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安全制动器和刹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5-08-25 17:20:07 381次浏览
专利名称:安全制动器和刹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制动器和刹车系统,它可有效地改善轻小型或 直线二轮式车辆,例如脚踏车或摩托车刹车制动机制,提高安全性并可 减少因为刹车器的不当操作、控制或动作所引起的伤害。
技术背景刹车器亦称为制动器,为各型车辆的安全装置,属于非常重要的车 用零组件。不良的刹车器或不当的使用刹车器常造成事故或使驾驶人或 第三者蒙受重大灾害或损失。基本上刹车器是以刹车套衬(Lining来令)来拉紧或夹紧刹车碟 (Disc)或刹车鼓(Drum),轻型车辆如脚踏车亦常有直接以刹车套衬 夹入或夹紧车辆轮框的设计。 一般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种轻型车辆常 常使用手拉式刹车器,而较大型车辆则通常使用机械式刹车器或甚至具 有动力辅助的动力式(机械式)刹车器。手拉式刹车器相对于机械式或 具动力辅助的刹车器,具有诸多缺失,其中最大、最重要问题即为刹车 力道不足或力道不易控制,常因而衍生许多事故或伤害,或在事故发生 时扩大、加重伤害。轻小型车辆中,最广泛使用的车种为直线二轮式的『脚踏车』,因 其轻便、易操控性,售价亦不高,因此使用者多,除一般做为短程交通 工具使用外,且亦常做为旅游、运动或竞赛工具(自由车),用途广泛 多元;轻型摩托车为另一种常见的『直线二轮式』类型车辆。 直线二轮式结构的脚踏车及摩托车在骑乘使用时,因重量仅支持在一条 直线上,更因为此类型车辆重心原本就偏高不稳,因此极易因骑乘者的 左右(自力)摆动或受外力作用而偏向或歪斜甚至滑倒。另一方面如果刹 车时,未对后轮先施作刹车,就直接使用前轮刹车,则因前轮刹车时会 使骑乘者的重心,在原本就偏高情形下,更往前移,车体及骑乘者的稳 定度当然更为降低,常因而造成事故。故一般直线二轮式结构的脚踏车 或摩托车在骑乘时,如使用刹车器,必须先对后轮施作刹车,才能对前轮施作刹车,否则即容易肇致危险。因此现在的新车出厂时,车厂大都 会在车体的明显位置加贴『先剎后轮,再剎前轮』或类似的警示,足见 不当刹车的危险性。此种情况,尤其是在加装前避震器的车体,如果先 以前轮刹车,之后再使用后轮刹车或可能并未使用到后轮刹车时,因前 轮避震器会下沉,使得重心已然偏高的骑乘者,因重心会更往前倾,以 及加速度作用力因素,骑乘车手如无熟练或优越技术,势将造成车体必 然翻滚倾倒,造成可怕的事故或伤害。直线二轮式脚踏车及摩托车大皆使用手拉式刹车器,且常设计为左 右手各一组, 一般为装在左手的控制前轮刹车,装在右手的则控制后轮 刹车,但也有相反装配的,部份车体也会在施行维修时,前后轮或左右 手的刹车控制位置遭到对调的;因此可以说前、后轮的刹车器究竟由那 只手控制并无一确定的原则或标准,完全由车体制造商甚至是修理商行或使用者自己确定,如此对于非骑乘者惯用的车辆,或使用自己不熟悉 的车体刹车器,是非常不安全的。另, 一般人骑乘脚踏车,在遭遇左或右侧的紧急事件时(例如侧边 车辆临时逼近),习惯上会先操作或控制危险侧的刹车;例如左侧危险 拉左侧刹车,右侧危险则拉右侧刹车,而非依据正确方式先操作后轮刹 车再使前轮刹车,以致在危急时更易发生危险。在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511617 「脚踏车同步刹车装置改良」前案 中,主要在刹车系统中装置了一同步刹车装置,使得左或右把手拉起刹 车时,透过该同步刹车装置使前后轮一同刹车。但此一设计,仍无法达 到刹车时后轮先剎再剎前轮的更安全效果,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 达到车体稳定、较不易翻倒的安全制动器。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安全制动器,装置于脚踏 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或其它具有左及右刹车控制器 控制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轻型车辆刹车系统中,所述安全制动器设置于 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及前及后轮刹车装置之间,当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任一刹车时,该安全制动器控制后轮刹车装置对后轮先刹车,然后再控制前 轮刹车装置对前轮刹车。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安全制动器至少具有一前阶机制及 一后阶动力传输机制;所述左或右刹车控制器皆连结到前阶机制,再由
前阶机制将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产生的刹车制动力量移转到后阶动力传 输机制,然后由后阶动力传输机制将刹车制动力转移到前、后轮刹车装 置,控制后轮先刹车,然后再对前轮刹车。所述后阶动力传输机制为两
个滚轮构成的绞轮组,该两个滚轮上绕接有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当所述前阶机制接受到所述刹车控制器的刹车制动力量时,会使两个滚 轮相对移动,进而使所述前、后轮刹车装置先后对前、后轮刹车。所述 后阶动力传输机制的两个滚轮,每一滚轮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状轮,大 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小轮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 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 对枢接点的另一侧端则分别设置一滚轮;每一滚轮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 状轮,两个大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而小轮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 的导缆。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一个固定架,该固 定架上设有一上滚轮及一下滚轮,该下滚轮是固定的或可向下移动的, 而上滚轮则可沿着固定架上的一滑槽相对下滚轮位移;所述刹车控制器 的拉绳直接连接于上滚轮;当刹车控制器动作,拉绳会拉动上滚轮上移; 该上、下滚轮皆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状轮,两个大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 的导缆,而小轮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所述滚轮有两组滚轮,每 组各有大小两只滚轮所组成,组合方式具有滑轮型式结构及省力特性; 滚轮组可以依据不同车型、车体需要,设计不同的大小轮比率,用以合 适的调整刹车力道及前后轮刹车力道比率大小。