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堵塞灌溉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属于农业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灌溉器。
【背景技术】
[0002]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
[0003]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灌溉器,非常容易结垢和堵塞。堵塞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理堵塞,化学堵塞和生物堵塞。水中的泥沙可以引起物理堵塞,这就要求滴灌时水质,一般均应经过过滤,以及灌溉器的合理布置,就可以减少物理沉淀的发生。但是更多的却是由无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的化学堵塞和有机物质或是微生物弓I起的生物堵塞。灌溉器的堵塞会使整个灌溉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有化学和生物引起的灌溉器阻塞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堵塞灌溉器,这种装置可以有效的处理化学沉淀和生物有机质,防止灌溉器堵塞,提高灌溉效率。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无堵塞灌溉器,包括滴管接头、集水中腔,滴管接头内开设有进水口与集水中腔连通,集水中腔下部侧面开设有滴头孔;集水中腔内安装压力气腔,压力气腔通过压力导气管与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接;第一支气管底部安装活塞推杆,活塞推杆底端与滴头盖相连;活塞推杆与滴头盖之间设置复位弹簧,活塞推杆贯穿复位弹簧中;盐酸滴头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连接。
[0007]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所述滴头盖遮挡住滴头孔一部分,滴头孔为1~4个。
[0008]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盐酸滴头上设置有进酸口。
[0009]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盐酸滴头通过托架固定在集水中腔底部。
[0010]工作原理:将本发明的无堵塞灌溉器的滴管接头插入水输送管道中,水则从进水口进入集水中腔,再从滴头孔缓慢滴出。如果滴头孔堵塞,水位上升。水位上升后挤压压力气腔,使得压力气腔中的空气压力变大,压力变大后一部分压力通过压力导气管进入第一支气管推动活塞推杆挤压推动滴头盖,使得滴头盖与滴头孔的接触面变小,增大水流量冲刷堵塞滴头孔;另外一部分压力从第二支气管进入挤压盐酸滴头,盐酸滴头受到挤压会从滴出盐酸进入集水中腔中;盐酸通过滴头盖与滴头孔的间隙及集水中腔溶解沉淀的碳酸钙之类沉淀物。通过双层除堵塞系统,滴头孔清理后,水位下降,压力气腔的压力减小,一方面当压力小于复位弹簧的复位力的时候,滴头盖就会复位从而控制滴头孔的流量,另一方面,由于压力变小盐酸滴头就不会受到挤压,从而盐酸也不会滴落,滴头的流量就会恢复稳定,通过这样的循环动态的控制滴头的水流量。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无堵塞灌溉器结构简单,利用压力气腔的压力大小来控制活塞推杆作用,从而调控滴头孔空隙的大小,避免滴头堵塞。同时再借助少量盐酸的作用,将碳酸钙之类沉淀物进行溶解,达到双层防堵的作用,有效确保了本发明灌溉器的滴头孔的畅通,提高灌溉的效率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的半剖示意图;
附图标记:1.滴管接头,2.集水中腔,3.压力气腔,4.压力导气管,5.盐酸滴头,6.托架,7.复位弹簧,8.滴头盖,9.滴头孔,10.活塞推杆,11.水位,12.进水口,13.第一支气管,14.第二支气管,15.进酸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4]实施例1
一种无堵塞灌溉器(如图1所示),包括滴管接头1、集水中腔2,滴管接头I内开设有进水口 12与集水中腔2连通,集水中腔2下部侧面开设有I个滴头孔9 ;集水中腔2内安装压力气腔3,压力气腔3通过压力导气管4与第一支气管13和第二支气管14相连接;第一支气管13底部安装活塞推杆10,活塞推杆10底端与滴头盖8相连;活塞推杆10与滴头盖8之间设置复位弹簧7,活塞推杆10贯穿复位弹簧7中;盐酸滴头5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14连接。盐酸滴头5上设置有进酸口 15,盐酸滴头5通过托架6固定在集水中腔2底部。
[0015]工作原理:将无堵塞灌溉器的滴管接头I插入水输送管道中,水则从进水口 12进入集水中腔2,再从滴头孔9缓慢滴出。当滴头孔9堵塞,水位11持续上升达到压力气腔3位置,挤压压力气腔3,使得压力气腔3中的空气压力变大,压力变大后一部分压力通过压力导气管4进入第一支气管13推动活塞推杆10挤压推动滴头盖8,使得滴头盖8与滴头孔9的接触面变小,增大水流量冲刷堵塞滴头孔9 ;另外一部分压力从第二支气管14进入挤压盐酸滴头5,盐酸滴头5受到挤压会从滴出盐酸进入集水中腔2中;盐酸通过滴头盖8与滴头孔9的间隙及集水中腔2溶解沉淀的碳酸钙之类沉淀物。通过双层除堵塞系统,滴头孔9清理后,水位11下降,压力气腔的压力减小,一方面当压力小于复位弹簧7的复位力的时候,滴头盖8就会复位从而控制滴头孔9的流量,另一方面,由于压力变小盐酸滴头5就不会受到挤压,从而盐酸也不会滴落,滴头的流量就会恢复稳定,通过这样的循环动态的控制滴头的水流量。
