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一种乘用车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2025-08-25 17:20:02 350次浏览
专利名称:一种乘用车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用车副车架的结构设计。
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在整车中作用通常被认为是用来连接安装 零部件、动力总成等,起到支撑作用,另外,在一定意义上起到提高车身刚 度、强度作用,然而在整车碰撞中副车架所起的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乘用车副车架,整车碰撞中副车架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并且在乘客区域变形尽量小,保护乘客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关 键在于沿整车前后方向自前往后有横置的水箱支撑梁,前横梁、左右纵梁 和后横梁焊接构成大致方形的框架,水箱支撑梁与前横梁之间对称设置有左、右过渡梁,含所述的左、右过渡梁所在的前侧区域I、所述的左、右过渡梁 的后侧到后横梁前侧且靠近后横梁之间的区域II为吸能变形区。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副车架在整车中所处位置,在设计中把副车架分 成三个区域1、含所述的左、右过渡梁所在的前侧区域I,该区域I为吸能 区,碰撞中尽量变形吸收更多的能量;2、所述的左、右过渡梁的后侧到后横 梁前侧且靠近后横梁之间的区域II,该区域II发生尽量多的变形,同时在 和区域III边界处发生弯折;区域II后侧、含后横梁以及左右纵梁的中后段 在内的区域III,此区域III有足够的刚度、强度,不发生变形,力向后方 车身纵梁传递。由此可见,位于中、前部位的区域I、 II为吸能区,碰撞中 尽量变形吸收更多的能量,使乘客区域的变形量达到最少,确保乘客安全。


图l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剖视4、是图1中C-C、剖视图;图5是过渡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左视图;图7是图5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乘用车副车架,沿整车前后方向自前往后有横置的水箱支撑梁10, 前横梁30、左右纵梁40、 50和后横梁60焊接构成大致方形的框架,水箱支 撑梁10与前横梁30之间对称设置有左、右过渡梁20,含所述的左、右过渡 梁20所在的前侧区域I、所述的左、右过渡梁20的后侧到后横梁60前侧且 靠近后横梁60之间的区域II为吸能变形区。所述的区域I内的左、右过渡梁20的抗压和/或抗弯强度小于区域II 内左右纵梁40、 50的抗压和/或抗弯强度。为了实现上述区域I、区域II处的抗压和/或抗弯强度由前向后逐渐变 大的设计,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优选方案。所述的区域I内的左、右过渡梁20的板材厚度小于区域II内左右纵梁 40、 50的板材厚度,左、右过渡梁20截面的轮廓区域小于左右纵梁40、 50 截面的轮廓区域。实际产品中,左、右过渡梁20板材厚度为1.5mm,小于区 域II内的左右纵梁40、 50厚度为2mm的板材厚度,因此保证在碰撞中区域I 内的左、右过渡梁20吸能后先完全溃縮,然后区域II内的左右纵梁40、 50 才能发生溃縮。所述的区域I内的左、右过渡梁20的截面轮廓为长方形,左、右过渡梁 20前端的截面轮廓区域小于后端的截面轮廓区域,且自前向后逐渐过渡,如 图5、 6、 7所示,就是左、右过渡梁20,断面形状为沿整车方向,前部断面 小、后部断面逐渐自然变大,这样可以保证碰撞中左、右过渡梁20充分逐步 溃縮,而不会弯折。所述的左右纵梁40、 50的前端的截面轮廓区域小于后端的截面轮廓区域。所述的左右纵梁40、50的前端的截面轮廓围成的区域呈T,左右纵梁40、50的后端的截面轮廓围成的区域呈方形,且其内部横置有加强板41。区域I内的左、右过渡梁20吸能梁完全溃縮后,力传到区域II,如图l 中的A-A剖和B-B剖对比,A-A剖位于区域II内,具体剖视的是左右纵梁40、 50的前端的部位,截面轮廓围成的区域呈T是指卧示状态的T形,也可以看 成是一个大致方形的区域,去掉了右下A和右上B两个小方形区域而形成的 区域,即图2中虚线围成的区域被去掉。该A-A剖部位处截面轮廓围成的区 域小于B-B剖部位处的区域,B-B剖部位位于区域III内。结合图3,区域III内的B-B剖部位处的截面结构中,左纵梁40包括带 翻边的槽形板42和平板43焊接而成,其内居中部位处焊接一个加强板41, 加强板41的截面为槽形,其槽壁与槽形板42的槽壁焊接,且其槽口方向一 致。