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一导 缆固定框,使两导缆穿过该固定框并固定于其上。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 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对枢接点的另一侧则分别于各弧形杆上各设置两只沟状轮,距枢接点较 远处的两只沟状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而距枢接点较近处的两只 沟状轮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 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 对枢接点的另一侧则分别于各弧形杆上各设置两只沟状轮,其中一弧形 杆上的二沟状轮固定于该弧形杆上的同一点,并与另二沟状轮绕设导 缆。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 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 对枢接点的另一侧则于一弧形杆上设置两只沟状轮,于另一弧形杆上固 定该绕设于所述两只沟状轮的导缆。
所述弧形杆上设有定位机构,供其上的沟状轮调整位置。所述定位 机构包含于弧形杆上开设的多孔及一以上的锁固组件,锁固组件穿设于 沟状轮及弧形杆上的孔而固定沟状轮位置。所述定位机构包含一设于弧 形杆上的滑轨及一结合于沟状轮上的滑块,该滑块位于滑轨内,使沟状 轮得以沿滑轨移动,并藉由一止动机构固定沟状轮的位置。所述止动机 构包含一穿设于沟状轮及滑块的锁固组件。所述锁固组件为一快拆装
本发明所釆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刹车系统,用于脚踏车、 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或其它具有左及右刹车控制器控制 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轻型车辆,其包括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前及后轮 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安全制动器,该安全制动器设置于左及 右刹车控制器及前及后轮刹车装置之间,其中所述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任 一刹车时,该安全制动器会控制前、后轮刹车装置,使之确保先由后轮 刹车装置对后轮刹车,然后再控制前轮刹车装置对前轮刹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装置于脚踏车、摩 托车或其它具有左手及右手刹车控制器的轻型车辆刹车系统中,使得左 或右刹车控制器的任一边刹车时,透过该安全制动器能够正确的控制对后轮先刹车,然后再对前轮刹车,以达到车体稳定、较不易翻倒的安全 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安全制动器,后阶动力传输机制为滚轮组成的绞轮 组,每一组滚轮具有一或两只沟状滚轮,分别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及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使得刹车时,无论先拉左手或右手刹车控制器, 因为全部动力皆会拉动刹车滚轮,使两个滚轮发生相对位移,由刹车滚
轮操作刹车导缆动作,所以控制刹车的模式将会一致。刹车滚轮则会因 为大小轮关系,拉动时,大轮转动时,因为大轮圆周周长比小轮多,因 此在安置在大轮上的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拉力比安置在小轮上的前轮 快且制动力量亦比较大,如此可以确保先剎制后轮,再及前轮。本发明 的两组相对滚轮组设计及结构,也具有物理学上的滑轮的型式及功能, 并具有省力装置的特性。也可以依不同车型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大小轮 比率,可用以设计或调整不同车型、车体的刹车力道及前后轮刹车力道 比率大小。再者,本发明亦可将连接前后刹车的沟状轮分别组合置放, 控制前刹车的沟状轮的位置比控制后刹车的沟状轮的位置靠近枢接点, 进而产生不同的刹车力量及作用的时间差,并利用一定位机构让使用者 可随习惯需求进行调整沟轮的位置,而更加地安全。


图1为装设有本发明安全制动器的脚踏车平面示意图2为本发明安全制动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立体图3为图2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4为图2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平面视图5为图2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动作图6为本发明安全制动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立体图7为图6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图8为图6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平面视图9为图6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动作图10为图6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水平式装置;
图11为本发明安全制动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立体图12为图11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动作图;图13为图11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定位机构图14为图11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另一定位机构图;
图15为图14的剖面图16为本发明安全制动器的第四种实施例平面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安全制动器的第五种实施例平面视图。
标号说明
…把手 9 2……
…拉绳 9 4 1…
……后轮刹车装置
9 1…
9 3…
9 4 2
9 5 1
9 6…
1 0 、
1 1 、
2 ......
