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及用于市政道路的绿化隔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0051]具体的,通过声学软件模拟多重模形结构的声屏障的噪声传播时,得到的降噪效 果模拟声压级分布如图7所示。
[0052] 从图2和图7中可W看出,直立型声屏障和义用多重模形结构的声屏障的噪声分 布区域类似,在声屏障后左下角和右下角出现声压级的低值;在声影区噪声分布呈现右下 角声压级最低,向左上方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声屏障后2. 5m至12. 5m的范围内,在较低的 位置仍出现了稍高的声压级。
[0053]为了更准确的表示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可采用式(1)中的插入损失评价仿真模拟 的降噪效果。
[0054] 表2列出多重模形声屏障在10m、20m、30m、40m、50m等不同距离,高度2~20m范 围内插入损失,列出的插入损失为声影区内数据。为便于比较,将直立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 同时列出。
[0056] 表2
[0057] 由表2可见,不管在任何方向及高度,多重模形都具有比直立型声屏障较好的降 噪效果,如在高度2m,距离50m位置的插入损失达到了 14. 5地,比直立型声屏障模拟结果 10. 2地高出4. 3地,最高附加降噪效果达到4. 8地。如果W道路噪声源声功率级作为前提条 件来描述附加衰减量的话,则附加衰减量将达到并超过24地。
[0058] 在2m高度,多重模形声屏障的插入损失随着距离的增加变化不大;在高度5~ 14m,随着距离增加插入损失变大,高度越高变化越明显。运是因为声屏障声程差的变化与 距离和高度有关。在较低位置,声程差的变化随距离增加而略有减小,变化不明显,因此插 入损失变化不明显。而在高度高于3. 5m时,声程差随距离增加而变大,因此插入损失也随 之变大。
[0059] 从模拟结果看,多重模形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原因是噪声在传播时从地面反射 的声波被多重模形阻挡W及模形内部的共振吸声,从而增大了多重模形的插入损失。
[0060] 顶部设计:所述声屏障本体100顶端设置Y形组件200。所述声屏障本体100顶 端除了可采用Y形组件,还可采用顶部折壁型及T型圆弧形顶部结构。
[0061] 通过声学软件模拟顶部折壁型声屏障、T型圆弧形顶部结构声屏障及Y形分叉型 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声压级分布分别如图8a-8c所示。
[0062] 从图8a-8c可W看出,在声屏障后的声影区,由于不同的声屏障顶部结构,形成的 声压级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顶部折角型、Y型分叉型的较低声压级分布层次更分 明,和距离的关系较为明显,即距离越远,声压级越低;在高度方向上,声压级较低的部分随 距离的增加而在高度上增加,即在较高的位置也可W获得一定的降噪效果。从图Ilc可W 看出,噪声声压级较低的部分区域在高度较低的位置。特别是集中在高度小于3. 5m的位 置。
[0063] 在声屏障后距声屏障2. 5m范围内,声压级较低,特别是高度不高于2m的位置。在 2. 5m至IOm范围内,在较低的位置,声压级反而逐步升高,在IOmW外更大距离范围内,声压 级随距离的增加和高度的下降,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在右下角,即50m距离,与路面平行的 位置,具有最低的声压级。几种不同声屏障顶部结构都具有类似的趋势。
[0064] 为更准确地分析噪声分布情况。特别是降噪效果的大小,还计算了距声屏障为 10m、20m、30m、40m、50m距离,高度为2m~20m,间隔为3m的不同点的插入损失。
[0065] 表3是顶部折壁型、Y形分叉型及T型圆弧形顶部结构声屏障在没有吸声材料时 各点声屏障的降噪效果。考虑到声影区最高边界在声屏障后距离不同而高度不同,W下各 表的最高高度随距离改变而改变。为了便于对降噪效果进行比较,表3还列出了直立型声 屏障的降噪值。
[0066]
[0068] 表 3
[006引由表3可W看到,尸屏P早插入虹失随局度增加而增力日。在距罔方向上,在2m局度, 插入损失随距离增加而减小,但变化不大。而高度5mW上随距离增加而增加。产生上述结 果的原因在于声程差,随高度增加,声程差减小,绕射声能减少,随之插入损失变小。在距离 方向的变化上,在低于声屏障高度时,随距离增加声程差变小,从而插入损失变小;在高于 声屏障时,声程差随距离增加而变大,从而插入损失变大。
[0070] 从表3中可W看出,在高度较低的位置,在不同距离各个高度降噪效果较好的是T 形圆弧型声屏障,如在高度为2m,距离为30m时,模拟降噪量为12. 2地,与直立型相比,附加 的插入损失达到2. 4地。与T形圆弧型声屏障相比,Y形分叉型声屏障在较低位置的降噪效 果略低,如在高度2m,距离30m处的降噪量,Y形分叉型声屏障插入损失为11. 3地,比T型 圆弧型低0.9地。但仍然比直立型声屏障降噪性能好。顶部折壁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与同 等高度的直立形声屏障相比,降噪性能提高并不明显,如距离30m,高度2m时,顶部折壁型 声屏障与直立型声屏障相比,附加插入损失只为0. 2地,其它距离和高度附加插入损失范围 为0.2~0.3地。