[0016]实施例2
一种无堵塞灌溉器,包括滴管接头1、集水中腔2,滴管接头I内开设有进水口 12与集水中腔2连通,集水中腔2下部侧面开设有2个滴头孔9 ;集水中腔2内安装压力气腔3,压力气腔3通过压力导气管4与第一支气管13和第二支气管14相连接;第一支气管13底部安装活塞推杆10,活塞推杆10底端与滴头盖8相连;活塞推杆10与滴头盖8之间设置复位弹簧7,活塞推杆10贯穿复位弹簧7中;盐酸滴头5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14连接。盐酸滴头5上设置有进酸口 15,盐酸滴头5通过托架6固定在集水中腔2底部。
[0017]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0018]实施例3
一种无堵塞灌溉器,包括滴管接头1、集水中腔2,滴管接头I内开设有进水口 12与集水中腔2连通,集水中腔2下部侧面开设有3个滴头孔9 ;集水中腔2内安装压力气腔3,压力气腔3通过压力导气管4与第一支气管13和第二支气管14相连接;第一支气管13底部安装活塞推杆10,活塞推杆10底端与滴头盖8相连;活塞推杆10与滴头盖8之间设置复位弹簧7,活塞推杆10贯穿复位弹簧7中;盐酸滴头5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14连接。盐酸滴头5上设置有进酸口 15,盐酸滴头5通过托架6固定在集水中腔2底部。
[0019]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0020]实施例4
一种无堵塞灌溉器,包括滴管接头1、集水中腔2,滴管接头I内开设有进水口 12与集水中腔2连通,集水中腔2下部侧面开设有4个滴头孔9 ;集水中腔2内安装压力气腔3,压力气腔3通过压力导气管4与第一支气管13和第二支气管14相连接;第一支气管13底部安装活塞推杆10,活塞推杆10底端与滴头盖8相连;活塞推杆10与滴头盖8之间设置复位弹簧7,活塞推杆10贯穿复位弹簧7中;盐酸滴头5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14连接。盐酸滴头5上设置有进酸口 15,盐酸滴头5通过托架6固定在集水中腔2底部。
[0021]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主权项】
1.无堵塞灌溉器,包括滴管接头(I)、集水中腔(2),滴管接头(I)内开设有进水口(12)与集水中腔(2)连通,其特征在于:集水中腔(2)下部侧面开设有滴头孔(6);集水中腔(2)内安装压力气腔(3),压力气腔(3)通过压力导气管(4)与第一支气管(13)和第二支气管(14)相连接;第一支气管(13)底部安装活塞推杆(10),活塞推杆(10)底端与滴头盖(8)相连;活塞推杆(10)与滴头盖(8)之间设置复位弹簧(7),活塞推杆(10)贯穿复位弹簧(7)中;盐酸滴头(5)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堵塞灌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盐酸滴头(5)上设置有进酸口(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堵塞灌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盐酸滴头(5)通过托架(6)固定在集水中腔(2)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堵塞灌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滴头盖(8)遮挡住滴头孔(6)—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堵塞灌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滴头孔(6)为1~4个。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堵塞灌溉器,包括滴管接头、集水中腔,滴管接头内开设有进水口与集水中腔连通,集水中腔下部侧面开设有滴头孔;集水中腔内安装压力气腔,压力气腔通过压力导气管与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接;第一支气管底部安装活塞推杆,活塞推杆底端与滴头盖相连;活塞推杆与滴头盖之间设置复位弹簧,活塞推杆贯穿复位弹簧中;盐酸滴头的滴头端与集水中腔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气管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利用压力气腔的压力大小来调控滴头孔空隙,避免滴头堵塞。同时借助盐酸的作用,将碳酸钙之类沉淀物进行溶解,达到双层防堵的作用,有效确保了滴头孔的畅通,提高灌溉的效率及稳定性。
【IPC分类】A01G29-00
【公开号】CN104620954
【申请号】CN201510066232
【发明人】肖海燕, 王文林, 赵大宣, 许 鹏, 黄锡云, 覃振师, 郑树芳, 莫庆道, 汤秀华, 冯兰, 何铣扬, 谭秋锦, 宋海云
【申请人】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2月9日
文档序号 :
【 8304031 】
技术研发人员:肖海燕,王文林,赵大宣,许鹏,黄锡云,覃振师,郑树芳,莫庆道,汤秀华,冯兰,何铣扬,谭秋锦,宋海云
技术所有人: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肖海燕,王文林,赵大宣,许鹏,黄锡云,覃振师,郑树芳,莫庆道,汤秀华,冯兰,何铣扬,谭秋锦,宋海云
技术所有人: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