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客户端、服务器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0062]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客户端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0063]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客户端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
[0064]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服务器组成结构示意图;
[0065]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67]实施例一、
[006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客户端,如图1所示,包括:
[0069]步骤101: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携带有第一账户信息,使得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标识与Ν个账户信息关联,所述Ν个账户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账户信息,Ν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0070]步骤102:使用与第一标识关联的所述Ν个账户信息中的任意一个账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的登录请求,发送所述登录请求至服务器,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登录验证通过的响应信息后,登录所述第一应用。
[0071]这里,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任意一个需要账户登录的应用,比如可以为微视、微信等应用。
[0072]所述注册请求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应用的名称、第一账户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账户信息包括用户名以及密码。
[0073]所述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第一标识可以为当服务器收到注册请求后,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针对于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唯一编号;该第一标识只有在注册账户时才会产生。
[0074]比如,当用户下载一个应用后,需要首先进行注册,当发出注册的用户名“A”以及密码“ 123456”后,由服务器端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针对本次注册的用户名以及密码生成一个唯一的标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标识的生成只是与注册挂钩的,当用户再次进行注册时,可以再次生成另一个标识。
[0075]其中,所述服务器端进行验证的方法可以为判断密码以及用户名的组成是否满足预设的规则,包括长度、数字的数量、字母的数量、字符的数量等。
[0076]优选地,所述第一账户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的名称、用户名及密码,比如,当使用微视时,可以采用用户登录其他应用的用户名及密码登录,可以为QQ号码登录;那么就需要将QQ作为第二应用的名称,再结合输入的用户名及密码生成第一账户信息,利用所述第一账户信息以及第一应用的名称生成注册请求;
[0077]相应的,在服务器侧,当接收到注册请求后,提取第一账户信息,当第一账户信息中包括了第二应用的名称时,将用户名以及密码发送至QQ的服务器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在服务器端生成对应的第一标识。
[0078]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就能够使用第一账户信息针对第一应用进行注册时,生成与第一账户信息对应的第一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标识与多个账户信息进行关联;从而可以使用与第一标识关联的所述N个账户信息中的任意一个账户信息登录所述第一应用。如此,就可以使得用户采用多种账户均关联至唯一标识登录对应的第一应用,并且保证服务器端不会浪费大量的空间来保存大量的针对注册账户的标识。
[0079]实施例二、
[008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客户端,如图1所示,包括:
[0081]步骤101: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携带有第一账户信息,使得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标识与N个账户信息关联,所述N个账户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账户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0082]步骤102:使用与第一标识关联的所述N个账户信息中的任意一个账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的登录请求,发送所述登录请求至服务器,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登录验证通过的响应信息后,登录所述第一应用。
[0083]这里,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任意一个需要账户登录的应用,比如可以为微视、微信等应用。
[0084]所述注册请求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应用的名称、第一账户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账户信息包括用户名以及密码。
[0085]所述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第一标识可以为当服务器收到注册请求后,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针对于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唯一编号;该第一标识只有在注册账户时才会产生。