4 1…
4 3 ...
刹车控制器 …前轮刹车装置
.........导缆
……龙头
2 0 .........弧形杆
2 1 .........滚轮
…安全制动器 ……上滚轮 ……滑槽
9 5 2
……导缆
安全制动器
3 0
4 0 4 2 4 4
枢接点 固定架 下滚轮 导缆固定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方式详加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及操作-请参见图1,系以脚踏车为例说明本发明,但也可以是轻小型摩托 车或其它具有左及右刹车控制器以控制前及后轮刹车的轻型车辆。脚踏 车具有左及右把手91,其上分别装有一可以以手拉动的刹车控制器9
2 ,而两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 3则连接到本发明安全制动器1 ,该安全 制动器1装置于车龙头9 6上或左右把手9 1之间或其联结固定杆9
4上,并与前轮及后轮刹车装置9 4 1及9 4 2的导缆9 5 1及9 5 2 连接,使得任一左或右刹车控制器9 2被拉动时,经由安全制动器1可 使后轮刹车装置9 4 2对后轮先刹车,然后前轮刹车装置9 4 1再对前 轮刹车。
在图2显示了本发明安全制动器1的第一种实施例,其中装置在龙 头9 6上的安全制动器1 ,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1 0及2 0 ,其中间为枢接点3 0 。在弧形杆1 0及2 0 —侧端连接了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
3 ,此为前阶机制;而相对枢接点3 0的另一侧端则分别设置了一滚轮 1 1及2 1 ,此为后阶动力传输机制。
参见图3每一滚轮1 1 、 2 1为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状轮a及b , 两个大轮a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2 ,而小轮b则绕接前轮刹车 装置的导缆9 5 1。
请参见图4及图5动作图。当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 3未被拉动 时,如图4所示,两滚轮1 1及2 1中心相对距离为L 1 。当拉绳9 3 如图5箭头G 1所示方向拉动时,产生一刹车制动力量,则弧形杆1 0 及2 0构成的前阶机制移动,由前阶机制将刹车制动力量移转到后阶动 力传输机制,使弧形杆l 0及2 0另一端部的滚轮1 l及2 1中心距离 会相对增加成L 2 ,此时,在滚轮1 1及2 1的大轮a上的后轮刹车装 置的导缆9 5 2及小轮b上的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1皆会产生拉 动力(如图中箭头G 2及G 3所示),即后阶动力传输机制将刹车制动 力转移到前、后轮刹车装置,使后轮刹车装置9 4 2会先将后轮刹车, 然后使前轮刹车装置9 4 l对前轮刹车。
在图6及图7显示了本发明安全制动器2的另一种实施例,其系具 有一个固定于龙头9 6的固定架4 0 ,该固定架4 0上设有上、下滚轮
4 1及4 2 ,其中下滚轮4 2可以装置成固定式或可向下移动的,而上 滚轮4 1则可沿着固定架4 0上的滑槽4 3相对下滚轮4 2位移。刹车 控制器的拉绳9 3直接连接于上滚轮4 1,当刹车控制器动作,拉绳9 3会拉动上滚轮41上移。上、下滚轮4 l及4 2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 状轮a及b ,两个大轮a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2,而小轮b则 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1 。导缆9 5 1及9 5 2穿过导缆固定框 4 4 c
请参见图8及图9动作图。当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 3未被拉动 时,如图8所示,上滚轮及下滚轮4 1及4 2中心相对距离为L 3 。当 拉绳9 3如图9箭头G 4所示方向拉动时,产生一刹车制动力量,则上 滚轮4 1将会上移,使得上、下滚轮4 1及4 2中心相对距离增加成L4 ,刹车制动力量移转到前、后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1及9 5 2上,此 时,在大轮a上的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2及小轮b上的前轮刹车装 置的导缆9 5 1皆会产生拉动力(如图中箭头G 5及G 6所示),使后 轮刹车装置9 4 2会先将后轮刹车,然后使前轮刹车装置9 4 l对前轮 刹车。
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装置在龙头9 6上的 安全制动器1 ,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1 0及2 0 ,其中间为枢接点3 0 。在弧形杆1 0及2 0 —侧端连接了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 3 ,此为前 阶机制;而相对枢接点3 0的另一侧端则分别各设置二沟状轮a及b , 此为后阶动力传输机制。该二沟状轮a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2 ,而另二沟状轮b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1。如图所示,当 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 3未被拉动时,两沟状轮a中心相对距离为L
