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2025-11-27 13:20:07 391次浏览
9:1、10:1 时对叶霉病、叶腐 病、绿霉病、青霉病、白粉病、黑穗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环腐病、枯萎病、腐烂病、轮纹 病、轮斑病、稻痕病、纹枯病、赤霉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炭疽病、倒秧病、疫病、斑点落 叶病、叶枯病、带腐病、黑腐病、灰霉病、黑痘病、稻曲病、恶苗病、冠腐病、锈病、猝倒病或斑 腐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 5以上。
[0098] 应用实施例三:
[0099] 供试病害:葡萄灰霉病;
[0100]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胺苯吡菌酮与多菌灵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 浓度范围。
[0101] 毒力测定结果
[0102] 表10胺苯吡菌酮与多菌灵复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03]
[0104] 由表10可知,胺苯吡菌酮与多菌灵复配防治葡萄灰霉病的配比在1:80~60:1 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 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胺苯 吡菌酮与多菌灵的配比在1:30~10 : 1,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 85,胺苯 吡菌酮与多菌灵重量比为1:10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 胺苯吡菌酮与多菌灵的配比为 1:30、1:29、1:28、1:27、1:26、1:25、1:24、1:23、1:22、1:21、 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 1:4、1:3、1:2、1:1、2:1、3:1、4:1、5:1、6:1、7:1、8:1、9:1、10:1 时对叶霉病、叶腐病、绿霉病、 青霉病、白粉病、黑穗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环腐病、枯萎病、腐烂病、轮纹病、轮斑病、 稻痕病、纹枯病、赤霉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炭疽病、倒秧病、疫病、斑点落叶病、叶枯 病、带腐病、黑腐病、灰霉病、黑痘病、稻曲病、恶苗病、冠腐病、锈病、猝倒病或斑腐病的防治 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 5以上。
[0105] 应用实施例四:
[0106] 供试病害:水稻恶苗病;
[0107]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胺苯吡菌酮与咪鲜胺或其盐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 效抑制浓度范围。
[0108] 毒力测定结果
[0109] 表11胺苯吡菌酮与咪鲜胺或其盐复配对水稻恶苗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10]
[0111]
[0112] 由表11可知,胺苯吡菌酮与咪鲜胺或其盐复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配比在1:80~ 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 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胺苯吡菌酮与咪鲜胺或其盐的配比在1:25~15 : 1,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 2. 85,胺苯吡菌酮与咪鲜胺或其盐重量比为1:5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 申请人试验发现,胺苯吡菌酮与咪鲜胺或其盐的配比为1:25、1:24、1:23、1:22、1:21、1:20、 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 1: 3、1: 2、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 时对 叶霉病、叶腐病、绿霉病、青霉病、白粉病、黑穗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环腐病、枯萎病、 腐烂病、轮纹病、轮斑病、稻痕病、纹枯病、赤霉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炭疽病、倒秧病、 疫病、斑点落叶病、叶枯病、带腐病、黑腐病、灰霉病、黑痘病、稻曲病、恶苗病、冠腐病、锈病、 猝倒病或斑腐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 5以上。
[0113] 应用实施例五:
[0114] 供试病害:梨树黑星病;
[0115]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胺苯吡菌酮与氟菌唑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 浓度范围。
[0116] 毒力测定结果
[0117] 表12胺苯吡菌酮与氟菌唑复配对梨树黑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19] 由表12可知,胺苯吡菌酮与氟菌唑复配防治梨树黑星病的配比在1:80~60:1 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 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胺苯 吡菌酮与氟菌唑的配比在1:20~20 : 1,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 85,胺苯 吡菌酮与氟菌唑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 胺苯吡菌酮与氟菌唑的配比为 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 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9:1、 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 时对叶霉病、叶腐病、绿霉 病、青霉病、白粉病、黑穗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环腐病、枯萎病、腐烂病、轮纹病、轮斑 病、稻痕病、纹枯病、赤霉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炭疽病、倒秧病、疫病、斑点落叶病、叶 枯病、带腐病、黑腐病、灰霉病、黑痘病、稻曲病、恶苗病、冠腐病、锈病、猝倒病或斑腐病的防 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 5以上。
[0120] 应用实施例六:
[0121] 供试病害:葡萄霜霉病;
[0122]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胺苯吡菌酮与咪唑菌酮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 制浓度范围。
[0123] 毒力测定结果
[0124] 表13胺苯吡菌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25]
[0126] 由表13可知,胺苯吡菌酮与咪唑菌酮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的配比在1:80~60:1 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 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胺苯 吡菌酮与咪唑菌酮的配比在1:20~20 : 1,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 85,胺 苯吡菌酮与咪唑菌酮重量比为1: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 现,胺苯吡菌酮与咪唑菌酮的配比为 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 1:11、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 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 时对叶霉病、叶腐病、 绿霉病、青霉病、白粉病、黑穗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环腐病、枯萎病、腐烂病、轮纹病、 轮斑病、稻痕病、纹枯病、赤霉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炭疽病、倒秧病、疫病、斑点落叶 病、叶枯病、带腐病、黑腐病、灰霉病、黑痘病、稻曲病、恶苗病、冠腐病、锈病、猝倒病或斑腐 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 5以上。
[0127] 药效实验部分:试验药剂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 30%胺苯吡菌酮悬浮剂(自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市购)、25%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市购)、25 %咪鲜胺乳油(市购)、30 %氟菌唑可湿性粉剂(市购)、50 %咪唑菌酮悬 浮剂(自配)。药前调查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
文档序号 : 【 9279098 】

技术研发人员:张秋芳
技术所有人: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张秋芳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含有吡啶喹唑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樟菇酸类化合物用以改善藻华现象的用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