[0086]比如,当用户下载一个应用后,需要首先进行注册,当发出注册的用户名“A”以及密码“ 123456”后,由服务器端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针对本次注册的用户名以及密码生成一个唯一的标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标识的生成只是与注册挂钩的,当用户再次进行注册时,可以再次生成另一个标识。
[0087]其中,所述服务器端进行验证的方法可以为判断密码以及用户名的组成是否满足预设的规则,包括长度、数字的数量、字母的数量、字符的数量等。
[0088]优选地,所述第一账户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的名称、用户名及密码,比如,当使用微视时,可以采用用户登录其他应用的用户名及密码登录,可以为QQ号码登录;那么就需要将QQ作为第二应用的名称,再结合输入的用户名及密码生成第一账户信息,利用所述第一账户信息以及第一应用的名称生成注册请求;
[0089]相应的,在服务器侧,当接收到注册请求后,提取第一账户信息,当第一账户信息中包括了第二应用的名称时,将用户名以及密码发送至QQ的服务器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在服务器端生成对应的第一标识。
[0090]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与第一标识关联的多个账户信息,以使得服务器将第一标识与N个账户信息关联,所述N个账户信息包括第一账户信息以及除所述第一账户信息之外的多个账户信息;
[0091]具体的,分别发送针对第一应用的Μ个第一请求至服务器,所述第一请求携带有第二账户信息,使得所述服务器从所述Μ个第一请求中获取Μ个第二账户信息,将所述Μ个第二账户信息与所述第一标识关联,且所述Μ个第二账户信息包含于所述Ν个账户信息中,其中Μ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Ν-1的正整数。
[0092]其中,所述第一请求可以包括:第二账户信息,以及将所述第二账户信息与所述第一标识进行关联的请求;所述第二账户信息可以包括:应用的名称、用户名以及密码。
[0093]可以理解的是,在执行上述分别发送针对所述第一应用的Μ个第一请求至服务器之前,客户端需要至少通过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登录至所述第一应用。
[0094]进一步的,所述分别发送针对第一应用的Μ个第一请求至服务器之前,还可以包括:生成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提示用户输入需要与所述第一应用的第一标识进行关联的Μ第二账户信息;
[0095]接收针对第一提示信息的响应信息,将响应信息中包含的所述Μ第二账户信息;
[0096]分别生成携带有Μ个所述第二个账户信息针对第一应用的Μ个第一请求。
[0097]如此,就可以由用户主动将需要关联的多个账户信息发送至服务器,由服务器完成关联的操作。
[0098]举例说明,如图2所示,以微视为例,微视现有的登陆方式,有手Q登陆、微信登陆、新浪微博登陆这几种;
[0099]当注册时采用手Q登录的方式时,则会生成微视内的第一标识;
[0100]当用户通过手Q登录的方式登录之后,在微视中,分别将微信账户以及新浪微博账户发送至服务器,由服务器将所述微信账户以及新浪微博账户与第一标识关联。
[0101]如果用户下次再次登录时,选择了微信登录,则由服务器验证所述微信账户是否已经于第一标识关联,如果已经关联,则登录微视。
[0102]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就能够使用第一账户信息针对第一应用进行注册时,生成与第一账户信息对应的第一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标识与多个账户信息进行关联;从而可以使用与第一标识关联的所述Ν个账户信息中的任意一个账户信息登录所述第一应用。如此,就可以使得用户采用多种账户均关联至唯一标识登录对应的第一应用,并且保证服务器端不会浪费大量的空间来保存大量的针对注册账户的标识。
[0103]实施例三、
[010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客户端,如图3所示,包括:
[0105]步骤301: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携带有第一账户信息,使得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标识与N个账户信息关联,所述N个账户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账户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0106]步骤302:使用与第一标识关联的所述N个账户信息中的任意一个账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的登录请求,发送所述登录请求至服务器,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登录验证通过的响应信息后,登录所述第一应用;
[0107]步骤303:选取第一文件;
[0108]步骤304:当确定分享所述第一文件时,发送针对于所述第一文件的分享指令至服务器,使得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分享指令,将所述第一文件发送至所述N个账户信息中除所述第一账户信息外的各个账户信息对应的应用中。
[0109]这里,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任意一个需要账户登录的应用,比如可以为微视、微信等应用。
[0110]所述注册请求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应用的名称、第一账户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账户信息包括用户名以及密码。
[0111]所述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第一标识可以为当服务器收到注册请求后,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生成针对于所述第一账户信息的唯一编号;该第一标识只有在注册账户时才会产生。
[0112]其中,所述服务器端进行验证的方法可以为判断密码以及用户名的组成是否满足预设的规则,包括长度、数字的数量、字母的数量、字符的数量等。
[0113]优选地,所述第一账户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的名称、用户名及密码,比如,当使用微视时,可以采用用户登录其他应用的用户名及密码登录,可以为QQ号码登录;那么就需
文档序号 :
【 9670742 】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平
技术所有人: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平
技术所有人: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