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原料组成: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份,浙贝母,海蛤壳,瓦楞子,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甘草。制备方法:S1:按比例称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水浸泡并煎煮;S2:按比例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后加水;S3:将S1的药液和药渣与S2的药材混合后煎煮,过滤得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的药渣加入水煎煮过滤得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的水煎液与S4的水煎液合并浓缩成浸膏并干燥、粉碎,加入辅料制备而成。本发明组成简单,配方新颖具有成本低、疗效好、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受性、服用及携带方便、适用于脂肪瘤的患者。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根据脂肪瘤的可数目可分为有孤立性脂肪瘤及多发性脂肪瘤。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多无自觉症状。临床上因皮下脂肪瘤而求治的患者较多,尤其以青、中年患者求治的心情最为迫切。对于较小的皮下脂肪瘤西医常建议患者无需治疗,以观察为主,无任何特殊药物治疗,对于较大的皮下脂肪瘤则以手术切除为主。皮下脂肪瘤属于中医“气瘤”、“肉瘤”、“痰核”的范畴,气结、血瘀、痰凝是本病的基本病因,通过行气活血化瘀治疗后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成简单,配方新颖的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具有成本低、疗效好、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受性、服用及携带方便、普遍适用于脂肪瘤的患者等特点。
[0004]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组成:茯苓15~60份,夏枯草10~50份,连翘10~50份,白芥子10~50份,浙贝母10~50份,海蛤壳10~50份,瓦榜子10~50份,莪术10~50份,竹茹10~50份,枳实10~50份,法半夏5~40份,陈皮5~40份,甘草I~10份。
[0006]优选地,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20~50份,夏枯草15~40份,连翘15~40份,白芥子15~40份,浙贝母15~40份,海蛤壳15~40份,瓦榜子15~40份,莪术15~40份,竹茹15~40份,枳实15~40份,法半夏10~30份,陈皮10~30份,甘草3~8份。
[0007]优选地,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25~40份,夏枯草20~35份,连翘20~35份,白芥子20~35份,浙贝母20~35份,海蛤壳20~35份,瓦楞子20~35份,莪术20~35份,竹茹20~35份,枳实20~35份,法半夏15~25份,陈皮15~25份,甘草4~6份。
[0008]优选地,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30份,夏枯草25份,连翘25份,白芥子25份,浙贝母25份,海蛤壳25份,瓦楞子25份,莪术25份,竹茹25份,枳实25份,法半夏20份,陈皮20份,甘草5份。
[0009]优选地,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20份,夏枯草15份,连翘15份,白芥子15份,浙贝母15份,海蛤壳15份,瓦楞子15份,莪术15份,竹茹15份,枳实15份,法半夏12份,陈皮12份,甘草3份。
[0010]一种制备上述任意一项药物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
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
5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
5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
5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药学上常用的药物制剂。
[0011]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制剂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或口服液。
[0012]本发明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包括淀粉、硬脂酸镁、糊精和微晶纤维素。
[0013]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脂肪瘤药物中的应用,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皮下脂肪瘤药物中的应用。
[0014]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以根据制药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述的剂型;药物组合物可以通过口服、吸入或肠外给药等方式施用于患者。所述的药剂学上的剂型包括:口服给药时使用的片剂、胶囊剂、丸剂、粉剂、颗粒剂、糖浆、口服液等;在肠外给药时使用的冻干粉针及注射液等。
[0015]为使上述剂型能够实现,需在制备这些剂型时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例如:填充齐?、崩解剂、润滑剂、助悬剂、粘合剂、甜味剂、矫味剂、防腐剂、基质等。填充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甘露醇、甲壳素、微晶纤维素、蔗糖等;崩解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滑石粉、二氧化硅等;助悬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微晶纤维素、蔗糖、琼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粘合剂包括,淀粉浆、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甜味剂包括:糖精钠、阿斯帕坦、蔗糖、甜蜜素、甘草次酸等;矫味剂包括:甜味剂及各种香精;防腐剂包括:尼泊金类、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及其盐类、苯扎溴铵、醋酸氯乙定、桉叶油等;基质包括:PEG6000,PEG4000,虫蜡等。
