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家居日用产品装置的制造及产品制作技术

多层被及其制造方法

2025-07-01 09:40:51 533次浏览
多层被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多层被,其具有至少3块布料即第一~第三布料,在上述第一布料(1)与上述第二布料(2)之间配置第一胎料(4),在上述第二布料(2)与上述第三布料(3)之间配置第二胎料(5),上述第一布料(1)与上述第二布料(2)利用立体绗缝(6)结合起来、上述第二布料(2)与上述第三布料(3)利用普通绗缝(7)结合起来,并且,上述立体绗缝(6)与上述普通绗缝(7)的配置不同,形成于上述第二布料(2)的上述立体绗缝(6)的布条(8b)借助上述普通绗缝(7)缝合于上述第二布料(2)后被切断而自上述第二布料(2)立起。
【专利说明】多层被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多层被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这种多层被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4中有所记载。这些现有的多层被构成如下:例如若是双层羽绒被,具有被面、中间布料以及被里共3块布料,被面与中间布料之间配置有羽绒,中间布料与被里之间配置有棉质材料,被面与中间布料利用立体绗缝来结合,中间布料与被里利用普通绗缝结合起来。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90914号公报
[000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75100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55623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4: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38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_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上述专利文献I~4所记载的多层被中,当普通绗缝与立体绗缝的位置错开的情况下,为了将普通绗缝缝到立体绗缝的布条上而防止布条倒下,必须将布条与布条之间的距离扩宽或者预先在布条上形成较宽的缺口。
[0009]因此,存在如下课题:要在布条的配置作业上花费劳力和时间,并且因为预先在布条上形成相当大的间隙,而损害了绗缝格的密封独立性。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其特征在于,一种多层被具有至少3块布料即第一~第三布料,在上述第一布料与上述第二布料之间配置第一胎料,在上述第二布料与上述第三布料之间配置第二胎料,上述第一布料与上述第二布料利用借助布条进行的立体绗缝结合起来、上述第二布料与上述第三布料利用普通绗缝相结合起来,并且,上述立体绗缝与上述普通绗缝的配置不同,形成于上述第二布料的上述布条借助上述普通绗缝缝合于上述第二布料后被切断而自上述第二布料立起。
[0012]优选上述第二胎料为吹入填充材料,上述第二胎料为薄片状的棉质材料。
[0013]优选上述第一布料的透气度和第三布料的透气度不同。
[0014]优选上述普通绗缝的针脚利用由绗被机进行的绗缝形成至上述第三布料的周缘。
[0015]上述普通绗缝的至少局部能够形成为曲线。
[0016]优选上述普通绗缝的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左右两侧宽、中央部分窄,上述立体绗缝的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中央部分宽、左右两侧窄。
[0017]优选上述吹入填充材料为羽绒、粒状棉或者涤纶等短纤维形状的胎料。
[0018]优选上述薄片状的棉质材料是利用起绒、针刺等而使短纤维棉成为棉互相束缚的状态的薄片状的棉质材料,或者将丝绵、涤纶长纤维等长纤维成形为薄片状的棉质材料。[0019]上述第一布料的外侧配置有第四布料,该第一布料与第四布料之间配置有上述第二胎料,该第一布料与第四布料借助普通绗缝结合起来。
[0020]上述第一胎料和第二胎料能够为吹入填充材料。
[0021]一种多层被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多层被具有至少3块布料即第一?第三布料,在上述第一布料与上述第二布料之间配置第一胎料,在上述第二布料与上述第三布料之间配置第二胎料,上述第一布料与上述第二布料利用借助布条进行的立体绗缝结合起来,上述第二布料与上述第三布料利用普通绗缝结合起来,形成于上述第二布料的上述布条借助上述普通绗缝缝合于上述第二布料,之后切断该被缝合起来的上述布条而使该布条自上述第二布料立起。
[0022]上述普通绗缝由绗被机进行缝合。
[0023]发明的效果
[0024]采用本发明,使立体绗缝的布条的配置作业变得简单,并且不损害绗缝格的密封独立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双层式被的立体图。
[0026]图2是图1的被的横剖视图。
[0027]图3是图1的被的纵剖视图。
[0028]图4是在第二布料上缝合布条带的工序的立体图。
