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食用油的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食用油脂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缩水甘油酯(GEs)是缩水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酯化产物,它是一类末端环氧酯,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油脂危害物。GEs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油脂热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其在体内分解成缩水甘油,在盐酸存在下,缩水甘油易转换成3-氯丙醇(3-MCPD),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0/WH0)指出它是一种具有肾脏、生殖、遗传和神经毒性的致癌物,建议其最高允许摄取量(PMTDI)为2yg/kg。[0003]2008年,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BFR)首次证实了精炼的食用油脂中存在着大量的GEs。2009年,日本花王公司生产的功能性油脂由于GEs含量超标而全部撤架回收事件引起了公众对GEs的广泛关注,2010年,Masukawa和Weissharr分别从许多精炼油脂中检测到GEs,2011年,Hrncirik和Pudel发现精炼棕榈油中GEs含量最高。GEs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是一种基因毒性的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定为人类2A级致癌物,德国脂肪科学学会(DGF)在研究MAK化学品的健康危害时定义为2类致癌物。GEs在食物中多以单酯的形式存在,认为可快速水解生成缩水甘油。BFR采用最差条件估计法,即GEs全部水解为缩水甘油可被人体完全吸收,而GEs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尚未有明确结论。另外,GEs中存在着环氧基结构,环氧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与细胞内亲核物质反应。[0004]关于降低油脂中GEs含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报道:中国专利申请号为103060088A"控制油脂中缩水甘油酯的方法"公开了一种控制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加入适量的柠檬酸晶体或溶液至脱色油中并进行最后的脱臭,此反应涉及脱胶、脱色和脱臭等各个步骤,工艺复杂,成本高,并且对缩水甘油酯的脱除率并不高;专利号为103442577A"不含缩水甘油酯的精炼植物性油"公开了一种生产基本不含缩水甘油酯类污染物的植物油脂的方法,这种不含缩水甘油酯的精炼性植物性油通过在油脂精炼方法中使用具有最大含量为3%的甘二酯的植物性油或植物性油馏分而获得,这要求选用新鲜的棕榈果实生产棕榈油,同时从收获植物原料到生产精炼油的周期要少于一周,该方法对原料的要求较高,难以控制原料品质的一致性,实施起来较复杂;文章"Strategiesforthereductionof3-MCPDestersandrelatedcompoundsinvegetableoils',(Eur.J.LipidSci.Technol,113期,2011年)BertrandMatthaus等人在脱臭的过程中用酸溶液来代替水可减少油脂中35%的缩水甘油酯,同时用水或75%的乙醇清洗原料油也可使缩水甘油酯的含量降低20%-25%,这些措施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然而其去除率较低,同时用酸溶液代替水对环境不友好,清洗原料油也对油脂品质有一定的影响。GEs广泛存在于精炼植物性油脂中,为了保障食用油的安全性,建立一种快速有效并且环境友好地降低食用油中的GEs的方法对保障食用油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000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在烧杯中,加入食用油,同时加入吸附剂,然后用恒温油浴锅快速升温,快速搅拌下反应,反应完毕后,过滤,得到透明液体产品。[0007]进一步地,所述食用油为精炼棕榈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食用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或茶油;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为以下的一种或几种材料:食用油专用活性炭、硅镁型吸附剂和活性白土。[0008]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的用量为食用油重量的1-10%;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与原料油以物理方式进行吸附反应,升温后的温度为80-120°C,搅拌速度为5-20rpm,反应时间为10-120min,过滤的温度为80-120°C。[0009]进一步地,所述方法使用的吸附剂对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去除率在80%以上。[0010]进一步优化地,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使精炼植物油与适量的吸附剂充分接触,在80°C-120°c的温度下以5-20rpm的速度充分搅拌10min-120min进行物理吸附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80-120°C)后得到缩水甘油酯含量较低或不含缩水甘油酯的食用油,由该方法得到的油脂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技术效果:1)开发出一种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通过吸附剂在一定温度下与食用油充分接触进行吸附反应从而降低缩水甘油酯的含量,该吸附方法为物理方法,没有使用任何有机试剂,安全无毒,绿色环保;2)反应中选用的各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好,均能吸附食用油中80%以上的缩水甘油酯,其中食用油专用活性炭对食用油中的缩水甘油酯的去除率在90%以上;3)吸附反应属于物理反应,无溶剂残留,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吸附剂的残留率低(<0.1%),不会产生附加的有害物质;4)进行吸附反应后的油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其品质较好。