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无规律的同侧面神经所支配范围内的肌肉强直或阵挛发作,发病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后逐渐扩散至一侧面部其他肌肉,患者无法控制,入睡后停止。在导致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为主,而小脑上动脉次之。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在非血管因素中有桥脑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表现为电击样、抽搐发作,有间歇期,自己不能控制。目前,西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用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治疗,对重症患者进行酒精或者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西药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满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磨盘草、菰根、笔筒草、槐角、血风藤、竹头草、茯苓、刺蒺藜、小红参、木贼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5]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磨盘草25— 35份、菰根20 — 30份、笔筒草20 —30份、槐角15 — 25份、血风藤15 — 25份、竹头草10 — 20份、茯苓10 — 20份、刺蒺藜10 — 20份、小红参5-10份、木贼5-10份。
[0006]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磨盘草30份、菰根25份、笔筒草25份、槐角20份、血风藤20份、竹头草15份、茯苓15份、刺蒺藜15份、小红参8份、木贼8份。
[0007]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0008]磨盘草:甘、淡、凉。归肺、肾经。疏风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消肿。主治感冒,发热,咳嗽,中耳炎,咽炎,腮腺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
[0009]菰根:甘、寒。除烦止渴,清热解毒。用于消渴,心烦,小便不利,黄疸,烧烫伤等症。
[0010]笔筒草:甘、苦、平、微寒。归心、肝、膀胱、胃经。清肝明目,止血、利尿通淋。临床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目赤肿痛,云翳,尿血,淋症,黄疸等症。
[0011]槐角:苦,寒。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用于痔疮出血,肠风下血,血痢,崩漏,血淋,血热吐衄,白发,肝热目赤,头晕目眩等症。
[0012]血风藤:甘、温。归肺、脾经。补气血,强筋骨,舒筋络。用于气血虚弱,有经不调,血虚经闭,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
[0013]竹头草:甘、温。归脾经。益气固脱。临床用于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0014]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
[0015]刺蒺藜:苦、辛、平。归肝、肺、肾、心经。平肝,解郁,祛风明目。临床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乳闭不通,经闭,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疮疽,瘰疬等症。
[0016]小红参:甘、温。归肝经。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调养气血。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贫血,月经不调,闭经,产后关节痛,头晕失眠等症。
[0017]木贼:甘苦、平。归肺、肝、胆经。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目生云翳,肠风下血,痔血,血痢,妇人月水不断,脱肛等。
[0018]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本发明磨盘草疏风清热、解毒止痉,为君药,菰根除烦止渴、清热解毒,笔筒草清肝息风,为臣药,槐角凉血止血、清肝明目,血风藤补气血、强筋骨、舒筋络,竹头草益气固脱、通络止痛,茯苓利水渗湿、安神,刺蒺藜平肝、解郁、通络,小红参活血舒筋、调养气血,木贼疏风清热,通络解毒。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疏风平肝、通络止痉,舒筋活血,凉血清肝,安神之功效,达到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目的。
[0019]本发明中药于2011年至2015年临床观察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29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0020]丨、一般资料
[0021]29例患者中,年龄41—69岁,病程多在I个月到2年,平均年龄55岁。
[0022]2、诊断标准
[0023]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的诊断依据进行临床诊断:
[0024]2.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渐至同侧其他面肌;
[0025]2.2抽搐程度不等,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
[0026]2.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病变。
[0027]排除功能性眼睑痉挛、Meige综合征、习惯性抽动症、抗精神药物引起面肌运动障碍。
[0028]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临床症状常兼头晕、目眩、耳呜或肢麻振颤,舌红,脉弦数或兼细。
[0029]3、治疗方法
[0030]3.1处方:磨盘草3(^、菰根258、笔筒草258、槐角2(^、血风藤2(^、竹头草158、茯苓15区、刺蔡藜158、小红参88、木贼8区。
[0031]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I剂,每日2次,30天为I疗程。
[0032]4、治疗结果:
[0033]4.1治疗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
[0034]治愈:面肌抽搐症状消失,随访6?12个月无复发;
[0035]显效:面肌抽搐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降低,症状显著减轻,发作次数降低2/3以上;
[0036]好转:面肌抽搐症状减轻,每天发作次数约为治疗前2/3者;
[0037]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者
[0038]4.2结果:29例患者中,痊愈18例(62.I % ),显效7例(24.I % ),好转2例(6.9%),?效2例(6.9%),总有效率为93.1 %。
[0039]典型病例
[0040]1.楚某,男,59岁。I年前出现右眼皮跳动,未予重视。此后逐渐加重并扩张至右面部口角肌肉抽搐,不能自控。情绪紧张、疲劳、睡眠不好时诱发加重。曾于针灸科行针灸理疗,治疗期间症状可见缓解,治疗停止则症状加重。就诊时右面部肌肉抽搐,伴有头晕、目眩、耳呜或肢麻振颤等症。舌红,脉细。服用本发明中药一个疗程后,症状缓解,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左侧面部肌肉抽搐基本消失,后坚持服用二个疗程,随访I年,痊愈。
[0041]2.朱某,女,49岁,主诉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I年余。曾针灸治疗I年余,以口服维生素及针刺治疗为主,无效且症状逐渐较重,由眼睑部跳动蔓延至半侧面部肌肉跳动。就诊时患者左侧面部肌肉跳动,伴有头晕、耳鸣,,二便调,舌淡红,脉弦。服用本发明中药一个疗程后,各种症状较前好转。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左侧面部肌肉抽搐基本消失,后坚持服用二个疗程,随访I年,痊愈。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
[0043]实施例1,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是由磨盘草25g、菰根20g、笔筒草20g、槐角15g、血风藤15g、竹头草10g、茯苳10g、刺蔡藜10g、小红参5g、木贼5g制成。
[0044]实施例2,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是由磨盘草30g、菰根25g、笔筒草25g、槐角20g、血风藤20g、竹头草15g、茯苳15g、刺蔡藜15g、小红参8g、木贼8g制成。
[0045]实施例3,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是由磨盘草35g、菰根30g、笔筒草30g、槐角25g、血风藤25g、竹头草20g、茯苳20g、刺蔡藜20g、小红参10g、木贼1g制成。
【主权项】
1.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磨盘草25 — 35份、菰根20 — 30份、笔筒草20 — 30份、槐角15 — 25份、血风藤15 — 25份、竹头草10 — 20份、茯苓10 — 20份、刺蒺藜10 — 20份、小红参5-10份、木贼5-1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磨盘草30份、菰根25份、笔筒草25份、槐角20份、血风藤20份、竹头草15份、茯苓15份、刺蒺藜15份、小红参8份、木贼8份。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风阳上亢型面肌痉挛的中药,该中药是由磨盘草、菰根、笔筒草、槐角、血风藤、竹头草、茯苓、刺蒺藜、小红参、木贼制成。
【IPC分类】A61K36/899, A61P21/02
【公开号】CN105617122
【申请号】CN201610209723
【发明人】张立云
【申请人】张立云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6日
文档序号 :
【 9852503 】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云
技术所有人:张立云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云
技术所有人:张立云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