[0029]图5是表示将第二布料、第二胎料以及第三布料重叠的工序的立体图。
[0030]图6是将第二布料、第二胎料以及第三布料的重叠品用绗被机进行普通绗缝后、将其周缘切断而得到的半成品的立体图。
[0031]图7是表示布条带的切断工序的立体图以及其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2]图8是表示使布条立起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3]图9是表示将第一布条和第二布条结合的工序的分解立体图。
[0034]图10是表示吹入用填充口的形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35]图11是表示向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之间的布条填充第一胎料的工序的立体图。
[0036]图12是具有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曲线状普通绗缝的第三布料的俯视图。
[0037]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双层式被的剖视图。
[0038]图14是图13所示的被的使用状态图。
[0039]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三层式被的剖视图。
[0040]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图。
[0042]图1所示的是表示作为多层被的一个例子的双层式被。
[0043]图2和图3是表示上述双层式被的截面。
[0044]上述双层式被具有3块布料即第一布料1、第二布料2以及第三布料3。第一布料I是作为被面、第二布料2是作为中间布料、第三布料3是作为被里来使用的。因此,虽然通常是第三布料3与人体接触,但根据季节的不同,也能以第一布料I与人体接触的方式来使用。在上述第一布料I和第二布料2之间配置有第一胎料4。在第二布料2和第三布料3之间配置有第二胎料5。第一布料I和第二布料2利用立体绗缝6结合起来。第二布料2和第三布料3利用普通绗缝7结合起来。立体绗缝6和普通绗缝7的配置不同。
[0045]上述「普通绗缝7J是将布料和布料直接缝合在一起而成的。
[0046]上述「立体绗缝6」是借助布条8将布料和布料结合起来而成的,从而能在第一布料I和第二布料2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将缝合于或者粘接于第一布料I的里面的第一布条8a和缝合于或者粘接于第二布料2的上表面的第二布条Sb互相缝合或者粘接起来,而将第一布料I和第二布料2结合起来。形成于第二布料2的上述立体绗缝的第二布条8b,在借助上述普通绗缝7缝合于上述第二布料2后,被切断而自上述第二布料2立起。
[0047]另外,布条的粘接能使用日本特开平7-136052号公报所记载的公知技术。
[0048]上述第一胎料4是吹入填充材料。上述第二胎料5是薄片状的棉质材料。但是,第二胎料5也可以是与第一胎料相同的吹入填充材料。
[0049]吹入填充材料是羽绒、粒状棉或者涤纶等短纤维形状的胎料。具体而言,薄片状的棉质材料是利用起绒、针刺等而使短纤维棉成为棉互相束缚的状态的薄片状的棉质材料,或者将丝绵、涤纶长纤维等长纤维成形为薄片状的棉质材料。
[0050]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胎料4为羽绒。例如是羽绒85%、羽毛15%的胎料。第二胎料5是例如由涤纶50%、纤维素纤维50%构成的吸湿发热棉,形成为梳棉。
[0051]而且,上述第一布料I的透气度和第三布料3的透气度不同。例如,第一布料I的透气度为I.5cm3/cm2.s,第三布料3的透气度为3.5cm3/cm2.S。
[0052]如此,通过将第一布料I的透气度设为1.5cm3/cm2.s,能起到防止第一胎料4的羽绒被吹出去,还起到防止热量自被的上部散失的作用。通过将第三布料3的透气度设为
3.5cm3/cm2.s,由于使自人体的非显性失水容易透过第三布料3而提高第二胎料5的吸湿性、发热性,而取得减轻被窝内发闷的效果。
[0053]另外,作为上述透气度的一个例子,第一布料I与第三布料3能使用相同透气度的布料。此外,在改变第一布料I和第三布料3的透气度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布料I为0.5cm3/cm2.s ?3.0cmVcm2.S、第三布料 3 为 2.0cmVcm2.s ?5.0cmVcm2.s,第一布料 I 与第三布料3的透气度的差值为1.0cmVcm2.s以上。
[0054]图4?图11是表示上述双层式被的制造工序的图。
[0055]如图4所示,在作为第二布料2的中间布料的上表面缝有布条带8b。例如,以形成5X6格的方式沿横竖方向缝合布条带8b。该布条带8b构成上述第二布条8b。与此相同,也在第一布料I的里面侧以形成5X6格的方式缝合布条带8a。(参照图9)
[0056]另外,格子不限于5X6格,能够是3X5格等各种图案。
[0057]如图5所示,在第二布料2和第三布料3之间配置有作为第二胎料5的吸湿发热性的梳棉,并将三者重合起来。
[0058]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使第二布料2、第二胎料5以及第三布料3以重叠的状态下铺在绗被机的缝纫台上。该铺在绗被机的缝纫台上的动作是利用设置在缝纫台的四周的夹子夹持布料周缘来进行的。作为该夹子的夹持量,将第二布料2和第三布料3剪裁成比被制品的尺寸大一圈。例如,制品尺寸为150X210cm的情况下,将上述布料2、3剪裁为160X221cm0