[0012]5)生产设备简单,易操作、条件温和,生产条件易达到,生产工艺流程简便,便于工业化生产。【具体实施方式】[001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此。[0014]实施例1在100mL的烧杯中,加入20g棕榈油,同时加入棕榈油重量的2%的食用油专用活性炭,然后用恒温油浴锅快速升温到l〇〇°C,以lOrpm的速度快速搅拌下反应30min。反应完毕后,l〇〇°C过滤,得到浅黄色透明液体。吸附后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较吸附前的好,其他各项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经过食用油专用活性炭吸附后,棕榈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由3.7ppm左右降低到0.3ppm左右,去除率在92%以上,具体实验数据见表1。[0015]表1实施例2在lOOmL的烧杯中,加入20g花生油,同时加入花生油重量的5%的食用油专用活性炭,然后用恒温油浴锅快速升温到l〇〇°C,以15rpm的速度快速搅拌下反应60min。反应完毕后,l〇〇°C过滤,得到黄色透明液体。吸附后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较吸附前的好,其他各项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经过食用油专用活性炭吸附后,花生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由〇.8ppm左右降低到0.lppm左右,去除率在86%以上,具体实验数据见表1。[0016]实施例3在lOOmL的烧杯中,加入20g玉米油,同时加入玉米油重量的10%的硅镁型吸附剂,然后用恒温油浴锅快速升温到80°C,以20rpm的速度快速搅拌下反应90min。反应完毕后,80°C过滤,得到浅黄色透明液体。吸附后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较吸附前的好,其他各项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经过硅镁型吸附剂吸附后,棕榈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由1.5ppm左右降低到0.3ppm左右,去除率在80%以上,具体实验数据见表1。[0017]实施例4在lOOmL的烧杯中,加入20g棕榈油,同时加入棕榈油重量的10%的活性白土,然后用恒温油浴锅快速升温到120°C,以15rmp的速度快速搅拌下反应30min。反应完毕后,100°C过滤,得到浅黄色透明液体。吸附后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较吸附前的好,其他各项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均符合国家标准,吸附剂的残留率低(<0.1%),经过活性白土吸附后,棕榈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由3.7ppm左右降低到0.6ppm左右,去除率在83%以上,具体实验数据见表1。【主权项】1.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在烧杯中,加入食用油,同时加入吸附剂,然后用恒温油浴锅升温,搅拌下反应,反应完毕后,过滤,得到透明液体产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油为精炼棕榈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食用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或茶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为以下的一种或几种材料:食用油专用活性炭、硅镁型吸附剂和活性白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的用量为食用油重量的1-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与食用油以物理方式进行吸附反应,所述升温后的温度为80-120°C,搅拌速度为5-20rpm,反应时间为10-120min,过滤的温度为80-120°C。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缩水甘油酯的去除率为80%以上。【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吸附剂降低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通过加入适当量的吸附剂与油脂进行吸附反应,该吸附反应的温度为80-120℃,反应时间为10-120min,以5-20rpm的速度充分搅拌,反应结束后将油在80-120℃下进行过滤处理。结果表明吸附剂对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去除率高于80%。本发明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使得精炼的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大大降低,该方法流程简单、对设备要求低、安全无毒,并且由吸附剂处理后的油脂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IPC分类】A23D9/04【公开号】CN105053269【申请号】CN201510448556【发明人】刘国琴,尹诗琴【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申请日】2015年7月28日
文档序号 :
【 9332182 】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琴,尹诗琴
技术所有人:华南理工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琴,尹诗琴
技术所有人:华南理工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