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主要用于水稻的收割与脱粒。
现有的水稻收获机械中,如桂林-Ⅱ型,龙江-90型(专利号为85102442U)都是切割禾杆底部,然后经过复杂的输送装置到脱粒机脱粒,其不足之处在于输送装置复杂,易发生堵卡现象,零件多、重量大,增加产品成本,增加功率消耗,输送路线长,谷物损失大;切割禾杆底部,由于禾杆底部较其他部位粗壮,功率消耗大;因而整机所需功率较大,重量较重,不便于下水田作业和收获湿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时只切割禾穗,输送装置结构简单,输送顺畅,整机由各主要独立部件联接组合,结构紧凑,装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由动力、机架、传动系统、行走系统、割台、输送机构、脱粒机、调节机构等组成,割台、输送机构、脱粒机、调节机构、传动系统、行走系统等通过机架联接组合成紧凑的整体,输送机构由输送搅龙,输送皮带等组成,输送搅龙水平布置,一端装在割台侧架上,一端悬空,输送皮带与输送搅龙成90°布置,由两个输送皮带轮张紧,输送搅龙的悬空末端与输送皮带空间相交于带宽的 2/5 ~ 3/5 处,输送搅龙与输送皮带轮的两中心线平行,间距H为180~220mm。
行走系统中的支承轮由轮轴、轮毂、辐条、辐板、轮圈组成为由金属薄板包封的中空体,轮轴一端为方轴,插入机架内用插销联接。
割台的升降调节机构由调节杆、升降杆、固定杆、支承销、割台连接杆等组成,调节杆、固定杆上均有5~10个与销柱配合的孔,调节杆一端与割台连接杆联接,另一端与升降杆上的销柱联接,升降杆的中部孔与支承销联接,固定杆固定在机架上。
传动系统的动力由耕整机或拖拉机输入,经万向节到锥齿轮付后分支,一支经链传动、万向节、锥齿轮付、曲柄、连杆、传递到割台的动刀,带动动刀作切割运动,一支经变速箱,皮带传动传递到脱粒机,脱粒机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传动传递到输送皮带及经链传动传递到输送搅龙和拨禾轮。拨禾轮安装在割台侧架的悬臂轴上。
脱粒机底部设有出谷斗,出谷斗的下部有联接在机架上的支承架,盛谷筐可放入出谷斗与支承架之间,出谷方便。
本机工作时,由拨禾轮将禾穗拨送至割台切割,割下的禾穗由输送搅龙推送至输送皮带,输送皮带将禾穗输送至脱粒机进行脱粒,谷粒经出谷斗口落入盛谷筐,稻草经出草口落入稻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整机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整机由耕整机、割台、脱粒机等独立的部件相互联接组合,装卸方便迅速,除收获外,联接其他机具,还可一机多用;输送装置结构简单,输送顺畅,收割时乘坐操作,视野良好,劳动强度较轻,割台高度调整范围大,收割时只切割禾穗,既可减少功率消耗,又便于稻草还田,脱粒机下设有出谷斗,出谷方便,整机重量轻,支承轮直径较大且中空,行走适应能力强,可在旱田、湿田及泥脚深300mm内的水田中行走工作,对水稻的适应性也较强,高产稻、低产稻、湿禾、露水禾都可以收获,解决了下水田和收获湿禾二大传统难题。
附图图面说明
图1为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总图。
图2为输送装置图。
图3为传动原理图。
图4为支承轮剖视图。
图5为升降调节机构图。
图6为出口斗、接谷装置图。
图7为割台与输送搅龙联接图。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由动力、机架、传动系统、行走系统、割台、输送机构、脱粒机、调节机构等组成;
图1中,(1)为柴油机,(2)为耕整机,(3)为调节机构,(4)为机架,(5)为脱粒机,(6)为输送皮带,(7)为输送搅龙,(8)为拨禾轮,(9)为割台,(10)为支承轮;割台(9)、输送机构、脱粒机(5)、调节机构(3)、传动系统、行走系统通过机架(4)联接组合成紧凑的整体,机架通过插销联接在耕整机上,割台(9)输送机构及脱粒机(5)通过螺栓联接在机架(4)上,调节机构(3)通过升降杆(28)中间孔与机架(4)上的支承销(35)联接,传动系统与机架(4)有关联的部分用螺栓联接,行走系统中的支承轮(10)通过轮轴的方轴部分通入机架(4)内,用插销定位。输送机构由输送搅龙(7)、输送皮带(8)等组成,输送搅龙(7)水平布置,一端装在割台侧架上,一端悬空,输送皮带(6)与输送搅龙(7)成90°布置,由两个输送皮带轮(36)张紧,输送搅龙(7)的悬空末端与输送皮带(6)空间相交于带宽的 1/2 处,输送搅龙(7)与输送皮带轮(36)的两中心线平行,间距H为180mm。工作时,收割机前行,拨禾轮(8)将禾穗拨送到割台(9)切割,切割下来的禾穗通过输送搅龙(7)、输送皮带(6)送入脱粒机(5)进行脱粒,谷粒从出谷斗口(30)落入盛谷筐(31),稻草从出草口落入稻田。
参照图3,传动系统的动力(运动)由耕整机输入,经万向节(15)到锥齿轮付(17)后分支,一支经链传动(16),万向节(14),锥齿轮付(13),曲柄(12),连杆(11)传递到割台(9)的动刀,一支经变速箱(18),皮带传动(19)传递到脱粒机(5),脱粒机(5)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传动(20)传递到输送皮带(6)及经链传动(21)传递到输送搅龙(7)和拨禾轮(8)。拨禾轮(8)安装在割台侧架的悬臂轴(39)上。