结合图2、 3所示,左纵梁40位于A-A截面处的面积加A、 B两处的面积 之和等于左纵梁40位于B-B截面处的面积,同时由于加强板41的设置,保 证区域III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而不会轻易变形,区域II在碰撞力的作用下 溃縮,到一定程度,在区域II与区域III结合处,也就是设置加强板41的 开始处发生弯折,区域II溃縮完全且区域II、 III边界处弯折后,区域III由于增加加强板41,因此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保证区域ni不发生变形,而是把碰撞力传到后边的车身纵梁。左、右纵梁40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 所述的前横梁30包括平板31,平板31与带翻边的槽形板32的口边部焊接为一体,围成的方形区域内设置一个截面为L形的筋板33,所述的筋板33沿着槽形板32的底面和侧面焊接为一体。上述结构保证了碰撞时有足够的横向刚度,不发生横向弯折导致动力总成侵入前舱乘客区域,前横梁30处增加筋板33,筋板33通过带有端部翻边的设计和横梁本体充分贴合焊接连接加强板的增加使副车架有足够的横向强度、刚度,不发上横向弯折。采用本发明,整车正面碰撞中副车架吸收能量达整车碰撞产生能量的21.6%, —般车辆达15%左右;偏置碰撞中副车架吸收能量达整车碰撞产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整车前后方向自前往后有横置的水箱支撑梁(10),前横梁(30)、左右纵梁(40)、(50)和后横梁(60)焊接构成大致方形的框架,水箱支撑梁(10)与前横梁(30)之间对称设置有左、右过渡梁(20),含所述的左、右过渡梁(20)所在的前侧区域I、所述的左、右过渡梁(20)的后侧到后横梁(60)前侧且靠近后横梁(60)之间的区域II为吸能变形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区域I 内的左、右过渡梁(20)的抗压和/或抗弯强度小于区域I1内左右纵梁(40)、(50)的抗压和/或抗弯强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区 域I内的左、右过渡梁(20)的板材厚度小于区域II内左右纵梁(40)、 (50) 的板材厚度,左、右过渡梁(20)截面的轮廓区域小于左右纵梁(40)、 (50) 截面的轮廓区域。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区 域I内的左、右过渡梁(20)的截面轮廓为长方形,左、右过渡梁(20)前端 的截面轮廓区域小于后端的截面轮廓区域,且自前向后逐渐过渡。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 右纵梁(40)、 (50)的前端的截面轮廓区域小于后端的截面轮廓区域。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纵 梁(40)、 (50)的前端的截面轮廓围成的区域呈T,左右纵梁(40)、 (50)的后 端的截面轮廓围成的区域呈方形,且其内部横置有加强板(41)。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 横梁(30)包括平板(31),平板(31)与带翻边的槽形板(32)的口边部焊接 为一体,围成的方形区域内设置一个截面为L形的筋板(33)。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板(33) 沿着槽形板(32)的底面和侧面焊接为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用车副车架,关键是沿整车前后方向自前往后有横置的水箱支撑梁,前横梁、左右纵梁和后横梁焊接构成大致方形的框架,水箱支撑梁与前横梁之间对称设置有左、右过渡梁,含所述的左、右过渡梁所在的前侧区域I、所述的左、右过渡梁的后侧到后横梁前侧且靠近后横梁之间的区域II为吸能变形区。具有在整车碰撞中副车架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并且在乘客区域变形尽量小,保护乘客安全等特点。
文档编号B62D21/00GK101214828SQ20071003307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30日
发明者吕波涛 申请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文档序号 : 【 4100856 】

技术研发人员:吕波涛
技术所有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吕波涛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乘用车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安全制动器和刹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