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海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一种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海藻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其中养殖品种主要以龙须菜、海带和裙带菜产量最大。海藻作为很多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行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百姓餐桌对于海藻的需求也在逐年快速增长,更是加剧了海藻的市场缺口。海藻作为大宗产品,其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市场缺口在逐年增大,但是逐年增高的劳力成本也为该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海藻养殖产业更是亟待需要机械化,目前海藻产业的机械化已经到了非进即退的节点。
人工规模化养殖龙须菜采用的是营养繁殖,约二十天左右收获一次,每次收获分苗时需将整根旧苗绳由海中捞出运至岸上,将每簇种苗从旧苗绳的缝隙中取出,然后再选取良好的种苗逐簇夹于新的苗绳缝隙中,夹好苗后再将每根新夹的苗绳的首尾逐一挂至筏架上。中国北方七月到九月份期间,高光和高温的季节,龙须菜分苗后会经常出现轻则种苗褪色重则种苗白化腐烂的现象,造成每年数百万元的病害损失,龙须菜养殖几十年来,该问题长期存在且一直未有解决的方案。针对该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从收获龙须菜种苗再到将种苗挂至海上的筏架,一般需要一天的时间,有时遇到突然的变天或工人安排管理不当,甚至要将收获的种苗放至岸边过夜。特别是在7月到9月份期间,高光和高温的季节,长时间的脱水、高温以及高密度堆放,更是会加剧种苗损伤,特别是分苗之后龙须菜苗绳还会被挂至表层水进行养殖,已经在分苗时受到损伤的种苗在表层水更是要遭受高光和高温的逆境伤害,在该季节即使按照正常的管理方式,分苗后也会经常出现轻则种苗褪色重则种苗白化腐烂的现象。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除公司管理问题外,挂苗之后的高光和高温损伤的解决,应当被锁定为解决海藻白化的重点,针对该问题我们尝试了通过加坠石头,加深初挂苗时种苗的养殖深度,渡过前几天的危险期后再将石头取下,将苗绳提至表层的方式,该方式可大幅度避免受损伤的种苗初挂苗后再次遭受强光和表层高温的损伤,降低了种苗白化甚至腐烂的情况,然而该种方式却需要耗费较高的劳力成本,且需要多次调整水层,则需要多次出海而耗费柴油能源动力费。每年中国所产龙须菜鲜藻的量大约在数十万吨,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有数千万根的苗绳被重复的绑到筏架上。从养殖工序上若是加坠石头又取下的这道工序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并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工劳力成本急剧提高,养殖劳力成本的提高对于海藻养殖业已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利用挂坠石深挂苗再提水层的方式必将耗费更多的劳力成本而无法执行,如何发展容易操作又不会大幅度提高养殖劳力成本的方式,将是龙须菜养殖产业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该装置在结合海区水流流速特点下,具有环保、易操作、成本低、可避免海藻养殖苗受到光损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包括筏架、苗绳、浮球及网袋,其中筏架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浮球,所述筏架的中间绑有多个用于挂苗的苗绳,各苗绳上至少吊挂一个用于装填沙子的网袋,所述网袋内装填沙子的目数大于所述网袋的目数,所述网袋内装填沙子的量可在水流作用下1-20天内漏完。
所述网袋为1-5层结构的尼龙网。
所述网袋的目数为15-80目。
所述网袋为一个、并且设置于所述苗绳的中间,或者所述网袋为两个、并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苗绳的两端。
所述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设置于水流速度为0-2米/秒的海区。
一种利用所述装置调节海藻养殖苗绳水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在网袋内装填沙子,沙子的目数大于网袋的目数,所述网袋的外侧再套1-4层相同目数的网袋,再扎紧袋口;
2)将海藻养殖种苗夹于苗绳的缝隙中;
3)将挂苗初期的苗绳绑于筏架上,将装填好沙子的网袋绑在各苗绳上;
4)将绑有苗绳和网袋的筏架投入特定水流速度的海区,利用网袋的重力作用将挂苗初期的苗绳保持于预定深度的水层,在水流和重力作用下,网袋内的沙子会逐渐流失,从而使苗绳在设定时间内浮出水面,进而达到自动调整苗绳养殖深度的目的。
投入所述苗绳的海区水流速度为0-2米/秒。
所述网袋内装填沙子的重量是0.3-3千克。
所述网袋内的沙子会逐渐流失后,所述苗绳在1-20天内逐渐浮出水面,