[0016]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物中的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海蛤壳、瓦楞子、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为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收载的中药或其炮制品。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具有清泄肝火、散结消肿的作用;连翘为木犀科落叶灌木连翘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的作用;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化痰逐饮,散结消肿的作用;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具有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的作用;海蛤壳为为帘蛤科动物文蛤、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瓦楞子为为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具有消痰软坚,化瘀散结的作用;莪术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根茎,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杆的干燥中间层,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作用;枳实芸香科植物酸橙及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具有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的作用;法半夏为半夏的炮制品,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甘草为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或根茎,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配方新颖,组成简单,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对脂肪瘤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方中各味主药价格均较为便宜,整体成本低廉,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19]实施例1:
称取原料获茶15g,夏枯草IOg,连翅IOg,白芥子IOg,浙贝母IOg,海蛤壳IOg,瓦榜子IOg,莪术IOg,竹苑IOg,积实IOg,法半夏5g,陈皮5g,甘草lg,加入辅料淀粉100g制粒,硬脂酸镁5g,糊精100g、微晶纤维素100g,均匀制得颗粒,压片,得到片剂。
[0020]实施例2:
称取原料茯苓60g,夏枯草50g,连翘50g,白芥子50g,浙贝母50g,海蛤壳50g,瓦楞子50g,莪术50g,竹苑50g,积实50g,法半夏40g,陈皮40g,甘草IOg,加入辅料淀粉600g制粒,硬脂酸镁30g,糊精500g、微晶纤维素500g,均匀制得颗粒,压片,得到片剂。
[0021]实施例3:
称取原料茯苓20g,夏枯草15g,连翘15g,白芥子15g,浙贝母15g,海蛤壳15g,瓦楞子15g,莪术15g份,竹苑15g份,积实15g,法半夏IOg,陈皮10g,甘草3g,加入辅料淀粉180g制粒,硬脂酸镁12g,糊精120g、微晶纤维素120g,均匀制得颗粒,压片,得到片剂。
[0022]实施例4:
称取原料获茶50g,夏枯草40g,连翅40g,白芥子40g,浙贝母40g,海蛤壳40g,瓦榜子40g,莪术40g,竹苑40g,积实40g,法半夏30g,陈皮30g,甘草8g,加入辅料淀粉450g制粒,硬脂酸镁30g,糊精350g、微晶纤维素350g,均匀制得颗粒,压片,得到片剂。
[0023]实施例5:
称取原料茯苓25g,夏枯草20g,连翘20g,白芥子20g,浙贝母20g,海蛤壳20g,瓦楞子20g,莪术20g,竹茹20g,枳实20g,法半夏15g,陈皮15g,甘草4g,加入辅料淀粉250g制粒,硬脂酸镁20g,糊精200g、微晶纤维素200g,均匀制得颗粒,压片,得到片剂。
[0024]实施例6:
称取原料茯苓40g,夏枯草35g,连翘35g,白芥子35g,浙贝母35g,海蛤壳35g,瓦楞子35g,莪术35g,竹苑35g,积实35g,法半夏25g,陈皮25g,甘草6g,加入辅料淀粉300g制粒,硬脂酸镁30g,糊精250g、微晶纤维素200g,均匀制得颗粒,压片,得到片剂。
[0025]实施例7:
称取原料茯苓30g,夏枯草25g,连翘25g,白芥子25g,浙贝母25g,海蛤壳25g,瓦楞子25g,莪术25g,竹茹25g,枳实25g,法半夏20g,陈皮20g,甘草5g,加入辅料淀粉280g制粒,硬脂酸镁20g,糊精200g、微晶纤维素200g,均匀制得颗粒,装入胶囊,得到胶囊剂。
[0026]实施例8:
称取原料茯苓20g,夏枯草15g,连翘15g,白芥子15g,浙贝母15g,海蛤壳15g,瓦楞子15g,莪术15g,竹苑15g,积实15g,法半夏12g,陈皮12g,甘草3g,加入辅料淀粉180g制粒,硬脂酸镁15g,糊精150g、微晶纤维素150g,按照常规工艺制备成颗粒剂。 [0027]实施例9:
称取原料茯苓30g,夏枯草25g,连翘25g,白芥子25g,浙贝母25g,海蛤壳25g,瓦楞子25g,莪术25g,竹茹25g,枳实25g,法半夏20g,陈皮20g,甘草5g,加入辅料淀粉280g制粒,硬脂酸镁20g,糊精200g、微晶纤维素200g,按照常规工艺制备成口服液。
[0028]实施例10:
称取原料茯苓20g,夏枯草15g,连翘15g,白芥子15g,浙贝母15g,海蛤壳15g,瓦楞子15g,莪术15g,竹苑15g,积实15g,法半夏12g,陈皮12g,甘草3g,加入辅料淀粉180g制粒,硬脂酸镁15g,糊精150g、微晶纤维素150g,按照常规工艺制备成散剂。
[0029]实施例11:
称取原料获茶15g,夏枯草IOg,连翅IOg,白芥子IOg,浙贝母IOg,海蛤壳IOg,瓦榜子IOg,莪术IOg,竹苑IOg,积实IOg,法半夏5g,陈皮5g,甘草I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片剂。
[0030]实施例12:
称取原料茯苓60g,夏枯草50g,连翘50g,白芥子50g,浙贝母50g,海蛤壳50g,瓦楞子50g,莪术50g,竹苑50g,积实50g,法半夏40g,陈皮40g,甘草IO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片剂。
[0031]实施例13:
称取原料茯苓20g,夏枯草15g,连翘15g,白芥子15g,浙贝母15g,海蛤壳15g,瓦楞子15g,莪术15g份,竹苑15g份,积实15g,法半夏IOg,陈皮IOg,甘草3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胶囊剂。
[0032]实施例14:
称取原料获茶50g,夏枯草40g,连翅40g,白芥子40g,浙贝母40g,海蛤壳40g,瓦榜子40g,莪术40g,竹苑40g,积实40g,法半夏30g,陈皮30g,甘草8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颗粒剂。
[0033]实施例15:
称取原料茯苓25g,夏枯草20g,连翘20g,白芥子20g,浙贝母20g,海蛤壳20g,瓦楞子20g,莪术20g,竹苑20g,积实20g,法半夏15g,陈皮15g,甘草4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口服液。
[0034]实施例16:
称取原料茯苓40g,夏枯草35g,连翘35g,白芥子35g,浙贝母35g,海蛤壳35g,瓦楞子35g,莪术35g,竹苑35g,积实35g,法半夏25g,陈皮25g,甘草6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散剂。
