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液压缓冲器,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缓冲器,多是将动能转换成液体的热能从而实现缓冲的效果。但是当缓冲器活塞下压的过程中,对于液体造成有强大的动能效果,以前多是单纯的转换为热能,很少将其较大的动能反向运用来抗衡本身所具有的动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需要缓冲消耗的动能反向运用来实现抗衡动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很少将其较大的动能反向运用来抗衡本身所具有的动能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包括:
缸套,所述缸套上端固定有法兰;
封盖,所述封盖通过所述法兰与所述缸套固定连接,所述封盖的中心开设有通孔;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套中,所述封盖套设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且所述活塞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封盖滑动;
第一圆环件,所述第一圆环件套定在所述缸套内的所述活塞杆的中部;
第二圆环件,所述第二圆环件的外壁与所述缸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板与所述缸套底部形成第一溶液腔,所述第二圆环件与所述推板之间形成第二溶液腔,所述第一圆环件与所述第二圆环件之间形成第三溶液腔;
反流通道,所述反流通道关于所述活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缸套的侧壁并且连通所述第一溶液腔与所述第三溶液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环件的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第一圆环件的上下底面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圆环件的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第二圆环件的上下底面的第二贯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环件的底部设置有斜部凸起,所述第二圆环件的上部设置有斜部凹口,所述斜部凸起能够卡设在所述斜部凹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封盖的上部的所述活塞杆的外壁上固定有圆环板,所述圆环板与所述封盖之间固定有若干个弹簧体。
进一步地,所述封盖的内圈上固定有密封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此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首先通过推板和第一溶液腔中的液体实现第一次缓冲,通过反流通道对于第一圆环件下压的阻碍,实现第二次缓冲,通过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实现第三次缓冲,通过圆环板和弹簧体实现第四次缓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图。
图中1、缸套,2、法兰,3、封盖,4、活塞杆,5、推板,6、第一圆环件,7、第二圆环件,8、反流通道,9、第一贯通孔,10、第二贯通孔,11、斜部凸起,12、斜部凹口,13、圆环板,14、弹簧体,15、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包括:缸套1,缸套1上端固定有法兰2;封盖3,封盖3通过法兰2与缸套1固定连接,封盖3的中心开设有通孔;活塞杆4,活塞杆4的端部固定有推板5,推板5可滑动地设置在缸套1中,封盖3套设在活塞杆4上并且活塞杆4能够相对于封盖3滑动;第一圆环件6,第一圆环件6套定在缸套1内的活塞杆4的中部;第二圆环件7,第二圆环件7的外壁与缸套1的内壁固定连接,推板5与缸套1底部形成第一溶液腔,第二圆环件7与推板5之间形成第二溶液腔,第一圆环件6与第二圆环件7之间形成第三溶液腔;反流通道8,反流通道8关于活塞杆4对称设置在缸套1的侧壁并且连通第一溶液腔与第三溶液腔。
第一圆环件6的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贯穿第一圆环件6的上下底面的第一贯通孔9,第二圆环件7的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贯穿第二圆环件7的上下底面的第二贯通孔10。
第一圆环件6的底部设置有斜部凸起11,第二圆环件7的上部设置有斜部凹口12,斜部凸起11能够卡设在斜部凹口12中。
封盖3的上部的活塞杆4的外壁上固定有圆环板13,圆环板13与封盖3之间固定有若干个弹簧体14。封盖3的内圈上固定有密封环15。密封环15的设置可以防止油外泄。
当负载下压时,首先活塞杆4带动推板5下压第一溶液腔中的液体,起到第一层缓冲,其次,液体从反流通道8回流到第三溶液腔中,对于第一圆环件6形成阻力,从而形成二次缓冲,在下压的过程中,液体分别从第一贯通孔9和第二贯通孔10回流,实现三次缓冲,同时,圆环板13挤压弹簧体14,实现四次缓冲,四次缓冲几乎同时进行,可以很好的提高缓冲效果,避免了液体过热从而给缸套1、推板5、活塞杆4以热应力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缸套1、活塞杆4和推板5的寿命,并且很好的运用了缓冲动力,将其反向运用于抗衡原有的动力。在这之中,对于斜部凸起11和斜部凹口12的设置,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第一圆环件6和第二圆环件7,防止其一下子在一个平面上承受过多的液压,具有斜度的设置,可以保证其液体具有一个缓冲空间再相抵。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型液压缓冲器,包括:缸套上端固定有法兰;封盖通过法兰与缸套固定连接,封盖的中心开设有通孔;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推板,推板可滑动地设置在缸套中,封盖套设在活塞杆上并且活塞杆能够相对于封盖滑动;第一圆环件套定在缸套内的活塞杆的中部;第二圆环件的外壁与缸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推板与缸套底部形成第一溶液腔,第二圆环件与推板之间形成第二溶液腔,第一圆环件与第二圆环件之间形成第三溶液腔;反流通道关于活塞杆对称设置在缸套的侧壁并且连通第一溶液腔与第三溶液腔。此种设计,实现四次缓冲,大大提高了缓冲效率以及提高安全保障。
技术研发人员:杨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芳
技术研发日:2017.06.14
技术公布日:2017.09.12
技术研发人员:杨芳
技术所有人:杨芳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