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和鞋的制作方法
[006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几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0063]图1至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
[0064]如上文所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形成中底的填充物注塑形成在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之间的空腔中。由此形成的中底由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共同形成的“袋装物”(pouch)包围。通过将填充物注入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共同形成的“袋装物”而形成中底,省去了将成形的中底与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对准的步骤。
[0065]图1示出了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102被模制为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104。具体地,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102置于上模具(凸模)101和下模具(凹模)103之间,经过模制处理形成具有特定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104。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3具有与期望的鞋底三维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102可以是适于模压定型的任何适当材料,例如织物或其它柔性材料。形成的鞋底下部104适于包围填充物。
[0066]—方面,鞋底填充物的材料可以具有低密度,从而使得鞋底(以及鞋)轻量化。另一方面,鞋底下部可以作为填充物的保护层,使鞋底耐磨。
[0067]图2示出了可选的防漏层203被覆盖在模压定型的鞋底下部202上。如图所示,通过喷胶201在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202的上表面形成粘膜,将防漏膜203吸附在被喷胶的鞋底下部202上。防漏膜203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下部202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粘附在鞋底下部202上。粘附有防漏膜的鞋底下部204也在图2中示出。采用的防漏膜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或喷雾式粘合剂。
[0068]图3示出了鞋底上部301。鞋底上部301可以是通常所说的鞋垫。也可以在鞋底上部301之外进一步具有额外的鞋垫。鞋底上部301采用的材料可以与鞋底下部相同或不同。例如,鞋底上部301可以由与鞋底下部相同或不同的织物形成,也可以由其他适当的材料形成。可选地,鞋底上部301的下表面上可以粘附防漏膜302。同样,防漏膜302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上部301的下表面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粘附在鞋底上部301的下表面上。粘附有防漏膜的鞋底上部303也在图3中示出。采用的防漏膜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图3进一步示出了鞋底上部303上具有开口304。
[0069]图4示出了鞋面401、具有开口 403的鞋底上部402和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404。如图所示,鞋面401、具有开口 403的鞋底上部402和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404可以沿虚线缝合在一起。上述三个部分也可以通过其它任何适当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或者通过超声焊接接合在一起。
[0070]图5示出了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形成的鞋体。
[0071]图6示出了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在图5所示的鞋体中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填充物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被注入到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之间的空腔中。在具有防漏膜的情况下,填充物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被注入到鞋底上部的防漏膜和鞋底下部的防漏膜之间的空腔中。注入的填充物可以是液体或流体。注入空腔的填充物适应于空腔的形状在该空腔中膨胀和固化。注入的填充物的形状(或由填充物填充的“袋装物”的形状)由具有期望形状的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形状限定。注入的填充物的材料优选地可以是诸如聚氨酯或聚氨酯泡沫的热固性材料。根据一个实施例,采用的注入填充物的主要原料可以是聚醚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MDI)。
[0072]对于聚氨酯发泡的情况,材料例如可以是多组分聚醚组合料(冷熟化A、B料,例如分别为聚醚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MDI),其中,聚醚多元醇可以采用天津石化三厂的TMD-5000,多异氰酸酯(MDI)可以采用Dow公司的PAP1-27),采用的设备例如可以是低压反应灌注机。
[0073]注塑的过程主要包括加料、注料、固化、脱模、修边、后固化等。
[0074]在加料过程中,首先打开A、B料罐的排空阀门,在A、B料罐的料低压表指针回零后打开进料阀门,加料预定量的A、B料后关闭阀门;待A、B料加完后关闭A、B料触排空阀门,A、B料罐低压控制在彡0.2Mpa。
[0075]在注料过程中,需要进行模温控制。具体地,启动电加热水箱给模具加热,将水温控制在80-95°C,光泡模温控制在45±3°C,自吸泡模温控制在58±3°C。在上述环境条件下启动设备,并将设备调整到正常生产状态,将料温控制在25-28°C。A料和B料的配比例如可以设定为100:52(由低压反应灌注机控制柜上A、B桶转速显示表跟踪)。然后进行注料。
[0076]在模具注料完成后,在保证模具的温度情况下进行固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化时间不少于4分钟。固化完成后,可进行脱模和修边。进一步地,得到的产品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常温固化,例如至少12小时。
[0077]图7示出了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在鞋底上部上具有用作注塑口的开口。
[0078]图8示出了包括注塑后的鞋体802、大底803和鞋垫801的成品鞋804。大底803可以具有与鞋底下部对应的三维形状。大底803可以粘附在鞋底下部的下表面上,也可以以其它方式与鞋底下部的下表面接合。
[0079]图9至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用作注入口的开口形成在鞋底下部上。
[0080]为了简便起见,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部分不再赘述,相应的附图也不再重复示出(图1、图2、图4和图8也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0081]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鞋底上部901,其上不具有开口。可选地,鞋底上部901的下表面上可以粘附防漏膜902。同样,防漏膜902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上部901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粘附在鞋底上部901上。采用的防漏膜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图9进一步示出了吸塑防漏膜后的鞋底上部903。
[0082]图10示出了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形成的鞋体。如图10所示,鞋底的底部(鞋底下部上)具有开口 1001,通过该开口可将填充物注入。
[0083]图11示出了通过鞋底下部的开口在图10所示的鞋样中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0084]图12示出了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在鞋底下部具有用作注入口的开口。
[0085]图13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将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进行填充物的注塑处理,在注塑完成后,将鞋面和已注塑的鞋底接合在一起。
[0086]为了简便起见,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部分不再赘述,相应的附图也不再重复示出(图1、图2、图3和图8也适用于第三实施方式)。
[0087]如图13所示,具有开口 1302的鞋底上部1301和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1303可以沿虚线缝合在一起。应当理解,二者也可以通过其它任何适当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或者通过超声焊接接合在一起。图13进一步示出了鞋底上部1301和鞋底下部1303接合在一起后的鞋底(中底)1304。
[0088]图14示出了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在图13所示的鞋底(中底)中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在进行填充时,鞋面尚未接合至鞋底。
[0089]图15示出了注塑完成后的鞋底1502可以和鞋面1501、大底1503接合在一起。接合的方式例如可以是粘合,也可以是其他接合方式。
[0090]图16和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方式与前三个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鞋底不具有单独的鞋底上部。
[0091]如图16所示,
文档序号 :
【 10130544 】
技术研发人员:梁长明
技术所有人:维珍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梁长明
技术所有人:维珍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