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的时间
提及闭关锁国的时间,就要谈及闭关锁国的来历。
明成祖像
闭关锁国的时间要追溯到明成祖,明成祖在明初实行的海禁,严格规定了民间不得进行私人贸易,在明朝开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外贸易往来就有了“朝贡贸易”的限定。“朝贡贸易”是指政府把控对外贸易的形式,也就是说政府特许前来进贡的别国在来往过程中,可以携带部分商货,在指定的区域中与本国做生意。明初沿袭了宋、元朝的制度。
在1367年,在黄渡镇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市舶司。在1370年,由于市舶司距离南京过近,因此将其停罢,并于宁波、泉州及广州三地另行设立市舶司。此后由于沿海不禁,再次关闭了对外口岸,并实施了海禁,直到永乐初年,又重新设立了浙、闽、粤三处市舶司。1405年由于诸番来华的次数逐渐增多,于是政府下令在这三处市舶司各自设立了专门接待来访的别国商使。贡使团到达后,除可朝见皇帝,并进行贡品交换之外,还被允许在隶属礼部的会同馆与中国的商人进行固定规模的通商。
完全闭关锁国的时间始于乾隆年间,也就是1757年,乾隆的圣旨从京城遍及到各省,圣旨中明令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宁波、厦门等的一切对外贸易和交流,这就是人们熟知盛传的“一口通商”,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近代进程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根本祸患。
闭关锁国的过程
闭关锁国的过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时候,由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引发的问题不断,政府担心中外的势力勾结,会产生对本国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国的商船到外界进行贸易。其实就是政府从贸易方面入手,减少中外人员之间的往来。
闭关锁国时期的乾隆剧照
而在后期,由于外来教会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国的内政问题,所以在1704年政府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后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确规定了外国的商船只能行驶到福建、厦门两处。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来势力的发展,但是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规定要关闭除了广州以外的其他几个通商口岸。而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了闭关锁国政策。
到了后期清朝政府也没放松对这一政策的实施,在1759年发布了一个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国人在中国的买卖行为,规定外国人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来广州进行贸易,限期以满必须立即离去。另外外商在中国的时候,只能在当地雇佣翻译人员,不能私自传递信件。最严厉的是,清政府加强了对河防的监督,用以监视外来船舶以及过路商人之间的活动。
而从这一步步的措施来看,政府一直在实行严格的政策控制,从闭关锁国的过程可以看出,政府对该政策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