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的电源传输线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2015年12月30日公开的济宁万家乐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所有的CN201520682172.1号专利,揭示了一种带电源的以太网络线缆连接器,但此种网络连接器100的电源需要与网线插座分开的电源插头120加载于网络连接器140(参考图1)。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方便的网络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网线及连接于网线的插座,所述网线插座包括并列排布的四根端子,分别形成两个差分对的J端,同一差分对内的两根端子连接一共模贴片变压器后,再连接至网线的两个P端,在两个J端之间提取共模信号点,前述两个差分对的共模信号点再连接至两个P端以将此两个P端的电源加入插座的J端。
相对现有技术,网络线缆连接器集成电源,从而使其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并降低成本。
作为进一步设计,同一差分对内的两个J端之间连接有取电线圈,所述取电线圈设有中心抽头,所述共模信号点即设置于中心抽头。
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取电线圈的两端与共模贴片变压器之间均设有隔离电容。
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插座还包括四根端子,并与前四根端子并列排布,且前四根端子排列位置为1、2、3、6,后四根端子排列位置为4、5、7、8。
作为进一步设计,端子1与端子2的共模信号点连接第五电容,再连接第一电阻,以及端子3与端子6的共模信号点连接第六电容,再连接第二电阻,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输出端共同连接第七电容后再接地。
作为进一步设计,端子4与端子5共同连接第三电阻,端子7与端子8共同连接第四电阻,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的输出端共同连接第七电容后再接地。
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插座内设有电路板,所述共模贴片变压器、隔离电容、取电线圈均贴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
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插座包括设有供网线插头插入配合的外模、固定前述端子并与前述端子一并插入外模的内芯,电路板安装于外模的后端,电路板垂直于线缆延伸方向,前述网线焊接于电路板。
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共模贴片变压器、隔离电容、取电线圈均贴片分别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相反两侧。
作为进一步设计,所述网线通过两次包覆成型固定于前述插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一种现有的网络连接器正视图;
图2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网络连接器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网络连接器的部分组件剖视图;及
图4为图2所示网络连接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至图4所示,揭示了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200,其包括网线28及连接于网线28的插座22,所述网线插座22包括并列排布的四根端子244,分别形成两个差分对的J端286,同一差分对内的两根端子244连接一共模贴片变压器264后,再连接至网线28的两个P端262,在两个J端286之间提取共模信号点269、271,前述两个差分对的共模信号点269、271再连接至两个P端262,以将此两个P端262的电源加入插座200的J端286。
同一差分对内的两个J端286之间连接有取电线圈268、270,所述取电线圈268、270设有中心抽头,所述共模信号点269、271即设置于中心抽头。所述取电线圈268、270的两端与共模贴片变压器264之间均设有隔离电容266。所述插座22还包括四根端子244,并与前四根端子244并列排布,且前四根端子244排列位置为1、2、3、6,后四根端子排列位置为4、5、7、8。端子1与端子2的共模信号点269连接第五电容272,再连接第一电阻276,以及端子3与端子6的共模信号点271连接第六电容274,再连接第二电阻278,第一电阻276与第二电阻278的输出端共同连接第七电容280后再接地。端子4与端子5共同连接第三电阻282,端子7与端子8共同连接第四电阻284,第三电阻282与第四电阻284的输出端共同连接第七电容280后再接地。所述插座22内设有电路板248,所述共模贴片变压器264、隔离电容266、取电线圈268、270、第一至第四电阻、第五与第六电容均贴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48上。所述插座22包括设有供网线插头(未图示)插入配合的外模242、固定前述端子244并与前述端子244一并插入外模242的内芯246,电路板248安装于外模的后端,前述网线焊接于电路板248。所述共模贴片变压器264、隔离电容266、取电线圈268、270、第一至第四电阻、第五与第六电容均贴片分别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48的相反两侧。所述网线28通过两次包覆成型固定于前述插座22。
技术研发人员:潘希金
技术所有人:潘希金,昆山华信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