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具体涉及一种能在山地、丘陵的小块干 田、水田作业的微型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收割机,包括大型联合收割机、小型联合收 割机和微型联合收割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小型联合收割机技术成熟,但其整 机尺寸大、重量重、不能适用于小块田地作业。虽然有一些微型联合收割机号 称能在山地、丘陵的小块田地作业,但是其重量也还是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存 在操作、转移不便,制造成本较高的缺点,尤其在水田里机器平衡性和通过性 不好,容易下陷。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为市场提供一种重量轻、成本较低、操作转移灵便 的微型联合收割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 适合在山地、丘陵的小块田地作业的微型联合收割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型联合收割机, 包括发动机、底盘、割台、输送槽、脱粒装置、扶手和拖板,割台安装在前方, 脱粒装置安装在中后部,发动机和输送槽安装在割台与脱粒装置之间的两边, 扶手安装在脱粒装置后面,割台、输送槽、脱粒装置、扶手和发动机安装在底 盘上,拖板既可以安装在底盘上,也可以安装在脱粒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板包括拖板本体和高度调节装置,拖板本体前部与脱粒装置或底盘铰接连接, 后部铰接连接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扶手或其它支架,比如 说安装在脱粒装置或底盘上的支架铰接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看出,拖板是位于整机后方的平衡支点。通过调节连接 拖板后部和扶手或其它支架之间的高度调节装置的长度,使整机绕行走机构的 回转轴线转动,从而改变割台相对田地的高度,满足收割不同高度的农作物和 在深浅不同的田地里作业的要求。
进一步,为了使整机通过性好,要求行走轮径尽量大;为了兼顾收割高矮 杆作物,要求割台位置尽量低;为了避免脱粒装置挡住操作者视线,要求脱粒 装置位置尽量低。本实用新型的输送槽的底板呈圆滑过渡的曲线形,可以有效 解决这个问题。至于顶板可以是曲线或折线形。
再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位于待收割一侧的水田轮轮宽小于另一侧的水田 轮,这种结构减小了水田轮在已收割田地上的比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为己 收割田地比较松软,机器容易倾斜的问题。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脱粒装置上设有扬谷器,扬谷器位于脱粒装置左 右方向上的中间部位,不一定在正中间。扬谷器的出口挂袋接粮,粮袋放置在 拖板上,拖板支承在田地上,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随着粮袋增重, 整机容易出现左右不平衡的缺点。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扬谷器的叶轮与脱粒装置中的谷物螺旋运送器同 轴,扬谷器的叶轮壳上设有屋脊状分谷器,便于谷物从叶轮壳落入谷物螺旋运 送器。扬谷器的叶轮的动力来自于脱粒滚筒与其它部件传动的反转张紧轮。叶 轮的作用是将粮食送到扬谷器出口,其旋转方向要求与脱粒滚筒转向相反。这种结构不需要另外加入齿轮等变向装置就实现了这个目的,结构非常简单,降 低了制造加工成本。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脱粒装置的凹板筛,包括骨架和筛网,所述的筛 网的网眼由周向钢丝穿入轴向带孔的扁钢形成。这种筛子经试验证明,谷物脱 净率高,制造容易,成本低。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构造简单、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操作 转移、灵便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脱粒装置和扬谷器之间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l所示的实施例中,割台l包括壳体、拨禾轮ll、割刀、螺旋推运 器等,拨禾轮11安装在割台前上方,割台1安装在底盘3前方,割台l后方 连接输送槽2。底盘3包括牙箱、水田轮31、机架等。牙箱的输出轴两端分别 安装水田轮31,其中位于待收割一侧的水田轮轮宽小于另一侧的水田轮,其轮 宽中心线距离牙箱中心线位置距离也小于另一侧。输送槽2的底板呈圆滑过渡 的曲线,便于谷物通过。输送槽2内安装有输送链耙,输送槽2后端连接脱粒 装置4。脱粒装置4安装在底盘3中后部。脱粒装置4包括脱粒滚筒41、凹板 筛42、脱粒机盖、扬谷器43和谷物螺旋运送器等。脱粒滚筒41下方安装有凹板筛42,在凹板筛42下方,位于脱粒装置4中部设有屋脊状分谷器,屋脊状 分谷器下方是扬谷器43的叶轮壳44,叶轮壳44内安装叶轮45,叶轮45与两 边的谷物螺旋运送器同轴。脱粒装置4或底盘3后端铰接连接拖板6,扶手5 安装在脱粒装置4或底盘3上。拖板6包括拖板本体61和高度调节装置62, 拖板本体61前部与脱粒装置4或底盘3后端铰接,拖板本体61后部铰接连接 高度调节装置62,高度调节装置62的另一端与扶手5或其它支架,比如说安 装在脱粒装置或底盘上的支架铰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拖板本体61的形状至少前后部具有减小拖板在 泥地里的阻力的光滑过渡的曲线上翘部分。高度调节装置62包括连接套64、 连接杆63和销轴65,连接套64与连接杆63之间采用滑套、销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凹板筛42包括骨架和筛网,筛网的网眼由相对