5 ,两沟状轮b中心相对距离为L 6 。当使用者拉动刹车控制器而使拉 绳9 3如图12上的箭头G 7所示方向拉动时,会产生一刹车制动力量, 则弧形杆l 0及2 0构成的前阶机制移动,由前阶机制将刹车制动力量 移转到后阶动力传输机制,使弧形杆1 0及2 0另一侧L 5及L 6的中 心距离会相对增加成L 7及L 8 ,同时沟状轮a上的后轮刹车装置的导 缆9 5 2及沟状轮b上的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 5 1皆会产生一拉动 力(如图中箭头G 8及G 9所示),即后阶动力传输机制将刹车制动力 转移到前、后轮刹车装置,使后轮刹车装置9 4 2会先将后轮刹车,然 后使前轮刹车装置9 4 1对前轮刹车。本实施例的沟状轮a轴心至枢接 点3 0的距离D 1大于沟状轮b轴心至枢接点3 0的距离D 2 ,根据三 角函数的正切定律可得知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2</formula>
所以,当e :拉大成e 2后,其沟状轮的距离l 7与l 8分别为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2</formula>其沟状轮所增加的距离分别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3</formula>因此,当D 1大于D 2时,则两沟状轮a所增加的距离就会大于两沟状 轮b所增加的距离;换言之,导缆9 5 2的长度改变量即大于导缆9 5 1的长度改变量,故使用者于同一时间的按压,会使得后轮刹车先行动 作。请再参阅图13至图15,其中将上述实施例再进一步地于弧形杆1 0及2 0上设有一定位机构,让沟状轮a及b可于弧形杆上任意调整位 置。如图13及图15所示,于弧形杆1 0及2 0上开设多数个孔1 0 1 及2 0 1 ,并透过锁固组件S穿设于沟状轮及弧形杆上的孔进行锁合定 位。其中,该锁固组件S可为螺钉或快拆等组件。亦可如图14与图15 所示,于弧形杆上设有滑槽F,及一与沟状轮结合的滑块V,该滑块V 系置于滑槽F内。当将锁固组件S松开时,可使沟状轮沿滑槽F滑动, 待到预设定位后,利用锁固组件S将滑块V拉近而与沟状轮一同压紧滑 槽F的翼部F 1 ,达到定位目的,其中该锁固组件S可为螺钉或是快拆 等组件。藉由该定位装置,可随使用者的习惯进行调整各沟状轮的位置, 而达到最佳的刹车效能。请阅图16,其结合了图2与图11这两种实施例,系将位于弧形杆 2 0上的沟状轮a及b锁固于同一点上(同心),如此,亦可达到让导 缆9 5 2的变化量大于导缆9 5 1 ,让连接导缆9 5 2的后轮刹车先行 动作。再者,如图17所示,亦可将导缆9 5 l及9 5 2的一端直接固 定于弧形杆2 0上,亦可达到目的。图16与图17所表的实施例亦可装 设如图13至图15的定位机构,以达便于调整目的。本发明安全制动器2亦可将安全制动器装置于左右把手9 1的合适中 间段(如图IO所示),或左右把手与龙头连结杆9 4上,装置方式可以 为垂直式(如图6)或水平式安装(如图10)。当然,刹车控制器的拉绳也可以连接到一齿条,即为前阶机制,而 齿条上咬一齿轮组,该齿轮组上连接两个滚轮,每一滚轮具有一大一小 两只沟状轮,且两滚轮在齿条被拉绳拉动时,会使两个滚轮的中心距离 相对增加,这也是本发明的简易变化设计,仍属专利保护中。故本发明 并不以图面所示的实施例为限,但凡依据本发明技术思想所作的简易或 等效变换,皆属本案保护之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安全制动器,装置于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或其它具有左及右刹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轻型车辆刹车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制动器设置于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及前及后轮刹车装置之间,当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任一刹车时,该安全制动器控制后轮刹车装置对后轮先刹车,然后再控制前轮刹车装置对前轮刹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制 动器至少具有一前阶机制及一后阶动力传输机制;所述左或右刹车控制器皆连结到前阶机制,再由前阶机制将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产生的刹车制 动力量移转到后阶动力传输机制,然后由后阶动力传输机制将刹车制动 力转移到前、后轮刹车装置,控制后轮先刹车,然后再对前轮刹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阶动力传输机制为两个滚轮构成的绞轮组,该两个滚轮上绕接有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当所述前阶机制接受到所述刹车控制器的刹车制动力量 时,会使两个滚轮相对移动,进而使所述前、后轮刹车装置先后对前、 后轮刹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阶动 力传输机制的两个滚轮,每一滚轮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状轮,大轮绕接 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小轮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制 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 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对枢接点的另一侧端则分别设置一滚轮;每一 