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包括冲击发生器本体与均压环。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电压冲击发生模块,至少两个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串联连接。所述均压环设置在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的顶部,所述均压环为矩形环,且所述矩形环的四个顶角均为圆角。上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多个均压环提高冲击电压电场均匀效果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仅在冲击发生器本体顶部设置一个均压环,并根据车载尺寸将均压环车载化,同时满足均压环对冲击电压的电场分布均匀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均压环的体积,以便于均压环安装到冲击电压发生器中,从而冲击电压发生器便于进行现场安装。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电压发生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
【背景技术】
[0002]在进行冲击电压试验时,冲击电压发生器顶部需加装均压环用以均匀附近电场,避免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尖端电压不均匀引起电场畸变导致影响设备整体绝缘状况的不良现象。然而,为增强冲击电压发生器尖端电场的均匀效果,往往采用多个均压环同轴设置,同时均压环的尺寸相应加大。虽然,该方式能使得冲击电压发生器的电场均匀效果提高,但是压环的体积因此增大,占用空间随之增大,导致均压环安装较为不便,并限制了冲击电压发生器设备的现场使用。
【发明内容】
[000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它使得均压环体积减小、并便于安装到冲击电压发生器中,冲击电压发生器便于现场进行安装。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包括:冲击发生器本体,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电压冲击发生模块,至少两个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串联连接;及均压环,所述均压环设置在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的顶部,所述均压环为矩形环,且所述矩形环的四个顶角均为圆角。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压环包括两个第一直管段、两个第二直管段与四个直角弯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通过所述直角弯管段相连。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直角弯管段为不锈钢材料或铜质材料。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管段的长度为1500?2000mm,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为1000?1500mm,所述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及所述直角弯管段的外径为150?250mmo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一个以上充电电容、一个以上充电电阻、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至少三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邻所述支撑柱上并列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充电电容,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充电电阻,多个所述充电电阻沿着所述支撑柱布置。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容一端通过第一安装件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充电电容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件安装在另一个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充电电阻通过第三安装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支撑柱连接有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交错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板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板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还包括筒体与一个以上同步球隙,所述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一个以上所述同步球隙与一个以上所述充电电容一一对应,所述同步球隙与所述充电电容电性连接,所述同步球隙位于所述筒体内部。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与所述支撑柱之间并列间隔设置有一个以上辅助固定件,所述辅助固定件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辅助固定件另一端设有辅助压板,所述辅助压板与所述筒体相连。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辅助固定件之间设置有辅助压杆,所述辅助压杆端部与所述辅助压板相连,所述辅助压杆与所述筒体相抵触。
[0014]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0015]1、上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多个均压环提高冲击电压电场均匀效果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仅在冲击发生器本体顶部设置一个矩形的均压环,且均压环的四个顶角为圆角,在满足均压环对冲击电压的电场分布均匀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均压环的体积,如此,即根据车载尺寸将均压环车载化,以便于均压环安装到冲击电压发生器中,从而冲击电压发生器便于进行现场安装。
[0016]2、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即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实现将四个支撑柱连接固定。相邻支撑柱连接有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设置的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能使得支撑柱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0017]3、在电压冲击发生模块中增设筒体,并将同步球隙设置在筒体内部,这样便可以使同步球隙与外界环境相隔离,并能够起到防灰尘、防潮湿的作用。另外,筒体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能使得电压冲击发生模块整体较为稳固。
[0018]4、辅助压板与所述筒体相连,辅助压板可以为与筒体外侧壁相吻合的弧形板,弧形板更利于将筒体进行固定。另外,相邻所述辅助固定件之间设置有辅助压杆。辅助压板上设置有装设辅助压杆的固定座。辅助压杆端部装设在固定座中,且辅助压杆与筒体相抵触,从而增强筒体在支撑柱上的稳固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中的与均压环相连的电压冲击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中部的电压冲击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最底部的电压冲击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2中A处的放大不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冲击发生器本体,11、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1、第一连接件,112、第二连接件,113、充电电容,114、充电电阻,115、支撑柱,116、第一加强板,117、第二加强板,118、同步球隙,119、筒体,120、辅助固定件,121、辅助压板,122、辅助压杆,123、固定座,124、螺栓,20、
均压环,21、第一直管段,22、第二直管段,23、直角弯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7]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包括冲击发生器本体10与均压环20。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10包括至少两个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至少两个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串联连接。所述均压环20设置在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10的顶部,所述均压环20为矩形环,且所述矩形环的四个顶角均为圆角。
[0028]上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多个均压环20提高冲击电压电场均匀效果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仅在冲击发生器本体10顶部设置一个矩形的均压环20,且均压环20的四个顶角为圆角,在满足均压环20对冲击电压的电场分布均匀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均压环20的体积,如此,即根据车载尺寸将均压环20车载化,以便于均压环20安装到冲击电压发生器中,从而冲击电压发生器便于进行现场安装。
[0029]其中,所述均压环20包括两个第一直管段21、两个第二直管段22与四个直角弯管段23。所述第一直管段21与所述第二直管段22通过所述直角弯管段23相连。均压环20通过两个第一直管段21、两个第二直管段22与四个直角弯管段23之间焊接形成,或者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0030]所述第一直管段21、所述第二直管段22与所述直角弯管段23为不锈钢材料或铜质材料。所述第一直管段21的长度为1500?2000mm,所述第二直管段22的长度为1000?1500mm,所述第一直管段21、所述第二直管段22及所述直角弯管段23的外径为150?250mm。这样,均压环20适应于1600KV的冲击电压。并通过实验仿真可以得知,冲击电压产生的电场在均压环20两侧比较集中,均压环20均匀电场的效果较好,满足现场试验的需求。
