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及制备方法
[0064] 无效:食欲及食量均无改善。
[006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0066] 1. 5治疗效果 结果如表1所示。
[0067] 表1: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患儿的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服用本发明所得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治疗三个疗程后,治愈182 例(68. 4%),显效55例(20. 7%),有效24例(9%),无效5例(1. 9%),总有效率为98. 1%。
[0068] 本发明选择薏苡仁、米仔兰、吹火筒、豆瓣七、山楂、鸡蛋参、麦门冬和打米花等共 16味主要原料药配制而成。方中,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功效;米仔兰解郁宽 中;吹火筒清热解毒,活血调经,通利二便;山楂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鸡蛋参补气养血, 润肺生津;麦门冬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使君子叶理气健脾,杀虫解毒;莲蓬草清热,解毒, 活血;破布叶健胃消滞;郁李仁润肠通便;紫葳根凉血祛风,活血通络;铁线莲利尿通络,理 气通便。全方配伍,共奏健脾和胃,行气消食、导滞和中的功效,服用本发明健脾养胃方剂治 疗三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8. 1%,疗效显著。
[0069] 应当指出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以本发明所明确公 开的或根据文件的书面描述毫无异议的得到的,均应认为是本专利所要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 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 薏苡仁9-13 ;米仔兰6-12 ;吹火筒8-13 ;豆瓣七5-12 ;山楂7-10 ;鸡蛋参6-13 ;麦门冬 8-14 ;打米花5-11 ;使君子3-8 ;莲蓬草7-13 ;破布叶9-12 ;郁李仁6-10 ;紫葳根5-9 ;青刺 尖3-9 ;筠酱叶6-14 ;铁线莲8-12。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 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薏苡仁10-12 ;米仔兰8-10 ;吹火筒9. 5-11. 5 ;豆瓣七7-10 ;山楂 8-9 ;鸡蛋参8-11 ;麦门冬10-12 ;打米花7-9 ;使君子4-7 ;莲蓬草9-11 ;破布叶10-11 ;郁 李仁7-9 ;紫葳根6-8 ;青刺尖4. 5-7. 5 ;筠酱叶8-12 ;铁线莲9-1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 备而成,均为重量份:薏苡仁11 ;米仔兰9 ;吹火筒10. 5 ;豆瓣七8. 5 ;山楂8. 5 ;鸡蛋参9. 5 ; 麦门冬11 ;打米花8 ;使君子5. 5 ;莲蓬草10 ;破布叶10. 5 ;郁李仁8 ;紫葳根7 ;青刺尖6 ; 筠酱叶10 ;铁线莲10。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 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 山楂去核,切成小块,置于药锅内,加清水没过山楂即可,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熬 16-24分钟(优选转小火慢熬20分钟),至山楂软烂,倒入搅拌机中绞碎成糊状,取出,备用; (2) 薏苡仁、郁李仁和使君子混合,置于炒药锅内,小火炒至略有焦斑,淋入香油,炒干 为度,取出,研末,备用; (3) 破布叶、青刺尖、筠酱叶和米仔兰混合,加姜汁拌匀,闷13-20分钟(优选闷16分 钟),置炒药锅内,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备用; (4) 将吹火筒、豆瓣七、鸡蛋参、麦门冬、打米花、莲蓬草、紫葳根和铁线莲一同置于煎锅 内,加7-11倍量的清水浸泡1. 0-1. 8小时(优选加9倍量的清水浸泡1. 4小时),然后加入 步骤(3 )处理后的原料药,大火加热至沸,转小火慢煎两次,每次各煎煮18-30分钟(优选每 次各煎煮24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成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5) 将步骤(2)和(4)处理后的的原料药加入到步骤(1)中,边搅拌边加入0. 15-0. 25 倍量的蔗糖细粉(优选边搅拌边加入〇. 2倍量的蔗糖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剂,即得。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骤(2)中香油的量为原料药量的0. 06-0. 16倍(优选的香油的量为原料药量的 0. 09-0. 13倍,更加优选的香油的量为原料药量的0. 11倍)。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3)中姜汁的量为原料药量的20%-40% (优选的姜汁的量为原料药量的25%-35%, 更加优选的姜汁的量为原料药量的30%)。7.