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
【背景技术】
[0002]涡流检测技术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是五大无损检测手段之一。在航天、航空、机械、石化、铁路、核工业、军工等领域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质量监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检测对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检测方法和手段要求越来越高。
[0003]涡流检测就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在探头的线圈加载一个交变信号,当探头接近金属工件表面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在金属工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称为涡流。涡流的大小、相位及流动形式受到金属工件表面导电性能的影响。同时涡流也会产生一个反向的磁场,这个方向的磁场反过来又会使探头的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或近表面出现缺陷或金属材料发生变化时,将影响到涡流的强度和分布,涡流的变化又引起了探头的线圈电压和阻抗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就可以间接地知道金属工件内缺陷的存在及金属材料的性能是否有变化。
[0004]现有涡流检测技术对板材,管材,线材规格工件检测非常常见,但是对异型工件,特别是对有凹槽的工件,由于探头体积和检测角度的限制,很难方便和准确定位检测。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这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能够实现工件凹槽内表面缺陷的检测,并且检测的准确性较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包括检测线圈、磁芯、探头外壳、连接线、探头插座和手柄,检测线圈和磁芯均安装在探头外壳中,检测线圈绕在磁芯外面,探头插座安装在手柄的末端,检测线圈通过连接线与探头插座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延长管和活动套;延长管的一端与手柄连接,延长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探头外壳连接,连接线处于延长管中;活动套安装在延长管上,活动套上开设有朝向探头外壳的定位槽;探头外壳的底部设有检测平面,所述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垂直,延长管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平行。
[0007]在检测时,按检测深度调节活动套的位置,将由检测线圈、磁芯、探头外壳所构成的探头伸入到工件凹槽中,使活动套上的定位槽卡在工件凹槽的边缘,定位槽贴在工件端面,沿着工件端面移动探头进行检测。由于设置了延长管,探头能够伸入到工件凹槽内部进行检测,由于活动套的定位槽限制作用,检测平面贴在工件凹槽的内表面上,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总是保持与工件凹槽内表面垂直,同时也将检测深度限制在预设的深度,使工件凹槽内表面上缺陷产生的涡流呈规则形状,实现对工件凹槽内表面检测,提高了工件凹槽内表面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并且,避免因探头移动过程中导致检测深度的不确定和变动,也可以减少探头的提离效应。因此,这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适合对板材,管材,特别是对有凹槽的异型工件的内表面的定位检测。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探头外壳包括竖直部和横向部,竖直部与横向部连接在一起构成直角;所述检测平面设置在竖直部的下端面上;所述检测线圈和磁芯安装在竖直部中;所述延长管与横向部的外端连接。探头外壳设置为直角形状,更方便探头外壳与延长管的连接,更确保在移动过程中,检测平面贴在工件凹槽的内表面上,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总是保持与工件凹槽内表面垂直,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套包括滑座和螺钉,滑座上设有滑动通孔和螺孔,螺孔与滑动通孔相通,滑座通过滑动通孔安装在延长管上,螺钉处于螺孔中;所述定位槽设置在滑座的前端。活动套设置为包括滑座和螺钉,结构简单实用,移动和定位都非常方便。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槽具有稳定平面和限位平面,稳定平面与所述检测平面相平行,限位平面与检测平面相垂直。在进行检测时,稳定平面贴在工件凹槽的内表面上,而限位平面贴在工件凹槽的外侧面,这样移动探头时,探头的检测平面保持贴在工件凹槽的内表面上,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总是保持与工件凹槽内表面垂直,减少探头的提尚效应,稳定检测株度,进一步提尚检测的准确性。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延长管为屏蔽管。延长管采用屏蔽管,能够有效屏蔽干扰信号,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延长管的外表面设有刻度。延长管的外表面设置刻度,能够指示检测的深度,更方便缺陷的检测。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4]由于设置了延长管,探头能够伸入到工件凹槽内部进行检测,由于活动套的定位槽限制作用,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总是保持与工件凹槽内表面垂直,同时也将检测深度限制在预设的深度,使工件凹槽内表面上缺陷产生的涡流呈规则形状,实现对工件凹槽内表面检测,提高了工件凹槽内表面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并且,避免因探头移动过程中导致检测深度的不确定和变动,也可以减少探头的提离效应。