果选用乌龙茶作为原材料,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后,将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半发酵工艺;如果选用红茶作为原材^r牛,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后,将红茶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全发酵工艺。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利用乌龙茶或红茶制作的抹茶,填补乌龙茶/红茶抹 茶的空白,拓宽了抹茶的选材渠道,且制作工艺简单,为消费者提供除了绿 茶抹茶之外的更多选择,有利于抹茶在更多领域的推广使用,满足人们的消费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 .乌龙茶/红茶茶青经去农残及清水清洗处理;b) .处理后茶青经甩干及风吸干处理;c) .将经干燥后茶青用远红外线反复照射促进青叶发酵达到一定含水 并发出清香味后,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将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发酵,发酵后便制得碾茶;
d).将碾茶送入微波杀青烘干机快速杀青供干,达到醇化及去苦涩味 后,进入低温超细粉碎,制得抹茶。
上述步骤3中,如果选用乌龙茶作为原材料,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后,将 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半发酵工艺;如果选用红茶作为原材料,停止远红外 线照射后,将红茶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全发酵工艺。
上述的滚筒式微波杀青烘干机为微波杀青供干^/L,该滚筒式^b皮杀青烘 干机在专利号200620086014. 0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已充分公开,在此不作详 细描述。但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其他习知的微波烘干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 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 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乌龙茶/红茶茶青经去农残及清水清洗处理;b).处理后茶青经甩干及风吸干处理;c).将经干燥后茶青用远红外线反复照射促进青叶发酵达到一定含水并发出清香味后,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将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发酵,发酵后便制得碾茶;d).将碾茶送入微波杀青烘干机快速杀青烘干,达到醇化及去苦涩味后,进入低温超细粉碎,制得抹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波杀青烘干机为微波杀青烘干机。
全文摘要
一种乌龙茶/红茶抹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乌龙茶/红茶茶青经去农残及清水清洗处理;处理后茶青经甩干及风吸干处理;将经干燥后茶青用远红外线反复照射促进青叶发酵达到一定含水并发出清香味后,停止远红外线照射,将茶青堆放静置进入自然发酵,发酵后便制得碾茶;将碾茶送入微波快速杀青烘干,达到醇化及去苦涩味后,进入低温超细粉碎,制得抹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乌龙茶或红茶制作的抹茶,填补乌龙茶/红茶抹茶的空白,拓宽了抹茶的选材渠道,且制作工艺简单,为消费者提供除了绿茶抹茶之外的更多选择,有利于抹茶在更多领域的推广使用,满足人们的消费要求。
文档编号A23F3/06GK101574108SQ20081007102
公开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6日
发明者林清矫, 董绍林 申请人:林清矫;董绍林
文档序号 :
【 597483 】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矫,董绍林
技术所有人:林清矫,董绍林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矫,董绍林
技术所有人:林清矫,董绍林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