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包括上层垫以及设于上层垫下方的下层垫,上层垫的下方设有多个上套部,下层垫的上方设有多个对应上套部的下套部;上套部及对应的下套部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体,上套部内和下套部内均设置有磁铁,上套部内的磁铁和对应的下套部内的磁铁均对应于弹性体设置,上套部内的磁铁和对应的下套部内的磁铁的极性相同,上层垫和下层垫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可弹性恢复的气体缓冲吸附部件,气体缓冲吸附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气孔,上层垫的前脚掌处设置至少一个凹部和至少一个凸部。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使用时能有效提升鞋子的避震减压缓冲性能及穿着时鞋子的舒适及透气性。
【专利说明】
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垫,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
【背景技术】
[0002]常见鞋子的鞋底都较薄,而人体本身具有重量,在行走或跑步或跳跃时,因与地面反作用力的关系,该足部传到膝盖的力量会产生至少一倍至数倍不等,为了减小地面对人的足部产生的反作用力,通常仅在鞋内底置有一鞋垫而已,由于使用者在穿着鞋子时,普通鞋垫为不可压缩的结构,造成在走路、跑步、跳跃时,鞋垫无法随着其受力而作上下调整,其与地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无法分散吸收,因此缓冲及保护作用不大,该反作用力直接由足部传到膝盖而造成严重的伤害。
[0003]针对上述问题,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缓冲气垫鞋,然而该缓冲气垫鞋结构充其量仅为一充饱空气的气室,当其只要受到小石子或其它异物穿破,整双鞋子即失去其功能。另外该结构鞋底在受到足部给予的力量时,其高度仍固定且无法压缩,鞋底更无法随着足部所受不同反作用力而作不同的调整,当鞋底在受到不同大小的反作用力时,鞋子无法加以分散吸收,因此很容易造成足部及膝盖受到冲击而受伤,现有的鞋子其鞋内底皆无法产生空气对流,造成足部的热气无法与外界空气产生对流,故很容易产生闷热及臭味,使得其在实用性上大打折扣,有鉴于此,现有的缓冲鞋垫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使用时能有效提升鞋子的避震减压缓冲性能及穿着时鞋子的舒适及透气性。
[000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06]—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包括上层垫以及设于所述上层垫下方的下层垫,所述上层垫的下方设有多个上套部,所述下层垫的上方设有多个对应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的下套部;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及对应的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体,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内设置有磁铁,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内也设置有磁铁,所述上套部内的磁铁和对应的所述下套部内的磁铁均对应于所述弹性体设置,所述上套部内的磁铁和对应的所述下套部内的磁铁的极性相同,所述上层垫和所述下层垫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可弹性恢复的气体缓冲吸附部件,所述气体缓冲吸附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气孔,所述上层垫的前脚掌处设置至少一个凹部和至少一个凸部。
[0007]所述凹部包含有对应脚趾的第一凹部和对应前脚掌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分别设置有凸点,所述凸部包含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的第一凸部,以及位于对应足弓处的第二凸部。
[0008]所述上层垫和所述下层垫上分别设有多个肋条。
[0009]所述上层垫的下套部及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呈外凸形状且于其内、外分别设有内凹的固定空间。
[0010]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及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呈阶梯内凹的内固定空间和外固定空间。
[0011]所述弹性体为弹簧。
[0012]所述气体缓冲吸附部件为空心状管体,所述空心状管体的两端上设置有通气孔。
[0013]所述上层垫上附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下层垫上也附设有多个透气孔。
[0014]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I)根据受到足部不同大小的作用力,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可作不同高低程度的升降,并将足部前后在走路、跑步、跳跃所受的不同压力立即分散吸收,有效提升其避震减压缓冲性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0016](2)上层垫和下层垫之间设置的气体缓冲吸附部件吸入气体,在踏压时,气体从气体缓冲吸附部件的气孔中排出,从而在鞋内底形成气流,从而达到透气除臭的效果,增加使用的舒适及透气性,同时,气体缓冲吸附部件在足部运动时也具有辅助的缓冲减震作用;
[0017](3)上层垫的前脚掌处设置至少一个凹部和至少一个凸部,可防止使用者穿鞋行进中脚掌往鞋头滑动,可让脚底感受稳定及舒适感,且兼具脚底穴道按摩的效果。
[0018]因此,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使用时能有效提升鞋子的避震减压缓冲性能及穿着时鞋子的舒适及透气性。
[0019]进一步,所述上层垫及所述下层垫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有多个肋条,能够增加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对足部的支撑力。
