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及用于市政道路的绿化隔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声屏障装置技术领域,尤其设及的是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及用于市 政道路的绿化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建立起了快捷的交 通路线网,运些公路、道路等在建造时难免要穿过人口集中的居住区,所产生的交通噪声给 道路附近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同时车辆行驶扬起的灰尘也对城市环 境的空气质量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0003] 我国在降低交通噪声的实用措施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声屏障主要为专口 设计的立于噪声源和受声板之间的声学障板,它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声源和特定保护位置 (或区域)设计的。体现在声屏障结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金属与塑料板材进行隔音防 护,不能达到较好的降噪效果。
[0004] 目前声屏障的主要技术是通过声学障板的结构、材质W及表面涂料来达到降噪目 的,普遍使用直立式声屏障。主要类型有:直立式板材声屏障、水泥隔音墙、绿植隔音墙、新 型木丝水泥板声屏障和复合材料声屏障等。运些类型的声屏障存在降噪效果有待提高,成 本较高,施工复杂,维护困难,不利于环境保护,色彩呆板,厚重压抑,需要定期的人工养护 植被等缺陷。
[0005]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0006]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及用于 市政道路的绿化隔离装置,旨在克服现有城市道路声屏障原理单一、功能较为局限、空间效 果一般等缺陷,W提高声屏障降噪效果,兼具生态景观效果等目的。
[000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包括多个声屏障单元,所述声屏障单元包括一可吸 收噪声的声屏障本体;所述声屏障本体从下至上堆叠设置多个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盒,还 包括设置在所述声屏障本体顶端的Y形组件;所述声屏障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存储从 声屏障本体渗透而下的水分的储水槽。
[0009]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种植盒包括储水仓,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储水仓 相对两侧的种植仓;所述储水仓内的底座上设置有高度小于储水仓高度的溢流管,所述储 水仓正对所述种植仓的侧壁上设置有储水仓出水孔,所述储水仓出水孔与储水仓底部之间 的距离等于所述溢流管的高度;所述种植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余水存储层、轻质介 质仓及固±种植介质仓;所述种植仓上还设置有用于吸声的吸声板材。
[0010]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Y形组件包括一竖直部和对称设置在所述竖 直部顶端的两个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竖直部的夹角可调节而变化。
[0011]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倾斜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单晶娃太阳能电池板; 所述倾斜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过滤雨水的雨水过滤槽;所述声屏障本体上设置有用于照明 的L邸照明装置,所述L邸照明装置与所述单晶娃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
[0012]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倾斜部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吸收噪声的第 一主动吸声器组;所述声屏障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吸收噪声的第二主动吸声器组。
[0013]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储水槽内设置有一用于将水从储水槽通过供 水管抽至声屏障本体顶端的种植盒的管道累;所述供水管的出水端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流 出时流量大小的流量控制器。
[0014]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储水槽上还设置有排水管。
[0015]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所述种植盒的余水存储层的底部设置有排出种植 仓中过量水分的排水口。
[0016]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其中,还包括:
[0017] 用于根据当前检测的声音分贝数值控制第一主动吸声器组和第二主动吸声器组 启动或停止、及控制Y形组件的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竖直部的夹角的控制模块。
[0018] 一种用于市政道路的绿化隔离装置,其中,包括所述的生态型声屏障装置。
[001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及用于市政道路的绿化隔离装置,包括多个 声屏障单元,所述声屏障单元包括一可吸收噪声的声屏障本体;所述声屏障本体从下至上 堆叠设置多个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声屏障本体顶端的Y形组件;所 述声屏障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存储从声屏障本体渗透而下的水分的储水槽。本发明集 成新型吸声材料、吸声构造、新型造型、植物种植、雨水收集及科学灌概体系、太阳能光伏发 电、L邸照明等新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消除噪声处理的极佳效果。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现有技术中未设置隔声屏障时交通噪声传播的声压压级分部图。
