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新能源汽车的储能系统(RechargeableEnergy Storage System,简称 RESS)是独立式车辆能源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会按照管理系统预先标定的参数,通过控制系统内部的热量流向,使储能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最大程度为车辆提供动力来源。
[0003]目前,新能源汽车所用到储能系统的测试、标定过程,需要等待所有RESS样件装配到位,试验样车安装完成,才可以RESS调试,测试和标定。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0004]1.实车调试需要等待所有RESS样件安装好再调试,一旦调试过程出现异常,无法保证足够的整改时间,无法模拟各种环境工况,测试、标定数据无法全面覆盖。
[0005]3.实车调试需要将以实际车身为平台,将所有RESS样件安装到位,方可进行测试、标定。系统复杂并且无法实现灵活调整,同时测试成本难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0006]4.实车调试系统无法方便观测到所有试验结果,且无法实现完整的数据采集。
【实用新型内容】
[0007]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新能源储能系统的测试标定过程较为复杂,无法灵活调整,测试成本较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地进行新能源车辆储能系统标定的测试系统。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台架,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测试台架上的车辆储能系统,所述测试台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以及若干个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延伸方向具有设定角度,组成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所述第一支架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的安装位置可调。
[0009]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连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成型有滑槽,所述连接件可沿所述滑槽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任意位置。
[0010]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连接件为角板,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板。
[0011]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连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上成型有滑槽,所述连接件可沿所述滑槽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任意位置。
[0012]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连接件为角板,其包括与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板。
[0013]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为具有滑槽的铝型材。
[0014]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测试台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架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若干所述第二支架,若干所述第二支架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支架垂直设置。
[0015]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底部设有脚轮。
[0016]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车辆储能系统包括乘员舱冷却回路、乘员舱加热回路、电池箱强冷回路、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以及电池箱加热回路;所述乘员舱冷却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第一电磁阀以及蒸发器;所述乘员舱加热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PTC加热单元、乘员舱散热器以及第五电磁阀;所述电池箱强冷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电池箱、第三电磁阀、热交换器以及PTC加热单元,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第二电磁阀及热交换器;电池箱常温冷却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PTC加热单元、散热器、第六电磁阀以及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加热回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栗、PTC加热单元、热交换器、第三电磁阀以及电池箱。
[0017]上述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中,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与膨胀罐连通。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储能系统测试系统,适用于新能源车辆的储能管理模拟测试系统,其通过台架模拟测试方案的实施,实现了实车装车状态的模拟,减少系统测试的调试时间,给予研发人员足够的改进时间,加快了整车开发进度。进一步的,该测试系统的测试台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安装于第二支架上;由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支架的位置变化以及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的安装位置变化都会改变车辆储能系统各个元件的位置关系。该测试系统中,第二支架相对第一支架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的安装位置可调,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则可以相对该测试台架的任意位置,方便模拟各种车型的储能系统的测试标定,实现灵活调整,为车辆研发提供及时客观的依据。相比现有实车测试更加的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00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测试台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储能系统的原理框图。
[0024]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电池箱水室,2-乘员舱散热器,3-连接件,4-脚轮,5-散热器,6-PTC加热单元,7-压缩机,8-测试台架,81-第一支架,82-第二支架,811,821-滑槽9-蒸发器,10-冷凝器,11-热交换器,12-水栗,13-第一电磁阀,14-第二电磁阀,15-第三电磁阀,16-第四电磁阀,17-第五电磁阀,18-膨胀罐,19-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使用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0026]图1为一种车辆储能系统的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包括测试台架8,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测试台架8上的车辆储能系统;其中,所述测试台架8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架81以及若干互相平行设置且垂直于第一支架81设置的第二支架82,第二支架8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81上,组成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82上,所述第二支架82相对所述第一支架81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82的安装位置可调。
[0027]由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支架82的位置变化以及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82的安装位置变化都会改变车辆储能系统各个元件的位置关系。该测试系统中,第二支架82相对第一支架81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82的安装位置可调,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则可以相对该测试台架8的任意位置,方便模拟各种车型的储能系统的测试标定,为车辆研发提供及时客观的依据。相比现有实车测试更加的简单易行。
[0028]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架82相对所述第一支架81的安装位置可调可以通过多种实施方式实现,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架81与所述第二支架82通过连接件3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81上成型有滑槽811,所述连接件3可沿所述滑槽811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81的任意位置。更具体地,所述连接件3为角板,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8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8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板。
[0029]安装时,首先将连接件3的第二支板与第二支架82进行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优选为通过紧固件19螺纹连接的方式,还可以选择卡固连接等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件3的第二支板与第二支架82连接后,将第一支板连接于第一支架81的滑槽811的任意位置处,实现第二支架82与第一支架81的安装位置可调。
[0030]作为另一种可以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支架81上成型有导轨,所述第二支架82适于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架81的导轨上,根据不同的测试工况,第二支架82安装到位时,通过限位件或紧固件将其固定于第一支架81上。
[0031]作为另一种可以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支架81上开设若干个安装孔,第一支架81与第二支架82通过连接件3进行可拆卸连接,根据不同测试车型,将第二支架82安装于第一支架81的不同位置。
[0032]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所述第一支架81还可以设置一个,即若干第二支架82安装于一个所述第一支架81上,同样可以实现第二支架82相对所述第一支架81安装位置可调。另外,该第二支架82与第一支架81的延伸方向不仅限于垂直关系,根据不同的安装装配条件,两者具有一定夹角,例如30°、45°、60°等同样可以实现安装固定。
[0033]同样的,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82安装位置可调也有多种实施的方式,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实施方式,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与所述第二支架82通过连接件3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82上成型有滑槽821,所述连接件3可沿所述滑槽821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82的任意位置。
[0034]更具体地,所述连接件3为角板,其包括与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8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板。
[0035]安装时,首先将连接件3的第一支板与所述车辆储能系统的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优选为通过紧固
文档序号 :
【 9994111 】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坚,钟明
技术所有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坚,钟明
技术所有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