[0035]实施例17:称取原料茯苓30g,夏枯草25g,连翘25g,白芥子25g,浙贝母25g,海蛤壳25g,瓦楞子25g,莪术25g,竹茹25g,枳实25g,法半夏20g,陈皮20g,甘草5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片剂。
[0036]实施例18: 称取原料茯苓20g,夏枯草15g,连翘15g,白芥子15g,浙贝母15g,海蛤壳15g,瓦楞子15g,莪术15g,竹苑15g,积实15g,法半夏12g,陈皮12g,甘草3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S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备成胶囊剂。
[0037]下面通过具体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I 一般资料
选取52例脂肪瘤患者,年龄20~70岁,男28例,女24例。病程多在6个月到10年,平均年龄42岁。
[0038]2诊断标准
(I)发于颈、肩、背及四肢,大小不一,呈扁平团块或分叶状;(2)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质软而有弹性,可有假性波动感。
[0039]3实验方法
实验配方为:获茶20g,夏枯草15g,连翅15g,白芥子15g,浙贝母15g,海蛤壳15g,瓦榜子15g,莪术15g,竹苑15g,积实15g,法半夏12g,陈皮12g,甘草3g。其煎煮方法为:S1:将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S2:将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S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15~20min,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S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15~20min,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服用方法:每天服用I剂,每日分3次服用,3个月为I个疗程。服用I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0040]4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瘤体萎缩,接近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瘤体明显缩小,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瘤体及伴随症状均较治疗前减轻;无效:瘤体大小、数目没有改变。
[0041]5 结果
52例患者经过I个疗程给药治疗后,痊愈27例(51.92%),显效13例(25%),有效9例(17.31%),无效3例(5.77%),总有效率达到94.23%。实验结束后对各患者进行心电图、肝、肾功安全性指标检查,各患者心电图、肝、肾功未见异常。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组成:获茶15~60份,夏枯草10~50份,连翅10~50份,白芥子10~50份,浙贝母10~50份,海蛤壳10~50份,瓦榜子10~50份,莪术10~50份,竹苑10~50份,积实10~50份,法半夏5~40份,陈皮5~40份,甘草I~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20~50份,夏枯草15~40份,连翘15~40份,白芥子15~40份,浙贝母15~40份,海蛤壳15~40份,瓦榜子15~40份,莪术15~40份,竹苑15~40份,枳实15~40份,法半夏10~30份,陈皮10~30份,甘草3~8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25~40份,夏枯草20~35份,连翘20~35份,白芥子20~35份,浙贝母20~35份,海蛤壳20~35份,瓦楞子20~35份,莪术20~35份,竹茹20~35份,枳实20~35份,法半夏15~25份,陈皮15~25份,甘草4~6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30份,夏枯草25份,连翘25份,白芥子25份,浙贝母25份,海蛤壳25份,瓦楞子25份,莪术25份,竹茹25份,枳实25份,法半夏20份,陈皮20份,甘草5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茯苓20份,夏枯草15份,连翘15份,白芥子15份,浙贝母15份,海蛤壳15份,瓦楞子15份,莪术15份,竹茹15份,枳实15份,法半夏12份,陈皮12份,甘草3份。
6.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比称取海蛤壳和瓦楞子,混合后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浸泡0.5~I小时,随后煎煮0.5~I小时; S2:按重量比称取茯苓、夏枯草、连翘、白芥子、浙贝母、莪术、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和甘草混合,加入药材6~8倍量的水; 53:将SI步骤的药液和药渣与S2步骤的药材混合后共同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备用; 54:将S3步骤中的药渣再加入6~8倍药材量的水煎煮I~1.5小时,过滤得到水煎液,药渣弃去; 55:将S3步骤中的水煎液与S4步骤中的水煎液合并后浓缩成浸膏,然后将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将干膏粉碎,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药学上常用的药物制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制剂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或口服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治疗脂肪瘤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包括淀粉、硬脂酸镁、糊精和微晶纤维素。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脂肪瘤药物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瘤为皮下脂肪瘤。
【文档编号】A61K35/56GK103830674SQ201410068476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7日
【发明者】张晓丹 申请人: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档序号 :
【 1298978 】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丹
技术所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丹
技术所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