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包括外壳、电加热底座、内胆、壶盖、手柄和开关,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和内胆内置在外壳内,由外壳整体包覆,所述的电加热底座焊接在内胆底部,向内胆提供热量,所述外壳为柔性耐热板材卷折而成的一层防烫层,防烫层贴附在内胆上,与内胆之间无缝接触,所述防烫层的两端为对接边,两条对接边通过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的手柄与内胆相连接,手柄与内胆连接后紧压防烫层的两条对接边。该电水壶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良好的防烫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具体是指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
【背景技术】
[0002]电水壶是常用的日常用具,目前常用的电水壶一般均包括外壳、电加热底座、内胆、壶盖、手柄和开关,电加热底座和内胆内置在外壳内,由外壳整体包覆,电加热底座和内胆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其中电加热底座位于内胆下方并且承托内胆,向内胆提供热量,通常内胆为不锈钢内胆,外壳为塑料或金属外壳,内胆和外壳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充满空气,起到隔热防烫效果。
[0003]现有的电水壶,由于其外壳为硬质壳体,米用塑料或金属外壳均需要开模,如塑料需要注塑模具,金属需要五金模具,均需要经过多道加工工序才能做出外壳成品,导致外壳的生产过程复杂,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率高。同时外壳表面处理工艺,因材料限制,多样化程度受限。
[0004]同时,现有电水壶的隔热效果也不够理想,使用者在使用时如果触碰到外壳,容易烫到甚至烫伤手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该电水壶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良好的防烫效果。
[0006]本实用新型的这一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包括外壳、电加热底座、内胆、壶盖、手柄和开关,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和内胆内置在外壳内,由外壳整体包覆,所述的电加热底座焊接在内胆底部,向内胆提供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柔性耐热板材卷折而成的一层防烫层,防烫层贴附在内胆上,与内胆之间无缝接触,所述防烫层的两端为对接边,两条对接边通过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的手柄与内胆相连接,手柄与内胆连接后紧压防烫层的两条对接边。
[000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两条对接边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连接扣眼,两条对接边相对应的连接扣眼之间通过所述的连接件相连接,实现防烫层的初步安装定位。
[000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绳。
[000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片。
[00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铁丝。
[00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拉簧。
[00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两条对接边中,一条连接边设置有凸扣,一条连接边开设有与凸扣相适配的凹槽,凸扣和凹槽构成对接边的连接件,两条连接边通过凸扣和凹槽相扣接
[00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两条对接边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连接扣眼,所述手柄与内胆相连接的一侧具有与多个连接扣眼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凸筋,所述手柄与内胆相连接时,手柄的定位凸筋插装在对应的连接扣眼内。
[001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手柄与内胆通过螺钉相连接。
[001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防烫层的材质为皮革或聚氯乙烯或聚丙烯或聚乙烯或橡胶或硅胶或复合保温材料。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0017]1、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外壳加工简单,改变了现有双层保温水壶外壳的复杂加工工艺,只需一道冲压工序就可落出所需外壳形状,不需开复杂模具。
[0018]2、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外壳选材广泛,释放了传统结构队外壳选材的限制,皮革、塑料PVCPPPE、橡胶硅胶、复合保温材料等多种材料都可以在水壶上得以应用,大大延伸了水壶产品的外观创造性。
[0019]3、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外壳表面处理丰富多彩,平板材料的应用,使各种表面处理工艺都可以很轻松的用在水壶产品的主要外观零件上,丰富了水壶产品的外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实施例一的整体剖视图;
[0023]图3是图2的A向放大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实施例一除去手柄后的立体图;
[0025]图5是图4的剖视图;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实施例一的外壳成型前的结构图;
[0027]图7是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实施例一的外壳成型中的结构图;