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粉剂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骤如下: (1) 薏苡仁、郁李仁和使君子混合,置于炒药锅内,小火炒至略有焦斑,淋入0. 11倍原 料药量的香油,炒干为度,取出,研细末,备用; (2) 鸡蛋参、麦门冬、紫葳根和铁线莲混合,置于甘草水中浸泡25-45分钟(优选置于甘 草水中浸泡35分钟),取出,置于瓦片上,文火焙干,取出,备用; (3) 山楂去核、切薄片,与剩余原料药一同置于热风循环烘箱中于65-85Γ干燥3-6小 时(优选于75°C干燥4. 5小时),取出,备用; (4 )将步骤(2 )和(3 )处理后的原料药粉碎成细粉,加入到步骤(1)所得细末中,混匀, 过50-90目筛(优选过70目筛),灭菌封装,即得。8.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片剂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骤如下: (1) 薏苡仁、郁李仁和使君子混合,置于炒药锅内,小火炒至略有焦斑,淋入0. 08倍原 料药量的香油,炒干为度,取出,研细末,备用; (2) 山楂去核、切薄片,置于热风循环烘箱中于65-85Γ干燥3-6小时(优选置于热风循 环烘箱中于75°C干燥4. 5小时),取出,研细粉,备用; (3) 将除步骤(1)和(2)以外的原料药一同粉碎成细粉,置于渗漉筒内,以乙醇为 溶剂,按照渗漉法进行渗漉,搜集渗漉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70°C相对密度为 1. 23-1. 25的稠霄,真空干燥,得干霄粉,备用; (4) 将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与步骤(3)所得干膏粉混合,机械搅拌,同时加 入质量分数为1. 3%的硬脂酸镁和质量分数为10%的果味调味剂,拌匀,过110-130目筛(优 选过120目筛),置于压片机中压成片剂,即得。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片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步骤(3)中乙醇的浓度为50%-70% (优选的乙醇的浓度为55%-65%,更加优选的乙醇的浓 度为60%)。10.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的糖浆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 鸡蛋参、打米花、吹火筒、莲蓬草、铁线莲和紫葳根混合,置于煎锅内,加清水没过 药面,文火加热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20-36分钟(优选第一次煎煮28分钟),第二次煎煮 18-26分钟(优选第二次煎煮22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滤液备用; (2) 将薏苡仁、麦门冬、郁李仁、使君子、米仔兰、破布叶和筠酱叶一同粉碎成粗粉,置于 中药提取器中,以浓度为55%的乙醇为溶剂,回流提取两次,每次各提取25-45分钟(优选每 次各提取35分钟),合并两次醇提液,过滤,回收乙醇,与步骤(1)所得滤液混合,得药液,备 用; (3) 将山楂(去核、切薄片)、豆瓣七和青刺尖混合,加入0. 22-0. 32倍量稀释后的炼蜜 (优选加入0. 27倍量稀释后的炼蜜),拌匀,转炒药锅内,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干燥, 粉碎成细粉,过90-110目筛(优选过100目筛),备用; (4) 将步骤(3)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2)所得药液中,文火加热10-18分钟(优选文火 加热14分钟),经三层棉纱布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3,备用; (5) 向步骤(4)所得滤液中加入0. 35-0. 55倍量的蔗糖细粉和0. 03-0. 07倍量的山梨 酸(优选加入〇. 45倍量的蔗糖细粉和0. 05倍量的山梨酸),混合溶解,过滤,添加蒸馏水至 规定容量即得。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健脾养胃方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薏苡仁9-13;米仔兰6-12;吹火筒8-13;豆瓣七5-12;山楂7-10;鸡蛋参6-13;麦门冬8-14;打米花5-11;使君子3-8;莲蓬草7-13;破布叶9-12;郁李仁6-10;紫葳根5-9;青刺尖3-9;蒟酱叶6-14;铁线莲8-12。本发明的优良效果还表现在:本发明采用多味中药配制,搭配合理,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食、导滞和中的功效,对脾胃不和,食滞难消等引起的厌食、消化不良等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IPC分类】A61K9/20, A61K9/16, A61K9/14, A61K36/8994, A61K9/08, A61P1/14
【公开号】CN105395972
【申请号】CN201510920699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张翠华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4日
文档序号 :
【 9637673 】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技术所有人:张翠华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技术所有人:张翠华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