[0059]接着,由绗被机形成普通绗缝7。即,形成6X7格的绗缝。该普通绗缝7是在与布条带Sb的配置错开的位置进行的。因此,普通绗缝7的针脚缝在布条带Sb上。
[0060]另外,普通绗缝的格子的图案也不限于上述6X7的形式,能够成为各种图案。
[0061]接着,自缝纫台取下布料,并将布料的四周的夹持量部分切断。
[0062]图6所示的是四周被切断的状态的半成品。在该状态下,因为布条带Sb以普通绗缝7缝合,所以布条带Sb固定在第二布料2的上表面。此外,因为将夹持量切断,所以普通绗缝7的针脚形成到布料2、3的周缘。
[0063]如图7所示,布条带8b和布条带8b的重叠部分以及利用普通绗缝7缝合的部分用剪刀、刀具等切断,而形成切开部9。借助该切开部9能使该布条Sb自第二布料2表面立起。
[0064]因为切开部9是在普通绗缝7的缝制后形成的,所以切开部9的间隙能够尽可能变窄,能够确保绗缝格的密封独立性。此外,在形成普通绗缝7后将布条带Sb切断而使布条立起,所以布条带8b的配置缝制能够不受普通绗缝7限制地自由进行,使立体绗缝的格子的配置作业变得简单。
[0065]图8表示使第二布条8b立起的状态。在第二布料2上形成的立体绗缝6的布条Sb借助普通绗缝7缝合于第二布料2后被切断而自第二布料2立起。
[0066]如图9所示,使形成于第一布料I的下表面的第一布条8a与上述第二布条8b对齐而缝合起来。
[0067]如图10所示,缝合第一布料1、第二布料2以及第三布料3的外周。此时,因为其局部未进行缝制,而形成第一胎料的吹入用填充口 10。
[0068]如图11所示,将吹入喷嘴11插入上述填充口 10,将作为第一胎料4的羽绒以每次定量的方式吹入填充到形成于第一布料I和第二布料2之间的格子内。最后,通过缝合填充口 10来完成图1所示的双层式羽绒被。
[0069]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虽然是利用绗被机形成普通绗缝,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用平缝机来形成普通绗缝。只有纵向的普通绗缝用绗被机来形成,横向的普通绗缝也能用平缝机来形成。
[0070]图12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其为:形成于第三布料3的普通绗缝7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直线状不同,而形成为曲线状。该普通绗缝7形成为以自被的周边向中心但不到达中心的方式进入内侧的曲线状或者折线状。作为该普通绗缝7的形状能够采用日本特开2003-339501号公报所记载的形状。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0071]由于普通绗缝7的至少局部形成含有曲线的形状,能提高合身性。
[0072]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二布料的立体绗缝的布条也借助普通绗缝7缝合于第二布料2后被切断并自第二布料立起。因此,即使采用任意形状的普通绗缝7,也不会使布条的配置作业变得困难。即,能够与普通绗缝7的形状无关地简单配置立体绗缝的布条。
[0073]图13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其为:形成于第三布料3的普通绗缝7的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左右两侧宽、中央部分比左右两侧窄,上述立体绗缝6的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中央部分宽、左右两侧比中央部分窄。更具体而言,普通绗缝7形成为5X7格,立体绗缝6形成为5 X 6格。
[0074]这样,以与人体接触的下层部分的两侧为宽幅的绗缝、随着向中央部分去而变为窄幅的绗缝的方式进行配置,上层部分与此相反,以两侧为窄幅的绗缝、随着向中央部分去而变为宽幅的绗缝的方式进行配置,如图14所示,在使用被时,因为下层部分中央的绗缝是窄幅,被沿着人的体型而易于合身,因为上层部分中央的绗缝是宽幅而能填充较多量的棉,从而获得不损害身体正上方部分的保温性这样的效果。
[0075]图15所示的是三层式羽绒被,第四布料12配置于图1所示的双层式被的第一布料I的外侧,上述第二胎料5配置于该第一布料I和第四布料12之间,该第一布料I和第四布料12借助上述普通绗缝7来结合。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所表示的结构相同。
[0076]图16所示的是第二胎料采用吹入填充材料的情况的工序图。
[0077]如图16的(a)所示,使第二布料2和第三布料3对齐。如图16的(b)所示,采用绗被机或者平缝机形成纵线的普通绗缝7。横线上与中央部分接近的部分只形成I根普通绗缝7。自上下方向分别向中央方向吹入填充材料,因此在上下方向上预先开设填充口 10。将不填充的横侧对齐进行缝合。利用吹入喷嘴11自上下方向两侧吹入填充材料。如图16的(c)所示,填充完填充材料之后封闭填充口 10。使填充材料变匀之后在横线上形成普通绗缝7。
[0078]之后,是与图7所示的工序相同的工序。
[0079]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胎料和第二胎料为相同的吹入填充材料,但该填充材料的具体例能够是不同的。例如,第一胎料能够为羽绒、第二胎料能够为涤纶等短纤维形状的胎料。