[0028]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实施例二除去手柄后的立体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防烫层;11、连接扣眼;2、内胆;3、电加热底座;
[0031]4、手柄;5、开关;6、不锈钢片;7、连接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实施例一
[0033]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的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7所示,该电水壶包括外壳、电加热底座3、内胆2、壶盖、手柄4和开关5,电加热底座3和内胆2内置在外壳内,由外壳整体包覆,电加热底座3焊接在内胆2底部,向内胆2提供热量,外壳为材质为聚氯乙烯的柔性耐热板材卷折而成的一层防烫层1,防烫层I贴附在内胆2上,与内胆2之间无缝接触,防烫层I的两端为对接边,两条对接边之间具有间隙,两条对接边通过连接件相连接,实现防烫层I的初步定位安装,手柄4与内胆2通过螺钉相相连接,手柄4与内胆2连接后紧压防烫层I的两条对接边,实现防烫层I的双重定位安装。
[0034]本实施例防烫层I的两条对接边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连接扣眼11,两条对接边相对应的连接扣眼11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接,实现防烫层I的初步安装定位,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为不锈钢片6。
[0035]作为本实施例的变换,所述的连接件还可以选用连接绳、连接片、连接铁丝等连接件,实现防烫层I的初步安装定位即可。
[0036]本实施例中的防烫层I通过不锈钢片6实现安装时的初步定位,其安装后,最终的压紧定位是通过手柄4紧压来实现的。
[0037]作为本实施例的变换,防烫层I的两条对接边也可以采用如下的连接结构:一条连接边设置有凸扣,一条连接边开设有与凸扣相适配的凹槽,凸扣和凹槽构成对接边的连接件,两条连接边通过凸扣和凹槽相扣接。
[0038]作为本实施例的变换,所述的防烫层I的材质也可以选用如皮革、聚丙烯、聚乙烯、橡胶、硅胶、复合保温材料等柔性耐热板材,达到易于裁剪、耐热防烫的效果即可。
[0039]实施例二
[0040]本实用新型双层防烫电水壶的实施例二如图8所示,和实施例一不同的是,防烫层I的两条对接边相对应的连接扣眼11之间相连接的连接件为连接拉簧7。采用连接拉簧7后,如果防烫层I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松紧变形,也可以通过连接拉簧7进行调整,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0041]作为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变换,防烫层I的对接边也可以不用连接件相连接,直接通过手柄4压紧防烫层I。或者防烫层I也可以设置如下与手柄4相适配的结构:在防烫层I的两条对接边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连接扣眼11,手柄4与内胆2相连接的一侧具有与多个连接扣眼11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凸筋,手柄4与内胆2相连接时,手柄4的定位凸筋插装在对应的连接扣眼11内。防烫层I直接通过连接扣眼11和定位凸筋定位,然后手柄4与内胆2连接后紧压防烫层I的两条对接边,实现防烫层I的定位安装。
[004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层防烫电水壶,包括外壳、电加热底座、内胆、壶盖、手柄和开关,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和内胆内置在外壳内,由外壳整体包覆,所述的电加热底座焊接在内胆底部,向内胆提供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柔性耐热板材卷折而成的一层防烫层,防烫层贴附在内胆上,与内胆之间无缝接触,所述防烫层的两端为对接边,两条对接边通过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的手柄与内胆相连接,手柄与内胆连接后紧压防烫层的两条对接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条对接边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连接扣眼,两条对接边相对应的连接扣眼之间通过所述的连接件相连接,实现防烫层的初步安装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铁丝。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为连接拉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条对接边中,一条连接边设置有凸扣,一条连接边开设有与凸扣相适配的凹槽,凸扣和凹槽构成对接边的连接件,两条连接边通过凸扣和凹槽相扣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条对接边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多个连接扣眼,所述手柄与内胆相连接的一侧具有与多个连接扣眼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凸筋,所述手柄与内胆相连接时,手柄的定位凸筋插装在对应的连接扣眼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与内胆通过螺钉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防烫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烫层的材质为皮革或聚氯乙烯或聚丙烯或聚乙烯或橡胶或硅胶或复合保温材料。
【文档编号】A47J27/21GK204146856SQ20142047429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1日
【发明者】王力勇 申请人:朱艳青
文档序号 :
【 1471779 】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勇
技术所有人:朱艳青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勇
技术所有人:朱艳青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