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一种降解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有毒有害物质并抑制底泥中致病菌增殖的方法与流程

2025-05-07 16:40:07 259次浏览
一种降解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有毒有害物质并抑制底泥中致病菌增殖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养殖,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降解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有毒有害物质并抑制底泥中致病菌增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池塘养殖这种人为生态系统中,底泥是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成分之一,它与养殖对象及养殖水体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养殖池塘底泥沉积有大量的水体营养物质,能够缓冲养殖环境的剧烈变化,并为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提供了生活栖息场所。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池塘养殖过程中伴随着饵料连续投入,产生大量的残饵和排泄代谢产物,加上池塘死亡的藻类等都会沉淀在池塘底部,导致营养盐和有机质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不断富集,形成富营养化的养殖环境。

2、如果欠缺有效且持续的干预措施,长此以往,就会给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形成低氧环境:塘底生物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形成“氧债”,使水产动物处于低氧的环境,进而使体质下降,对病害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2.有害营养指标过高:过多的营养剩余加上低氧的环境,大量的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大量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对水产动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3.有害菌快速繁殖:这种低氧气、高营养的环境下弧菌等致病菌易快速繁殖,当致病菌丰度达到发病阈值时,就容易造成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易导致水产动物发生病理变化而发病。

3、斑点叉尾鮰(ictalurespunctatus)原产于北美,是大型的鲇形目鱼类,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相继突破了养殖、繁殖、饲料、加工出口等环节的技术难关。因其肉嫩味美、无肌间刺,且环境适应性较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特别是在我国华中地区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每年初春时节受所谓“越冬综合征”危害,经过越冬后的斑点叉尾鮰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升高。经溯源调查,春季升温后,池塘底部过量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产物,同时水体ph值降低,为致病菌、有害藻类提供营养物质,也给浮游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后代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另外,有机物质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有关数据显示,养鱼池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鱼的底泥耗氧量高出3倍。这些因素互相叠加,成为目前春季升温后,斑点叉尾鮰发病率及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4、综上,如何提供一种高效降解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有毒有害物质并抑制底泥中致病菌增殖的技术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解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有毒有害物质并抑制底泥中致病菌增殖的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降解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有毒有害物质并抑制底泥中致病菌增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养殖全过程生物发酵饲料精准投喂:

5、(11)苗种期,正常情况下,使用生物发酵饲料替代30%的配合饲料,主要以调控肠道健康、增强机体体质为主;

6、(12)养殖中后期,正常情况下,使用生物发酵饲料替代10~15%的配合饲料;

7、在苗种期和养殖中后期,特殊情况下,适当增加生物发酵饲料的投喂量;

8、(13)越冬期,使用生物发酵饲料替代30~50%的配合饲料,以调控肠道健康,增强体质,保膘,减轻越冬综合征为主;

9、(14)在养殖全程,每月2~3次用生物发酵饲料全塘泼洒,用于补菌培藻,调控水体ph,抑制有害菌藻的生长繁殖,稳定水质;

10、(2)菊粉代替抗生素。

11、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生物发酵饲料是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饲料,是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自身的生长代谢,将饲料中的毒害物质或抗营养因子分解转化为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无毒害、含高活性益生菌的生物活性饲料。但经一线养殖情况调研反馈,生物发酵饲料不可随意添加使用,更不可盲目代替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一是因为相较于商品化配合饲料,生物发酵饲料营养不够全面,过量长期投喂易造成鱼体营养不良;二是因为生物发酵饲料主要作用因子是其所含的乳酸菌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过量长期投喂,可能影响池塘本身的微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预期的养殖及生态风险。

12、菊粉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益生元,它可以被肠道中的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等物质,有利于肠道中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并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有助于维持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稳定和改善肠道健康。但目前将菊粉应用在池塘底泥微生物调节上未见报道。本发明之所以提出用菊粉代替抗生素,一是出于减抗、降低药物残留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考虑,二是菊粉作为益生元,是天然的益生菌生长培养基,是生物发酵饲料中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天然“促生长剂”。

13、苗种期指的是养殖前2~3个月,此后至收获期为养殖中后期,越冬期一般指每年11月份至第二年2月份。

14、进一步的,特殊情况指的是苗种期及养殖中后期内,高温期或梅雨期、投喂量过大或其他原因导致鱼体引发肝胆疾病或肠道不适等情况。

15、特殊情况下的具体操作为:

16、高温期或梅雨期,在正常投喂配合饲料后,生物发酵饲料再按配合饲料投喂量的30%使用(即额外再使用30%的生物发酵饲料),以降低消化负担,提高饲料利用率为主;

17、投喂量过大或其他原因导致鱼体引发肝胆疾病或肠道不适时,使用生物发酵饲料直接替代30~50%的配合饲料,投喂3~5天,可以降低消化负担,有利于肝胆功能的恢复,降低发病率。

1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4)的具体操作为:

19、生物发酵饲料每亩2~3斤加红糖/糖蜜粉1~2斤兑水全塘泼洒;或

20、将水:生物发酵饲料:红糖/糖蜜粉按质量比100:10:5混匀后,密封发酵3~5天,得发酵菌液,每亩每米水深用8~10斤发酵菌液全塘泼洒。

2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的具体操作为:

22、将菊粉按照每次投喂生物发酵饲料用量的1.00~5.00%准确称量后溶于水中,得菊粉液,再将生物发酵饲料和菊粉液进行搅拌混合,室温吹干后,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按生物发酵饲料投喂量进行;或

23、将菊粉按照每次投喂配合饲料用量的5.00~10.00%准确称量后,在每天生物发酵饲料投喂前30~45min,全塘泼洒,同时打开增氧仪,每天投喂1次。

24、仅在苗种期、养殖中后期、越冬期投放菊粉,养殖全程泼洒生物发酵饲料的时候不用加菊粉。

25、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发酵饲料,采用玉米、豆粕、麸皮作为发酵底物,接种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发酵而得,活菌数达到108cfu/g。

26、所述生物发酵饲料主要指标:粗蛋白(以干物质计)≥16%、酸溶蛋白(占蛋白百分比)≥20%、总酸(以干物质计)≥3%、ph≤4.45、水分≤42%、粗灰分(湿品计)≤8%、粗纤维(湿品计)≤10%。

27、进一步的,所述有毒有害物质为:有机质、铵态氮、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

28、在池塘可承载范围内,这些物质的存在对池塘来讲是营养成分,但一旦浓度过高,超过了池塘的承受范围,无疑就成为“有毒有害物质”了,当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量的饲料投入、动物粪便、残饵、动物腐败物沉积到池塘底部,大多时候是无法及时清理的,时间长了对池塘生态来讲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29、进一步的,所述致病菌为变形杆菌门。

30、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为:养殖全过程采用生物发酵饲料精准投喂技术和菊粉代替抗生素技术,二者互为补充,核心是构建了“益生菌-益生元”的“双效”关系,使用后能显著降解底泥中有机质,极大降低了氨氮等有毒有害产物的产生及变形菌门等致病菌的增殖,上述技术单独使用时,效果均没有同时使用时显著。同时,经连续2个养殖周期跟踪发现,斑点叉尾鮰的产量及规格明显提高,渔民养殖效益增收明显。

文档序号 : 【 39252618 】

技术研发人员:刘崇万,朱晓华,刘艳玲,王道胜,杨洪生,徐志华,任娣,孟勇,胡月,张秋云,葛筱琴
技术所有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刘崇万朱晓华刘艳玲王道胜杨洪生徐志华任娣孟勇胡月张秋云葛筱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小麦玉米种植用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返回列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