[0020]进一步,所述上层垫上附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下层垫上也附设有多个透气孔,增加了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的透气性。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的立体组合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的立体剖面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与鞋体作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层垫的上套部的另一种实施例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气体缓冲吸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上层垫I上套部11
[0029]内固定空间110外固定空间111
[0030]肋条12第一凹部13
[0031]凸点14第一凸部15
[0032]第二凹部16第二凸部17
[0033]下层垫2下套部21
[0034]内固定空间210外固定空间211
[0035]肋条22弹性体3
[0036]磁铁4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
[0037]气孔51通气孔52
[0038]透气孔6鞋体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40]—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如图1-图3所示,包括有一上层垫1、一下层垫2、多个弹性体3、多个磁铁4以及多个可弹性恢复的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
[0041]如图1和图4所示,上层垫I的下方设有多个上套部11,本实施例中上层垫I的上套部11呈外凸形状且在上套部11内、外分别设有内固定空间110和外固定空间111,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5所示,上套部11也可设有呈阶梯内凹的内固定空间110和外固定空间111,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能增加上层垫I的支撑力,在上层垫I上设有多个肋条12,在本实施例中该肋条12设在上层垫I的下方,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肋条12也可设于上层垫I的上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2]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层垫I的前脚掌处还包含有凹部和凸部,在脚趾处分别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凹部13以容纳各脚趾防止往前移动,又在各第一凹部13中心分别设置一个凸点14提供柔性穴位刺激,在各第一凹部13后设置第一凸部15,以及在前脚掌处的第一凸部15后设置第二凹部16,第二凹部16可容纳横向外凸的脚掌,起到在行进中防止脚掌往前滑动的作用,在上层垫I的中心处设置第二凸部17,配合脚心最深凹处以协助人体支撑和穴位刺激,本实用新型在前脚掌加入了凹部和凸部的结构,结构上变得较为立体而服贴脚部,使用者感受更加舒适。
[0043]如图1和图4所示,下层垫2设置在上层垫I的下方,在下层垫2的上方设有多个对应上层垫I上套部11的下套部21;在本实施例中该下层垫2的下套部21呈外凸形状且在下套部21内、外分别设有内固定空间210和外固定空间211,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1和图5所示,下套部21也可设有呈阶梯内凹的内固定空间210和外固定空间211,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能增加下层垫2的支撑力,在下层垫2上设有多个肋条22,在本实施例该肋条22设于下层垫2的上方,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肋条22也可设于下层垫2的下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4]如图1-图5所示,多个弹性体3设置在上层垫I的上套部11及下层垫2的下套部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体3为弹簧,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弹性体3也可为其它各种具弹性的弹性物件,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本实用新型的上层垫I的上套部
11、下层垫2的下套部21呈外凸形状,且于上套部11的内、外对应设有内固定空间110和外固定空间111,于下套部21的内、外对应设有内固定空间210和外固定空间211时,该弹性体3设于对应的上套部11、下套部21呈外凸形状的外侧,且固定于上套部11的外固定空间111和对应的下套部21外的外固定空间211内;当本实用新型的上层垫I的上套部11设有呈阶梯内凹的内固定空间110和外固定空间111,下层垫2的下套部21设有呈阶梯内凹的内固定空间210和外固定空间211时,该弹性体3固定于上套部111的呈阶梯内凹的外固定空间111和对应的下套部21的外固定空间211内。
[0045]多个磁铁4分别设置于上层垫I的上套部11和下层垫2的下套部21内,且位于对应的弹性体3中央,该磁铁4具有正极性或者负极性,为了使得上层垫I和下层垫2之间能产生相斥的力量,其设置于上层垫I的上套部11的磁铁4和对应设置于下层垫2的下套部21的磁铁4的极性为相斥的同极性。
[0046]如图3和图6所示,多个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夹设于上层垫I和下层垫2之间,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气孔51,气孔51设置在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与上层垫I相贴合的一侧,优选地,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为空心状管体,空心状管体的两端上设置有通气孔52。未使用时,空心管状体内吸入并充满了空气,当使用者踏压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时,空心管状体受压而变形,其内的空气通过其两端的通气孔52或者气孔51排出,从而在鞋内底形成气流,以便从脚底开始形成对流,使得鞋内的水气及异味排出鞋外,达到吸汗、除臭的功能。
