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驶的运输设备的制造方法
[0015]图3示出能行驶的运输设备I的侧视图,所述运输设备同样能由手移动并且与图1和2相反地配设有多于一个安放装置11。在该示例中,是三个安放装置11,这三个安放装置相叠地设置。从配设有行驶轮3和4的底架2开始,两个梁21在后部区域9中并且从运输设备I的两个纵边7开始成对地垂直向上延伸。在梁21上设有如已知的把手部段的机构,以推动或移动运输设备I。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安放装置11以能分别围绕水平轴线13在两个梁21中的后部的梁上枢转的方式支承。每个安放装置11支撑在两个支架15上,所述支架分别位于横向连接件23上,其中每个横向连接件23将两个成对设置的梁21中的前部的梁连接。在每个安放装置11的后部端部12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倾斜向后下降的碰撞面24。每个安放装置11在其前部端部上又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其中每个安放元件22如已经在图1和图2中描述的那样规定用于,当将两个运输设备I以节约空间的方式推入彼此中时,驶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碰撞面24上。
[0016]虚线示出另一个相同的运输设备1,该运输设备以节约空间的方式推入到刚刚描述的运输设备中。两个运输设备I的在此出现的最小间距用A表示。由于形成的空腔20,参见图4和5,每个横向连接件23借助其支架15驶下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向后伸出的碰撞面24。由此可能的是,实现具有尺寸A的极其小的堆叠间距。与在图1和2中描述的其中支架15位于前部区域9中并且水平轴线13位于后部区域9中的实施例相反地,在此处描述的实施例中,支架15和水平轴线13仅设置在后部区域9中。在该示例中,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碰撞面24 (在图中在左侧)需要推入的运输车I的空腔20,也参见放大的视图。
[0017]图4示出支架15所处于的三个横向连接件23中的一个横向连接件,参见图3。根据附图可见通过横向连接件23连接的两个梁21中的前部的梁。示出两个支架15。居中地,每个横向连接件23向下弯曲,使得通过横向连接件23的厚度并且通过出现的深度t,形成向下延伸的空腔20。空腔20沿竖直方向跟随地比碰撞面24的下部边界24a更深地终止,参见尺寸a以及图5。两个支架15通过向下延伸的空腔20分隔。虚线示出运输设备I的碰撞面24。因此,关于每个横向连接件23,在两个支架15旁边形成至少一个向下延伸的空腔20,其中在运输设备I的水平视图中,沿着其纵向方向,碰撞面24图示地位于支架15之间并且沉入到空腔20中以及需要空腔20的至少一部分。运输设备I也能够配设有两个碰撞面24,所述碰撞面因此同样图示地沉入到空腔20中。
[0018]图5在至今为止示出的解决方式的变型方案中示出具有仅一个支架15的横向连接件23,所述支架位于两个空腔20之间或位于两个空腔20旁边。因此,设有两个碰撞面24和两个支撑元件22,其中沿运输设备I的水平方向观察,每个碰撞面24沉入到空腔20中。
[0019]在上文中描述的能行驶的运输设备I优选描述为能由手移动的车。不考虑此,也由本发明包括所有能行驶的运输设备1,所述运输设备例如是动力驱动的并且要么为这种运输设备I的用户促进地作用、要么由用户控制、要么以配设有相应的控制机构的方式也适合于自动行驶。
[0020]也还要提到的是,至少一个安放装置11不一定必须构成为平台状。更确切地说,在术语安放装置11下包括所有适合的并且已知的装置,物件安放在所述装置上或挂在杆或钩上。例如构成为能升高的轨道的两个安放装置11也能够并排设置。
【主权项】
1.一种能行驶的运输设备(I),所述运输设备能与相同的运输设备以节约空间的方式堆叠并且具有配设有纵向支承件(3)的底架(2),所述底架承载至少一个规定用于安放物件的安放装置(11),其中每个安放装置(11)以能围绕各一个水平轴线(13)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底架(2)上并且贴靠在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底架(2)上的支架(15)上,并且其中在所述安放装置(11)的前部端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并且在所述运输设备(I)的后部区域(9)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的碰撞面(24),所述碰撞面倾斜向后下降并且规定用于相同的另一运输设备(I)的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驶上,所述另一运输设备能够推入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中,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支架(15)旁边形成至少一个空腔(20),并且在所述运输设备(I)的水平视图中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观察,每个碰撞面(24)图示地沉入到空腔(20)中,并且在两个运输设备的堆叠过程中,一个运输设备(I)的每个碰撞面(24)利用或需要另一运输设备(I)的配属于此的空腔(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空腔(20)沿竖直方向跟随地比每个碰撞面(24)的下部边界(24a)更深地终止,并且每个空腔(20)的宽度大于每个碰撞面(24)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5)关于所述运输设备(I)的垂直的中轴线(8)对称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5)的净间距大于至少一个所述碰撞面(24)的水平测量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5)要么设置在纵向支承件(3)上、要么设置在连接所述纵向支承件(3)的横杆(6)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架(15)具有贴靠部段(16),并且每个贴靠部段(16)反向地设置并且指向所述运输设备⑴的两个纵边(7)中的一个纵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贴靠部段(16)配设有弹性的并且减震的部件(17),并且所述安放装置(11)贴靠在所述部件(17)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碰撞面(24)固定在横架(23a)上,所述横架将所述纵向支承件(3)或梁(21)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碰撞面(24)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安放装置(11)的后部端部(12)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安放装置(11)水平地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能由手移动的、能与相同的设备堆叠的运输设备(1),具有配设有纵向支承件(3)的底架(2),所述底架承载安放装置(11),所述安放装置以能围绕各一个水平轴线(13)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底架(2)上并且贴靠在至少一个支架(15)上。在安放装置(11)的前部端部上设有支撑元件(22)并且在运输设备(1)的后部区域(9)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的碰撞面(24),所述碰撞面倾斜向后地下降并且规定用于相同的另一运输设备(1)的支撑元件(22)驶上,所述另一运输设备能够推入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1)中。在每个支架(15)旁边形成至少一个空腔(20),其中在运输设备(1)的水平视图中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观察,每个碰撞面(24)图示地位于空腔(20)中。在两个运输设备(1)的堆叠过程中,一个运输设备(1)的每个碰撞面(24)利用或需要另一运输设备(1)的配属于此的空腔(20)。
【IPC分类】B62B3/14, B62B3/18
【公开号】CN105209315
【申请号】CN201480026963
【发明人】马丁·埃伯莱因
【申请人】马丁·埃伯莱因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5月8日
【公告号】DE112014002370A5, DE202013004429U1, EP2994361A1, US20160107667, WO2014183737A1
文档序号 :
【 9457037 】
技术研发人员:马丁·埃伯莱因
技术所有人:马丁·埃伯莱因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马丁·埃伯莱因
技术所有人:马丁·埃伯莱因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