参照图4,行走系统中的支承轮(10)由轮轴(22)、轮毂(23)、辐条(24)、辐板(25)、轮圈(26)组成为由金属材薄板包封的中空体,轮轴(22)一端为方轴,插入机架(4)内用插销联接,装卸迅速方便。支承轮(10)直径720mm,宽100mm。
参照图5,割台的升降调节机构(3)由调节杆(27),升降杆(28),固定杆(29),支承销(35),割台连接杆(34)等组成,调节杆(27),固定杆(29)上各有6个孔,调节杆(27)一端与割台连接杆(34)用柱销联接,一端与升降杆(28)左端上的销柱(38)联接,升降杆(28)的中部孔与支承销(35)联接,升降杆(28)的右端用销柱(37)定位在固定杆(29)内,固定杆(29)固定在机架(4)上,割台(9)的高低(升、降)可通过升降杆(28)左端销柱(38)与调节杆(27)上的不同的孔配合及升降杆(28)右端停留在固定杆(29)内的不同位置来调节,调节范围为500mm。例如、当要把割台调高时,向下压下升降杆(28)的右端然后用销柱(37)定位,或者让升降杆(28)的左端销柱(38)向下一段距离与调节杆(27)上的孔配合。
参照图6,脱粒机(5)底部设有出谷斗(30),出谷斗(30)的下部有联接在机架上的支承架(32),盛谷筐(31)可放入出谷斗(31)与支承架(32)之间。
参照图7,割台(9)的动刀刀尖与输送搅龙(7)的外缘距离为230mm,它们之间设有过度板(33)。
权利要求1.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由动力、机架、传动系统、行走系统、割台、输送机构、脱粒机、调节机构组成,其特征在于割台(9)、输送机构、脱粒机(5)、调节机构(3)、传动系统、行走系统通过机架(4)联接组合成紧凑的整体,输送机构由输送搅龙(7)、输送皮带(6)组成,输送搅龙(7)水平布置,一端装在割台侧架上,一端悬空,输送皮带(6)与输送搅龙(7)成90°布置,由两个输送皮带轮(36)张紧,输送搅龙(7)的悬空末端与输送皮带(6)空间相交于带宽的2/5~3/5处,输送搅龙(7)与输送皮带轮(36)的两中心线平行,间距H为180~22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行走系统中的支承轮(10)由轮轴(22)、轮毂(23)、辐条(24)、辐板(25)、轮圈(26)组成为由金属薄板包封的中空体,轮轴(22)一端为方轴,插入机架(4)内用插销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割台的升降调节机构(3)由调节杆(27)、升降杆(28)、固定杆(29)、支承销(35)、割台连接杆(34)组成,调节杆(27)、固定杆(29)上各有5~10个能与销柱配合的孔,调节杆(27)一端与割台连接杆(34)联接,另一端与升降杆(28)上的销柱(38)联接,升降杆(28)的中部孔与支承销(35)联接,固定杆(29)固定在机架(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传动系统的动力由耕整机或拖拉机输入,经万向节(15)到锥齿轮付(17)后分支,一支经链传动(16)、万向节(14)、锥齿轮付(13)、曲柄(12)、连杆(11)传递到割台(9)的动刀,一支经变速箱(18)、皮带传动(19)传递到脱粒机(5),脱粒机(5)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传动(20)传递到输送皮带(6)及经链传动(21)传递到输送搅龙(7)和拨禾轮(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脱粒机(5)底部设有出谷斗(30),出谷斗(30)的下部有联接在机架上的支承架(32),出谷斗(30)与支承架(32)之间的空间可放入盛谷筐(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拨禾轮(8)安装在割台侧架的悬臂轴(39)上。
专利摘要小型组合式联合收割机,通过机架将动力、传动装置、行走系统、割台、输送机构、脱粒机、调节机构等联接组合成紧凑的整体,输送机构由输送绞龙和输送皮带组成,二者垂直布置,空间相交,收割时只割穗部。本机结构紧凑,由各独立部件联接组合,装拆方便迅速,输送机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整机重量轻,功率消耗低,对水田、湿田、旱田,对高产稻、低产稻、湿禾、露水禾均能适应。
文档编号A01D41/04GK2100722SQ912208
公开日1992年4月8日 申请日期1991年9月4日 优先权日1991年9月4日
发明者邓铁石, 郭华杰, 曾立平, 黄真, 黄振扬, 谢中平 申请人:湖南省衡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文档序号 :
【 154280 】
技术研发人员:邓铁石,郭华杰,曾立平,黄真,黄振扬,谢中平
技术所有人:湖南省衡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邓铁石,郭华杰,曾立平,黄真,黄振扬,谢中平
技术所有人:湖南省衡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