[0047]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将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放入鞋体10内,当足部穿入鞋体I后,当上层垫I和下层垫2受到足部的压力而作用,因上套部11及下套部21外设有弹性体3,上套部11及下套部21内设有磁铁4,当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轻微受到压力时,会使设置于上套部11及下套部21外侧的弹性体3压缩后再慢慢恢复原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其再继续受到更强的向下的压力时,则会使外侧的弹性体3连同内侧的磁铁4一起作用,为足部提供较强的缓冲作用,从而实现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缓冲作用力;又上层垫I和下层垫2之间设置有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当受力而使上层垫I和下层垫2之间产生升降压缩时,都会使鞋体10内的空气产生对流。
[0048]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9](I)根据受到足部不同大小的作用力,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可作不同高低程度的升降,为足部提供不同程度的缓冲作用,并将足部前后在走路、跑步、跳跃所受的不同压力立即分散吸收,有效提升其避震减压缓冲性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0050](2)上层垫I和下层垫2之间设置的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吸入气体,在踏压时,气体从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的气孔中排出,从而在鞋内底形成气流,从而达到透气除臭的效果,增加使用的舒适及透气性,同时,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在足部运动时也具有辅助的缓冲减震作用;
[0051](3)上层垫I的前脚掌处设置凹部和凸部,可防止使用者穿鞋行进中脚掌往鞋头滑动,可让脚底感受稳定及舒适感,且兼具脚底穴道按摩的效果。
[0052]因此,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使用时能有效提升鞋子的避震减压缓冲性能及穿着时鞋子的舒适及透气性。
[0053]进一步,如图3和图6所示,上层垫I上附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透气孔6,优选地,上层垫I的透气孔6与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上的气孔一一对应设置,下层垫2上也附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透气孔6,鞋内的水气和异味依次通过上层垫I的透气孔6、气体缓冲吸附部件5上的通气孔52或者气孔51、下层垫2的透气孔6排出,增加了该避震减压缓冲鞋垫的透气性。
[0054]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主权项】
1.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包括上层垫以及设于所述上层垫下方的下层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垫的下方设有多个上套部,所述下层垫的上方设有多个对应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的下套部;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及对应的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体,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内设置有磁铁,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内也设置有磁铁,所述上套部内的磁铁和对应的所述下套部内的磁铁均对应于所述弹性体设置,所述上套部内的磁铁和对应的所述下套部内的磁铁的极性相同,所述上层垫和所述下层垫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可弹性恢复的气体缓冲吸附部件,所述气体缓冲吸附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气孔,所述上层垫的前脚掌处设置至少一个凹部和至少一个凸部;所述凹部包含有对应脚趾的第一凹部和对应前脚掌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分别设置有凸点,所述凸部包含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的第一凸部,以及位于对应足弓处的第二凸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垫和所述下层垫上分别设有多个肋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垫的下套部及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呈外凸形状且于其内、外分别设有内凹的固定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垫的上套部及所述下层垫的下套部呈阶梯内凹的内固定空间和外固定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弹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缓冲吸附部件为空心状管体,所述空心状管体的两端上设置有通气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减压缓冲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垫上附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下层垫上也附设有多个透气孔。
【文档编号】A43B17/14GK205512680SQ201620086776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8日
【发明人】于海滨
【申请人】泉州师范学院
文档序号 :
【 10828621 】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滨
技术所有人:泉州师范学院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滨
技术所有人:泉州师范学院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