[0021] 图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直立型声屏障来降噪时交通噪声传播的声压压级分部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00巧]图6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中种植盒及声屏障本体的纵剖面图。
[0026] 图7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只采用多重模形结构声压压级分部图。
[0027] 图8a为顶部折壁型声屏障降噪效果声压级分布图、图8b为T型圆弧形顶部结构 声屏障降噪效果声压级分布图、图8c为Y形分叉型声屏障降噪效果声压级分布图。
[0028] 图9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采用多重模形结构及Y形组件时的声压级分 布图。
[0029] 图10为绕射声示意图。
[0030] 图11为声屏障单元等效高度计算示意图。
[0031] 图12为不相干线声源计权声屏障绕射声衰减曲线图。
[0032] 图13为地面吸收声衰减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 楚、明确,W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W解 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4] 目前,道路、桥梁等城市环境中车流量都较大,噪声严重超标。当未对噪声进行降 噪处理时,可根据声学软件来模拟噪声传播的情况。
[0035] 在声学软件中模拟未加声屏障的噪声传播时,首先,应测算未加声屏障时的噪声 级,使模拟过程符合规定要求。图1是未设置隔声屏障时交通噪声传播的情况。
[0036] 为更直观查看未建立声屏障时的噪声级分布,把与声屏障垂直的剖面上主要节点 的噪声级分布列于表1。
[0038]表1
[0039] 由表1可见,随着距离和高度的增加,噪声声压级逐渐降低,在距离声屏障50m,高 度2m时,与IOm距离,高度2m相比,噪声级自然降低量约为6. 1地。
[0040] 具体的,可用插入损失评价仿真模拟的降噪效果。插入损失(IL)是指为保持噪声 源、地形、地面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安装声屏障前后在受声点处测得声压级之差。如式 (1)所示:
[0041]IL=ALd-ALt-ALr-(ALs,ALG)max (1)
[0042] 在式(I)中,IL表示插入损失,ALd表示绕射声衰减,AU表示透射声衰减,ALr 表示反射声衰减,ALs表示障碍物声衰减,ALG--地面吸收声衰减。
[0043] 现有技术中为了降噪处理,常采用直立型声屏障来降噪。通过声学软件模拟加声 屏障的噪声传播时,得到的降噪效果模拟声压级分布如图2所示。
[0044] 从图1和图2中可W得到,当设置直立型声屏障较未设置声屏障时,降噪效果有提 升。
[0045]为了提高声屏障的降噪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型声屏障装置。
[0046] 请同时参考图3-图6,其中图3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正 视图,图4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 声屏障装置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中种植盒及声屏障 本体的纵剖面图。如图3-图6所示,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包括多个声屏障单元,所述声屏 障单元包括一可吸收噪声的声屏障本体100,所述声屏障本体100从下至上堆叠设置多个 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盒3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声屏障本体100顶端的Y形组件200 ;所述 声屏障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存储从声屏障本体渗透而下的水分的储水槽400。具体实 施时,所述声屏障本体100为两个正对设置的工字钢,且通过固定索将同一排设置的种植 盒300水平串接,且多排种植盒300由下至上堆叠,形成如图3所示的生态型声屏障装置。
[0047] 本发明中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降噪的机理是在噪声源与接收点之间引入声屏 障W后,声波必须通过绕射才能传到接收点,声传播路径因而加长,从而导致噪声的降低。 当噪声源发出的声波遇到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时,它将沿着=条路径传播:一部分越过 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的顶部绕射到达受声点;一部分穿透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到达受 声点;一部分在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壁面上产生反射。
[004引通常声屏障反射和吸声结构单一,另外受壁厚限制,吸声腔体的厚度有限。因此对 于W中低频为主的交通噪声,其吸声频带带宽和频率就受到了限制。多重模形结构如果在 表面位置加装吸声材料,则模形内部形成变截面竖直种植腔。种植盒厚度由于不受壁厚限 审IJ,将增大吸收低频噪声的效果,种植盒的不规则截面则对增加吸收频带带宽产生较好的 作用,从而改善声屏障后声影区的降噪效果。其共振频率与单元格尺寸的关系可由常规声 学理论中的空腔共振计算方法进行确定。
[0049] 下面对所述生态型声屏障装置作出更为详细地描述。
[0050] 屏体面层设计:种植盒300使用新型隔声材料一体成型,由下至上堆叠形成多重 模形结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
文档序号 :
【 9628932 】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宋立天,邹源,陈蓉
技术所有人:黄立,宋立天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宋立天,邹源,陈蓉
技术所有人:黄立,宋立天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