于脱粒滚筒周向安装的钢丝穿入轴向安装的带孔的扁钢形成,扁钢上的穿钢丝 的孔沿其长轴方向分段均布,段间为增强凹板筛刚度的骨架位置,骨架与脱粒 机壳安装结合部为扁钢或角钢,网眼段间为圆钢或扁钢,钢丝与安装结合部的 骨架间为焊接,网眼段间骨架与轴向带孔的扁钢间为焊接,扁钢上的穿钢丝的 孔最好位于扁钢对称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脱粒装置4的扬谷器43位于脱粒装置4左右方向 上的中间部位。扬谷器4的叶轮44与脱粒装置4中的谷物螺旋运送器同轴。 扬谷器的叶轮44的动力来自于脱粒滚筒45与输送槽3或别的传动部件比如说 过渡轮17传动的反转张紧轮。反转张紧轮可以是链轮,也可以是皮带轮。扬 谷器43的叶轮壳45上方、凹板筛42下方设有屋脊状分谷器。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传动关系如下
行走机构传动关系发动机输出轴双槽皮带轮7—双槽皮带轮8,双槽皮带轮8和皮带轮9、皮带轮17同轴,皮带轮17—牙箱输入轴皮带轮16—牙箱传 动系统一牙箱输出轴一水田轮31。
工作机构传动关系皮带轮9—脱粒机皮带轮10,脱粒机皮带轮10和脱粒 机链轮ll同轴。
至此,动力传动被分为两条传动链。
其中一条传动链脱粒机链轮11—反转张紧链轮12,反转张紧链轮12与 链轮13同轴,链轮13—扬谷器链轮21 —同轴的叶轮44和谷物螺旋运送器。
另外一条传动链脱粒机链轮11 —输送槽大链轮14—输送链耙;与输送槽
大链轮同轴的输送槽小链轮15—过渡链轮17,过渡链轮17与皮带轮19同轴 —拨禾轮皮带轮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拨禾轮l将稻杆拨向割台,割台前端的切割刀将稻杆切断,螺旋推送器将 切下来的谷穗送入输送槽2内。在输送链耙的作用下,谷穗沿输送槽2进入脱 粒装置的入口,在脱粒滚筒41和凹板筛42的共同作用下,谷穗被脱粒,谷杆 沿轴向被送到出口处排到机器外,大部分谷粒穿过凹板筛42的网眼直接落到 其下方的谷物螺旋运送器上,少部分谷粒落到其下方的屋脊状分谷器上,再滑 落至谷物螺旋运送器上。谷物螺旋运送器具有两个旋向相反的螺旋带,在其作 用下,谷粒被送入扬谷器43中,在扬谷器43的叶轮44的旋转推动下,谷粒 沿扬谷器43的通道上升至顶部,从出口落入到粮袋内,粮袋放在拖板上,随 整机一起前进。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联合收割机,包括发动机、底盘、割台、输送槽、脱粒装置、扶手和拖板,割台安装在前方,脱粒装置安装在中后部,发动机和输送槽安装在割台与脱粒装置之间的两边,扶手安装在脱粒装置后面,割台、输送槽、脱粒装置、扶手和发动机安装在底盘上,拖板既可以安装在底盘上,也可以安装在脱粒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拖板包括拖板本体和高度调节装置,拖板本体前部与脱粒装置或底盘铰接连接,后部铰接连接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扶手或其它支架铰接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徼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输送槽的底板呈圆滑过 渡的曲线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徼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水田轮,其中 位于待收割一侧的水田轮轮宽小于另一侧的水田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徽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脱粒装置上设有扬谷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徽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扬谷器位于脱粒装置左 右方向上的中间部位,扬谷器的叶轮与脱粒装置中的谷物蟝旋运送器同轴。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徽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扬谷器的叶轮的动力 来自于脱粒滚筒与其它部件传动的反转张紧轮,反转张紧轮可以是链轮,也可以是皮带轮。
7、 如权利要求4到6之一所述的徽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扬谷器的叶轮壳上设有屋脊状分谷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联合收割机,包括发动机、底盘、割台、输送槽、脱粒装置、扶手和拖板,割台安装在前方,脱粒装置安装在中后部,发动机和输送槽安装在割台与脱粒装置之间的两边,扶手安装在脱粒装置后面,割台、输送槽、脱粒装置、扶手和发动机安装在底盘上,拖板既可以安装在底盘上,也可以安装在脱粒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拖板包括拖板本体和高度调节装置,拖板本体前部与脱粒装置或底盘铰接连接,后部铰接连接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扶手或其它支架,比如说安装在脱粒装置或底盘上的支架铰接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构造简单、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操作转移、灵便的效果。
文档编号A01F12/00GK201294751SQ200820099630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日
发明者曾宪权 申请人:曾宪权
文档序号 :
【 375414 】
技术研发人员:曾宪权
技术所有人:曾宪权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曾宪权
技术所有人:曾宪权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