[0071] 从W上数据分析可W看出,T形圆弧型声屏障在高度较低的位置具有较好的降噪 性能,随着高度增加到2mW上,降噪性能下降非常多。如在距离为30m时,高度2m降噪量 为12. 2地,而高度为5m时,降噪量降为5. 1地,插入损失下降量达到7. 1地。而Y形分叉型 声屏障在距离30m,高度从2m增加到5m时,插入损失降低量为3. 3地。因此,T型圆弧型声 屏障的比较适用于道路两边等位置较低处的噪声控制。
[0072] 而Y形分叉型声屏障在较高的高度仍然有较好的降噪效果,随高度的增高,插入 损失下降最少。如在50m距离,高度20m的位置,插入损失比T形圆弧型声屏障高1. 4地。 测点高度由2m升高到20m时,Y形分叉型声屏障插入损失变化量为7. 9地。T型圆弧型声 屏障插入损失变化量为10. 2地。因此Y形分叉型声屏障在高度增加时,插入损失降低量较 小,比较适用于道路两边较高的建筑,即在较高的位置仍然有较好的降噪效果。故本发明中 所述声屏障本体100顶端设置Y形组件200,在较高高度仍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
[0073] 本发明的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中,当种植盒300由下至上堆叠形成多重模形结 构,并在所述声屏障本体100顶端设置Y形组件200时,通过声学软件模拟后得到的声压级 分布图如图9所示。
[0074] 从图9中可W看出,声屏障后部的噪声声压级在声影区后形成不同层次,在右下 角最低。为了更准确的表示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可采用式(1)中的插入损失评价仿真模拟 的降噪效果。
[00巧]表4列出了本发明的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在10m、20m、30m、40m、50m等不同距 离,高度2~20m范围内插入损失,列出的插入损失为声影区内数据。
[0076]
[0077] 表 4
[0078] 表5列出了只米用了多重模形结构的声屏障装置在10m、20m、30m、40m、50m等不同 距离,高度2~20m范围内插入损失,列出的插入损失为声影区内数据。
[0082] 表6列出了只采用了Y形组件的声屏障装置在1〇111、2〇111、3〇111、4〇111、5〇111等不同距 离,高度2~20m范围内插入损失,列出的插入损失为声影区内数据。
[0084] 表 6
[0085] 由表4与表5和表6比较可见,组合型声屏障模拟的降噪效果兼具两种屏障的特 点。在较低区域降噪效果比两种声屏障结构单独使用时好,从表4可知,在2m高,IOm距离 的插入损失达到17. 8地,比单独采用多重模形结构的声屏障高出3. 4地,比单独采用Y形组 件的声屏障的模拟插入损失高出5. 3地。可见降噪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但在高于5mW上高 度时,与吸声腔体型声屏障相比,降噪效果略有下降,但与Y形组件相比仍具有较好的降噪 效果。
[0086] 在2m高度,插入损失随距离增加略有减小,与单独采用Y形组件的声屏障在同样 高度的表现一致,而与单独采用多重模形结构的声屏障不同,单独采用多重模形结构的声 屏障在2m高度降噪效果随距离增加略有增加。而在其它高度,插入损失随距离增加有增大 的趋势,与其它两种结构的插入损失区域分布相似。
[0087] 可见,同时采用多重模形结构及Y形组件的声屏障在高度适中及较高区域的降噪 效果得到明显提高,30m距离高度2m的插入损失为16. 8地,比单独应用多重模形与Y形组 件分别高出2. 4地和4. 6地,高度5mW上的降噪效果比单独应用多重模形结构时略低。原 因是Y形分叉型顶部结构对较低区域有较大的遮蔽作用。
[0088] 屏体面层与底部面层设计:采用开孔泡沫侣等新型吸声材料作为种植盒300上的 主要吸声材料。
[0089] 种植仓设计:种植仓为所述声屏障本体100从下至上堆叠设置多个用于种植植物 的种植盒300,种植盒300的仓体面层可设置吸声板材构造,构成了有序排列的降噪单元, 形成均匀分布在所述声屏障本体100上的"吸声体"阵列,种植盒300内栽种植物,一为吸 声,空腔加填充或空腔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吸声效果;此外,种植密度越大,吸声效果越好,在 屏障上形成的声学软边界的作用更明显,降噪效果更好;二为降尘,植物叶面对交通灰尘有 明显的吸附沉降作用,并可过滤汽车尾气,净化空气;=为美观,植物对道路环境美化效果 显著,缓解司机行驶疲劳。
[0090]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种植盒300包括储水仓310,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储水仓 相对两侧的种植仓320 ;所述储水仓310内的底座上设置有高度小于储水仓高度的溢流管 311,所述储水仓310正对所述种植仓320的侧壁上设置有储水仓出水孔312,所述储水仓出 水孔312与储水仓310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溢流管311的高度;所述种植仓320包括 从下至上依次设
文档序号 :
【 9628932 】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宋立天,邹源,陈蓉
技术所有人:黄立,宋立天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宋立天,邹源,陈蓉
技术所有人:黄立,宋立天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