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0036]作为另一种可以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二支架82上成型导轨,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承板上,支承板设置滑动连接于导轨的滑动部,通过限位件或紧固件将支承板固定于第二支架82上。
[0037]优选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81及所述第二支架82为具有滑槽的铝型材。由于铝型材是标准件,在安装过程中用到的连接件3、紧固件19等都可以使用标准件,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可方便满足不同车型的储能系统台架试验台之间的转换。
[0038]为了使该测试系统移动更加灵活,在所述第一支架81和/或所述第二支架82底部设有脚轮4。
[0039]如图3所示,所述车辆储能系统包括乘员舱冷却回路、乘员舱加热回路、电池箱强冷回路、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以及电池箱加热回路。
[0040]其中,所述乘员舱冷却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7、冷凝器10、第一电磁阀13以及蒸发器9。所述乘员舱加热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PTC加热单元6、乘员舱散热器2以及第四电磁阀16。所述电池箱强冷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电池箱水室1、第三电磁阀15、热交换器11以及PTC加热单元6,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7、冷凝器10、第二电磁阀14及热交换器Ilo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PTC加热单元6、散热器5、第五电磁阀17以及电池箱水室I。所述电池箱加热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PTC加热单元6、热交换器11、第三电磁阀15以及电池箱水室I。
[0041]所述散热器5与所述热交换器11之间的管路与膨胀罐18连通,膨胀罐18用于存储液体制冷剂。
[0042]以下为上述储能系统的不同工作状态的标定过程:
[0043]标定前首先确认管路密封良好无渗漏,将温度传感器用导热硅胶和胶带分别固定在电池箱出入口处,使该储能系统处于常温状态(20±5°C)。手动开启相应的栗、阀,模拟车辆储能系统架的各种工作状态。
[0044]工作模式1:电池箱弱冷工况
[0045]开启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开启水栗12、第五电磁阀17,关闭第三电磁阀15、第二电磁阀14、PTC加热单元;调节电池箱出、入口水阀流量,使热管理试验台电池箱出口流量为10L/min,记录此时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然后,分别将电池箱出口流量调节至20L/min、30L/min、40L/min,重复进行试验,并分别记录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依据数据绘制车辆储能系统的流量一压力曲线。
[0046]工作模式2:电池箱强冷工况
[0047]开启电池箱强冷回路:开启水栗12、第三电磁阀15及第二电磁阀14,关闭第五电磁阀17、PTC加热单元,调节电池箱出、入口水阀使车辆储能系统电池箱出口流量为1L/min,记录此时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然后,分别将流量调节至20L/min、30L/min、40L/min,重复进行试验,并分别记录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依据数据绘制车辆储能系统的流量一压力曲线。
[0048]工作模式3:电池箱加热工况
[0049]开启电池箱加热回路:开启水栗12、PTC加热单元6及第三电磁阀15,关闭第五电磁阀17及第二电磁阀14,调节电池箱出、入口水阀使车辆储能系统电池箱出口流量为1L/min,记录此时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然后,分别将流量调节至20L/min、30L/min、40L/min,重复进行试验,并分别记录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依据数据绘制车辆储能系统的流量一压力曲线。
[0050]工作模式4:乘员加热工况
[0051]开启乘员舱加热回路:开启水栗12、PTC加热单元6及第四电磁阀16,调节水阀使车辆储能系统乘员舱出口流量为10L/min,记录此时乘员舱散热器出入口压力数据。将流量调节至20L/min、30L/min、40L/min,重复进行试验,测定车辆储能系统的流量一压力曲线。
[0052]工作模式5:电池箱和乘员舱共同加热工况
[0053]开启开启水栗12、PTC加热单元6、第三电磁阀15及第四电磁阀16,调节水栗12使电池箱出口流量为5L/min,乘员舱出口流量为5L/min。记录此时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记录此时加温器出入口压力数据。将上述流量调节至10L/min、15L/min、20L/min,重复进行试验,并分别记录电池箱出、入口压力数据,依据数据绘制车辆储能系统的流量一压力曲线。
[0054]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试台架(8),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测试台架(8)上的车辆储能系统,所述测试台架(8)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81),以及若干个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81)上的第二支架(82),所述第二支架(82)与所述第一支架(81)的延伸方向具有设定角度,组成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82)上,所述第二支架(82)相对所述第一支架(81)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82)的安装位置可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81)与所述第二支架(82)通过连接件(3)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81)上成型有滑槽(811),所述连接件(3)可沿所述滑槽(811)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81)的任意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角板,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8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8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与所述第二支架(82)通过连接件(3)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82)上成型有滑槽(821),所述连接件(3)可沿所述滑槽(821)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82)的任意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角板,其包括与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8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81)和/或所述第二支架(82)为具有滑槽的铝型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台架(8)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架(81)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81)上的若干所述第二支架(82),若干所述第二支架(82)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支架(81)垂直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81)和/或所述第二支架(82)底部设有脚轮(4)。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储能系统包括乘员舱冷却回路、乘员舱加热回路、电池箱强冷回路、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以及电池箱加热回路;所述乘员舱冷却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7)、冷凝器(10)、第一电磁阀(13)以及蒸发器(9);所述乘员舱加热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PTC加热单元(6)、乘员舱散热器⑵以及第四电磁阀(16);所述电池箱强冷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电池箱水室(I)、第三电磁阀(15)、热交换器(11)以及PTC加热单元¢),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7)、冷凝器(10)、第二电磁阀(14)及热交换器(11);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PTC加热单元(6)、散热器(5)、第五电磁阀(17)以及电池箱水室⑴;所述电池箱加热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12)、PTC加热单元(6)、热交换器(11)、第三电磁阀(15)以及电池箱水室(I)。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5)与所述热交换器(11)之间的管路与膨胀罐(18)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台架(8),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测试台架(8)上的车辆储能系统,所述测试台架(8)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81),以及若干个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81)上的第二支架(82),所述第二支架(82)与所述第一支架(81)的延伸方向具有设定角度,组成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82)上,所述第二支架(82)相对所述第一支架(81)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82)的安装位置可调。该测试系统解决了现有新能源储能系统的测试标定过程较为复杂,无法灵活调整,测试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IPC分类】G01M17/007
【公开号】CN204903174
【申请号】CN201520620536
【发明人】王克坚, 钟明
【申请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7日
文档序号 :
【 9994111 】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坚,钟明
技术所有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坚,钟明
技术所有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