利用所述网袋的重力作用将挂苗初期的苗绳保持于50-200厘米深度的水层。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绑苗的同时即将网袋绑于苗绳上,在收获海藻的时间将网袋回收利用,可以自动的实现初绑苗时的较深水层,及恢复期后的浅水层养殖,另外由于沙子还会降低挂苗初期水域的透明度,既能实现大幅度的降低劳力和能源动力费成本,节省全国每年大约数百万元的劳力和能源成本,且可大幅度降低由于强光而造成的光损伤。以尼龙材质做成的网袋,不仅价格低廉容易制作,且可以重复使用大约2-3年的时间,不仅环保且成本较低很容易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筏架,2为苗绳,3为龙须菜种苗,4为浮球,5为网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包括筏架1、苗绳2、浮球4及网袋5,其中筏架1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浮球4,筏架1的中间绑有多个用于挂苗的苗绳2,各苗绳2上至少吊挂一个用于装填沙子的网袋5,网袋5内装填沙子的目数大于网袋5的目数,网袋5内装填沙子的量可在水流作用下1-20天内漏完。
进一步地,网袋5为1-5层结构的尼龙网,以目数为15-80目的网缝制网袋,在网袋中装填小于网袋网孔目数的不同重量的海沙,网袋5外再套不同目数和层数的网袋。
网袋5为一个、并且设置于苗绳2的中间;或者网袋5为两个、并且分别设置于苗绳2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海藻养殖苗绳水层调节装置投放于水流速度为0-2米/秒的海区。
一种利用所述装置调节海藻养殖苗绳水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在网袋5内装填沙子,沙子的目数大于网袋5的目数,网袋5的外侧再套1-4层相同目数的网袋,再扎紧袋口;
2)将海藻养殖种苗夹于苗绳2的缝隙中;
3)将挂苗初期的苗绳2绑于筏架1上,将装填好沙子的网袋5绑在各苗绳2上;
4)将绑有苗绳2和网袋5的筏架1投入特定水流速度的海区,利用网袋5的重力作用将挂苗初期的苗绳2保持于预定深度的水层,在水流和重力作用下,网袋5内的沙子会逐渐流失,从而使苗绳2在设定时间内浮出水面,进而达到自动调整苗绳养殖深度的目的。
进一步地,投入苗绳2的海区水流速度为0-2米/秒,网袋5内装填沙子的重量是0.3-3千克。利用网袋5的重力作用将挂苗初期的苗绳2保持于50-200厘米深度的水层。利用网袋5中海沙量的不同,以及网袋目数和层数的不同,控制苗绳2重新浮到表层的时间。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网袋5内的沙子会逐渐流失;沙子流失的同时,在水流和浮力作用下,苗绳2在1-20天内逐渐浮出水面,进而达到自动调整苗绳养殖深度的作用。
实施例一
1.以目数为18目的尼龙网缝制长方形的网袋,网袋尺寸宽15厘米,长30厘米,在网袋中装填可通过20目筛网的海沙1.4千克,网袋外再套两层18目的网袋,以尼龙绳扎紧口袋。
2.以300丝3股的聚乙烯绳将龙须菜种苗夹于其缝隙中,每隔5厘米左右夹一簇种苗,苗绳长5.5米,夹种苗约30簇,重量3斤左右。
3.将龙须菜苗绳绑到筏架上的同时,在苗绳中间绑上网袋,利用网袋重力将挂苗初期的苗绳保持于较深的水层,苗绳所处水流流速在0-0.2米/秒,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沙子从尼龙网袋慢慢流失,沙子流失的同时,在水流和浮力作用下,苗绳在2-7天内渐渐浮到水面。该方式约节省了50%以上的劳力,降低80%的龙须菜种苗的白化几率。
实施例二
1.以目数为50目的尼龙网缝制长方形的网袋,网袋尺寸宽20厘米,长30厘米,在网袋中装填可通过60目筛网的海沙2千克,网袋外再套一层50目的网袋,以尼龙绳扎紧口袋。
2.以300丝3股的聚乙烯绳将龙须菜种苗夹于其缝隙中,每隔5厘米左右夹一簇种苗,苗绳长5.5米,夹种苗约30簇,重量3斤左右。
3.将龙须菜苗绳绑到筏架上的同时,在其两端各绑一个网袋,利用网袋重力将挂苗初期的苗绳保持于较深的水层,苗绳所处水流流速在0-0.4米/秒,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沙子从尼龙网袋慢慢流失,沙子流失的同时,在水流和浮力作用下,苗绳在2-7天内渐渐浮到水面。该方式约节省了50%以上的劳力,降低80%的龙须菜种苗的白化几率。
实施例三
1.以目数为60目的尼龙网缝制长方形的网袋,网袋尺寸宽30厘米,长30厘米,在网袋中装填可通过70目筛网的海沙2千克,网袋外再套一层60目的网袋。
2.以300丝3股的聚乙烯绳将龙须菜种苗夹于其缝隙中,每隔5厘米左右夹一簇种苗,苗绳长5.5米,夹种苗约30簇,重量3斤左右。
3.将龙须菜苗绳绑到筏架上的同时,在苗绳两端绑上网袋,利用网袋重力将挂苗初期的苗绳保持于较深的水层,苗绳所处水流流速在0-0.7米/秒,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沙子从尼龙网袋慢慢流失,沙子流失的同时,在水流和浮力作用下,苗绳在2-7天内渐渐浮到水面。该方式约节省了50%以上的劳力,降低80%的龙须菜种苗的白化几率。
本发明在绑苗的同时即将网袋绑于苗绳上,且可以自动的实现初绑苗时的较深水层,及恢复期后的浅层水养殖,另外由于沙子还会降低挂苗初期水域的透明度,既能实现大幅度的降低劳力成本,节省全国每年大约数百万元的劳力成本,且大幅度降低了由于强光而造成的光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研发人员:庞通,刘建国
技术所有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