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涡环流抑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2025-10-30 15:00:06 371次浏览
涡环流抑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皮带运输机转运站抑尘的环保装置,特别涉及涡环流抑尘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皮带机是一种常用的物料输送设备,它能输送很多品种的固体物料,例如:各种矿石等。皮带机具有输送效率高、输送能力强、运行稳定等优点,但在皮带之间进行转运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落差,成为皮带运输系统关键产尘点。在各皮带转运点处,带有粉尘的物料在皮带机卸料处形成大量飞扬粉尘,物料下落而激起的紊乱空气流使得细小粉尘四处飘逸,成为主要尘源,造成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0003]目前,针对皮带运输系统转载点有各种除尘的办法,湿式的如负压诱导除尘法、干雾除尘法等,干式的如旋风除尘器、扁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等。这些除尘技术实施后,短期内会收到一定除尘效果,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维护保养不方便,导致除尘效果不断下降,以至于最后搁置不用。因此彻底解决皮带运输系统转载点扬尘的问题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涡环流抑尘装置,真正有效地抑制和回收皮带运输系统转载点产生的粉尘,很好地解决皮带运输系统转载点扬尘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涡环流抑尘装置,它包括在运输皮带导料槽上设置有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所述涡流腔体的一侧与落料管在下部连通,所述涡流腔体的另一侧设有环流腔体,所述环流腔体上设有环流管,所述环流管的一端与环流腔体顶部连通,另一端与落料管的上端侧壁连通,所述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内设置有尘气消能器,导料槽内设有粉尘分流器、微尘吸附分离系统和尾封帘。
[0007]进一步,所述的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都与落料管的宽度相同。
[0008]所述的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上设有人孔门。
[0009]所述的尘气消能器共四组,其中三组均匀地设置于涡流腔体内的人孔门与落料管之间,其余一组设置于环流腔体的人孔门与环流管之间。
[0010]所述的落料管与导料槽接触的部分与水平方向形成α角,50° < α < 70°。
[0011]所述落料管侧的导料槽内设有尾封帘。
[0012]所述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下的导料槽内悬挂有粉尘分流器,所述粉尘分流器由配重橡胶板、工业帆布、聚氨酯板依次布置压紧而成,所述的迎料面是两块耐磨聚氨酯板,然后是一整块的工业帆布,最后是一块至少10_厚的配重橡胶板。
[0013]所述环流腔体的前方导料槽内设有微尘吸附分离系统,包括密封盖、微尘吸附条、固定架,所述密封盖与导料槽上盖结合为一体;所述微尘吸附条固定在固定架上,所述的微尘吸附条为四方条形结构,其中,两窄面为“W”形,其余两宽面为平面,所述的微尘吸附分离系统的宽度比导料槽内的宽度大一点,所述的微尘吸附条不少于四层,层与层之间的微尘吸附条交错相叠。
[0014]所述的粉尘分流器、微尘吸附分离系统和尾封帘的宽度稍大于导料槽的内部宽度,粉尘分流器、微尘吸附分离系统和尾封帘底端均与运输皮带弹性接触。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6]本发明能够很好地解决皮带运输系统转载点扬尘的问题,有效地抑尘降尘,使皮带运输系统转载点处的工作场所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I部分》的要求。既防止了粉尘污染环境,又保障了岗位工人的切身利益。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0018]图2为本发明中粉尘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发明中微尘吸附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发明中微尘吸附分离系统的微尘吸附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发明的抑尘原理示意图。
[0022]图中:1、落料管;2、涡流腔体;3、尘气消能器;4、环流管;5、人孔门;6、环流腔体;7、粉尘分流器;71、配重橡胶板;72工业帆布;73、聚氨酯板;8导料槽;9微尘吸附分离系统;91、密封盖;92、微尘吸附条;93、固定架;10尾封帘;11、运输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参见图1,本发明的涡流抑尘装置,它包括在运输皮带导料槽8上设置有涡流腔体2和环流腔体6,所述涡流腔体2的一侧与落料管I在下部连通,所述涡流腔体2的另一侧设有环流腔体6,所述环流腔体6上设有环流管4,所述环流管4的一端与环流腔体6顶部连通,另一端与落料管的上端侧壁连通,所述涡流腔体2和环流腔体6内设置有尘气消能器3,导料槽内设有粉尘分流器7、微尘吸附分离系统9和尾封帘10。所述的涡流腔体2和环流腔体6都与落料管I的宽度相同。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上设有人孔门5。
[0024]尘气消能器3共四组,其中三组均匀地设置于涡流腔体2内的人孔门5与落料管I之间,其余一组设置于环流腔体6的人孔门与环流管4之间。
[0025]落料管I与导料槽8接触的部分与水平方向形成α角,50° < α < 70°。
[0026]落料管I侧的导料槽8内设有尾封帘10。
[0027]如图和图2所示,涡流腔体和环流腔体下的导料槽内设有粉尘分离器7。所述粉尘分流器由配重橡胶板71、工业帆布72、聚氨酯板73依次布置压紧而成,所述的迎料面是两块耐磨聚氨酯板,然后是一整块的工业帆布,最后是一块至少1mm厚的配重橡胶板。粉尘分流器7的宽度比导料槽8内的宽度大一点,安装时使粉尘分流器7两侧紧贴导料槽8两侧板的内壁,不留缝隙。
[0028]如图1、图2-3所示,所述环流腔体的前方导料槽内设有微尘吸附分离系统9,包括密封盖91、微尘吸附条92、固定架93,所述密封盖与导料槽上盖结合为一体;所述微尘吸附条固定在固定架上,所述的微尘吸附条为四方条形结构,其中,两窄面为“W”形,其余两宽面为平面,所述的微尘吸附分离系统的宽度比导料槽内的宽度大一点,所述的微尘吸附条不少于四层,层与层之间的微尘吸附条交错相叠。
[0029]所述的粉尘分流器7、微尘吸附分离系统9和尾封帘10的宽度稍大于导料槽的内部宽度,粉尘分流器、微尘吸附分离系统和尾封帘底端均与运输皮带弹性接触。
[0030]在本实施例中,涡流腔体2与落料管I
文档序号 : 【 8521452 】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玉
技术所有人:李文玉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李文玉李文玉
一种用于上下料装置的空位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涡流抑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