因此,这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适合对板材,管材,特别是对有凹槽的异型工件的内表面的定位检测。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如图1所示,这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包括检测线圈1、磁芯2、探头外壳3、连接线4、探头插座5、手柄6、带刻度7的屏蔽管8和活动套9,探头外壳3包括竖直部301和横向部302,竖直部301与横向部302连接在一起构成直角;检测线圈I和磁芯2安装在竖直部301中,检测线圈I绕在磁芯2外面,竖直部301的下端面上设有检测平面11,检测线圈I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11垂直;探头插座5安装在手柄6的末端;屏蔽管8的一端与手柄6连接,屏蔽管8的另一端与横向部302的外端连接,屏蔽管8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11平行;连接线4处于屏蔽管8中,检测线圈I通过连接线4与探头插座5连接;活动套9安装在屏蔽管8上,活动套9上开设有朝向探头外壳3的定位槽12。
[0019]活动套9包括滑座901和螺钉902,滑座901上设有滑动通孔903和螺孔904,螺孔904与滑动通孔903相通,滑座901通过滑动通孔903安装在屏蔽管8上,螺钉902处于螺孔904中;定位槽12设置在滑座901的前端,定位槽12具有稳定平面13和限位平面14,稳定平面13与检测平面11相平行,限位平面14与检测平面11相垂直。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检测时,按检测深度沿屏蔽管8移动滑座901,锁紧螺钉902,调节好活动套9的位置,将由检测线圈1、磁芯2、探头外壳3所构成的探头伸入到工件15凹槽中,使活动套9上定位槽12的稳定平面13贴在工件15凹槽的内表面上,定位槽12的限位平面14贴在工件15凹槽的外侧面上,沿着工件15端面移动探头进行检测。由于设置了屏蔽管8,探头能够伸入到工件15凹槽内部进行检测,由于活动套9的定位槽12限制作用,检测平面11贴在工件15凹槽的内表面上,检测线圈I的中心轴线总是保持与工件15凹槽内表面垂直,同时也将检测深度限制在预设的深度,使工件15凹槽内表面上缺陷产生的涡流呈规则形状,实现对工件15凹槽内表面检测,提高了工件15凹槽内表面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并且,避免因探头移动过程中导致检测深度的不确定和变动,也可以减少探头的提离效应。因此,这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适合对板材,管材,特别是对有凹槽的异型工件的内表面的定位检测。
[002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包括检测线圈、磁芯、探头外壳、连接线、探头插座和手柄,检测线圈和磁芯均安装在探头外壳中,检测线圈绕在磁芯外面,探头插座安装在手柄的末端,检测线圈通过连接线与探头插座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延长管和活动套;延长管的一端与手柄连接,延长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探头外壳连接,连接线处于延长管中;活动套安装在延长管上,活动套上开设有朝向探头外壳的定位槽;探头外壳的底部设有检测平面,所述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垂直,延长管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其特征是:所述探头外壳包括竖直部和横向部,竖直部与横向部连接在一起构成直角;所述检测平面设置在竖直部的下端面上;所述检测线圈和磁芯安装在竖直部中;所述延长管与横向部的外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其特征是:所述活动套包括滑座和螺钉,滑座上设有滑动通孔和螺孔,螺孔与滑动通孔相通,滑座通过滑动通孔安装在延长管上,螺钉处于螺孔中;所述定位槽设置在滑座的前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槽具有稳定平面和限位平面,稳定平面与所述检测平面相平行,限位平面与检测平面相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其特征是:所述延长管为屏蔽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其特征是:所述延长管的外表面设有刻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流直角检测探头,包括检测线圈、磁芯、探头外壳、连接线、探头插座、手柄、延长管和活动套;延长管的一端与手柄连接,延长管的另一端与探头外壳连接,连接线处于延长管中;活动套安装在延长管上,活动套上开设有定位槽;探头外壳的底部设有检测平面,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垂直,延长管的中心轴线与检测平面平行。由于设置了延长管,探头能够伸入到工件凹槽内部进行检测,由于定位槽限制作用,检测线圈的中心轴线保持与工件凹槽内表面垂直,将检测深度限制在预设的深度,使工件凹槽内表面上缺陷产生的涡流呈规则形状,提高了缺陷检测的准确性,避免检测深度的不确定和变动,减少探头的提离效应。
【IPC分类】G01N27-90
【公开号】CN204389438
【申请号】CN201520034114
【发明人】孙伟成, 章适鸿, 张纯青, 詹红庆, 陈伟
【申请人】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9日
文档序号 :
【 8680924 】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成,章适鸿,张纯青,詹红庆,陈伟
技术所有人: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成,章适鸿,张纯青,詹红庆,陈伟
技术所有人: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