[0080]以上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来看只是例示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在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的变更。
[0081]附图标记说明
[0082]I第一布料;2第二布料;3第三布料;4第一胎料;5第二胎料;6立体绗缝;7普通绗缝;8布条(布条带);8a第一布条;8b第二布条;12第四布料。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层被,其具有至少3块布料即第一?第三布料,在上述第一布料(I)与上述第二布料(2)之间配置第一胎料(4),在上述第二布料(2)与上述第三布料(3)之间配置第二胎料(5),上述第一布料(I)与上述第二布料(2)利用借助布条(8)进行的立体绗缝结合起来、上述第二布料(2 )与上述第三布料(3 )利用普通绗缝(7 )结合起来,并且,上述立体绗缝(6)与上述普通绗缝(7)的配置不同,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上述第二布料(2)的上述布条(Sb)借助上述普通绗缝(7)缝合于上述第二布料(2 )后被切断而自上述第二布料(2 )立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胎料(4)为吹入填充材料,上述第二胎料(5)为薄片状的棉质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布料(I)的透气度和第三布料(3)的透气度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普通绗缝(7)的针脚利用由绗被机进行的绗缝形成至上述第三布料(3)的周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普通绗缝(7)的至少局部形成为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普通绗缝(7)的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左右两侧宽、中央部分窄,上述立体绗缝(6)的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中央部分宽、左右两侧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吹入填充材料为羽绒、粒状棉或者涤纶等短纤维形状的胎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片状的棉质材料是利用起绒、针刺等而使短纤维棉成为棉互相束缚的状态的薄片状的棉质材料,或者将丝绵、涤纶长纤维等长纤维成形为薄片状的棉质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布料(I)的外侧配置有第四布料(12),该第一布料(I)与第四布料(12)之间配置有上述第二胎料(5),该第一布料(I)与第四布料(12)借助普通绗缝(7)结合起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被,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胎料(4)和第二胎料(5)为吹入填充材料。
11.一种多层被的制造方法,该多层被具有至少3块布料即第一?第三布料,在上述第一布料(I)与上述第二布料(2 )之间配置第一胎料(4)、在上述第二布料(2 )与上述第三布料(3)之间配置第二胎料(5),上述第一布料(I)与上述第二布料(2)利用借助布条(8)进行的立体绗缝(6 )结合起来,上述第二布料(2 )与上述第三布料(3 )利用普通绗缝(7 )结合起来,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上述第二布料(2)的上述布条(8)借助上述普通绗缝(7)缝合于上述第二布料(2),之后切断该被缝合起来的上述布条(8)而使该布条(8b)自上述第二布料(2)立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被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普通绗缝(7)由绗被机进行缝合。
【文档编号】A47G9/02GK103458741SQ201280015267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上田毅, 舛田壮司 申请人: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
文档序号 : 【 1427960 】

技术研发人员:上田毅,舛田壮司
技术所有人: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上田毅舛田壮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
由洗涤过的植物材料获得的精炼植物性油的制作方法 表面清洁装置制造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