[0031]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包括第一连接件111、第二连接件112、一个以上充电电容113、一个以上充电电阻114、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12之间的至少三个支撑柱115。冲击电压发生模块需要通过一个以上充电电容113、一个以上充电电阻114进行电性连接构成充电放电电路,充电放电电路中充电电容113与充电电阻114之间电性连接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00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柱115为四个,所述支撑柱115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1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12,即通过第一连接件111与第二连接件112实现将四个支撑柱115连接固定。
[0033]相邻所述支撑柱115上并列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充电电容113。所述充电电容113一端通过第一安装件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115上,所述充电电容113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件安装在另一个所述支撑柱115上。所述支撑柱115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充电电阻114,多个所述充电电阻114沿着所述支撑柱115布置。所述充电电阻114通过第三安装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柱115上。其中,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及第三安装件均可以采用法兰与螺栓,将法兰套设在支撑柱115上,通过螺栓将法兰与充电电容113或充电电阻114连接。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及第三安装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构件,只要能够将充电电容113与充电电阻114进行安装即可。这样,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支撑柱115将一个以上充电电容113与一个以上充电电阻114进行安装固定。
[0034]相邻所述支撑柱115连接有第一加强板116与第二加强板117。所述第一加强板116与所述第二加强板117交错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116—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115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116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115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板117—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115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板117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115相连。设置第一加强板116与第二加强板117,能使得支撑柱115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0035]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还包括筒体119与一个以上同步球隙118。所述筒体119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12之间。一个以上所述同步球隙118与一个以上所述充电电容113一一对应,所述同步球隙118与所述充电电容113电性连接,所述同步球隙118位于所述筒体119内部。在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中增设筒体119,并将同步球隙118设置在筒体119内部,这样便可以使同步球隙118与外界环境相隔离,并能够起到防灰尘、防潮湿的作用。另外,筒体119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件111与第二连接件112,使得电压冲击发生模块11整体较为稳固。
[0036]请参阅图5,所述筒体119与所述支撑柱115之间并列间隔设置有一个以上辅助固定件120。所述辅助固定件120—端与所述支撑柱115相连,所述辅助固定件120另一端设有辅助压板121,辅助固定件120是用于连接支撑柱115与筒体119的连接构件,不限制该连接构件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将筒体119辅助固定在支撑柱115上即可。其中,辅助压板121与所述筒体119相连,辅助压板121可以为与筒体119外侧壁相吻合的弧形板,弧形板更利于将筒体119进行固定。另外,相邻所述辅助固定件120之间设置有辅助压杆122。辅助压板121上设置有装设辅助压杆122的固定座123。固定座123与筒体119通过螺栓124实现可拆卸连接。辅助压杆122端部装设在固定座123中,且辅助压杆122与筒体119相抵触,从而增强筒体119在支撑柱115上的稳固效果。
[003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冲击发生器本体,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电压冲击发生模块,至少两个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串联连接;及 均压环,所述均压环设置在所述冲击发生器本体的顶部,所述均压环为矩形环,且所述矩形环的四个顶角均为圆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环包括两个第一直管段、两个第二直管段与四个直角弯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第二直管段通过所述直角弯管段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直角弯管段为不锈钢材料或铜质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长度为1500?2000_,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为1000?1500_,所述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及所述直角弯管段的外径为150?2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一个以上充电电容、一个以上充电电阻、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至少三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邻所述支撑柱上并列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充电电容,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充电电阻,多个所述充电电阻沿着所述支撑柱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容一端通过第一安装件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充电电容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件安装在另一个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充电电阻通过第三安装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支撑柱连接有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交错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板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加强板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柱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冲击发生模块还包括筒体与一个以上同步球隙,所述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一个以上所述同步球隙与一个以上所述充电电容一一对应,所述同步球隙与所述充电电容电性连接,所述同步球隙位于所述筒体内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所述支撑柱之间并列间隔设置有一个以上辅助固定件,所述辅助固定件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辅助固定件另一端设有辅助压板,所述辅助压板与所述筒体相连。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现场试验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辅助固定件之间设置有辅助压杆,所述辅助压杆端部与所述辅助压板相连,所述辅助压杆与所述筒体相抵触。
【文档编号】G01R1/28GK205562621SQ201620341002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0日
【发明人】刘建成, 谢剑翔, 罗伟良, 吴杰, 黄飞强, 陈彤生, 吴晓桂, 李晓, 郭倩雯, 敖昌民, 李智宁
【申请人】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文档序号 :
【 10877169 】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成,谢剑翔,罗伟良,吴杰,黄飞强,陈彤生,吴晓桂,李晓,郭倩雯,敖昌民,李智宁
技术所有人: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成,谢剑翔,罗伟良,吴杰,黄飞强,陈彤生,吴晓桂,李晓,郭倩雯,敖昌民,李智宁
技术所有人: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