滚轮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状轮,两个大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而 小轮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制 动器具有一个固定架,该固定架上设有一上滚轮及一下滚轮,该下滚轮 是固定的或可向下移动的,而上滚轮则可沿着固定架上的一滑槽相对下滚轮位移;所述刹车控制器的拉绳直接连接于上滚轮;当刹车控制器动作,拉绳会拉动上滚轮上移;该上、下滚轮皆具有一大一小两只沟状轮, 两个大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而小轮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有 两组滚轮,每组各有大小两只滚轮所组成,组合方式具有滑轮型式结构 及省力特性;滚轮组可以依据不同车型、车体需要,设计不同的大小轮 比率,用以合适的调整刹车力道及前后轮刹车力道比率大小。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一导缆固定框,使两导缆穿过该固定框并固定于其上。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对枢接点的另一侧则分别于各弧形杆上各设置 两只沟状轮,距枢接点较远处的两只沟状轮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而距枢接点较近处的两只沟状轮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对枢接点的另一侧则分别于各弧形杆上各设 置两只沟状轮,其中一弧形杆上的二沟状轮固定于该弧形杆上的同一 点,并与另二沟状轮绕设导缆。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 制动器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其中间为枢接点;在该弧形杆一侧端连 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而相对枢接点的另一侧则于一弧形杆上设置两只 沟状轮,于另一弧形杆上固定该绕设于所述两只沟状轮的导缆。
12 .根据权利要求9或1 0或1 1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弧形杆上设有定位机构,供其上的沟状轮调整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 位机构包含于弧形杆上开设的多孔及一以上的锁固组件,锁固组件穿设 于沟状轮及弧形杆上的孔而固定沟状轮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含一设于弧形杆上的滑轨及一结合于沟状轮上的滑块,该滑块 位于滑轨内,使沟状轮得以沿滑轨移动,并藉由一止动机构固定沟状轮 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 动机构包含一穿设于沟状轮及滑块的锁固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 固组件为一快拆装置。
17 . —种刹车系统,用于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 车辆,或其它具有左及右刹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轻型车 辆,其包括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前及后轮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一安全制动器,该安全制动器设置于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及前及后轮刹 车装置之间,其中所述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任一刹车时,该安全制动器会 控制前、后轮刹车装置,使之确保先由后轮刹车装置对后轮刹车,然后 再控制前轮刹车装置对前轮刹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制动器,装置于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或其它具有左及右刹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刹车装置的轻型车辆刹车系统中,所述安全制动器设置于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及前及后轮刹车装置之间,当左或右刹车控制器任一刹车时,该安全制动器控制后轮刹车装置对后轮先刹车,然后再控制前轮刹车装置对前轮刹车,以达到车体不易翻倒的安全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刹车系统,其包括左及右刹车控制器,前及后轮刹车装置,以及一上述的安全制动器。
文档编号B62L3/08GK101229836SQ20071003432
公开日2008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6日
发明者曾东荣 申请人:曾东荣
文档序号 : 【 4100857 】

技术研发人员:曾东荣
技术所有人:曾东荣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曾东荣曾东荣
一种乘用车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复合材料车箱体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